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幼龄茶园“五害”的预防措施(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

幼龄茶园“五害”的预防措施(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

为了提高丘陵地区茶园规避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等方面的风险,现提出丘陵地区幼龄茶园抗旱、排涝、除草、防治病虫害、防冻等五害预防技术措施,为实现快速成园和创建高产稳产茶园打下良好基础。

一、抗旱保苗

茶树原产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森林覆盖地区,在其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喜欢温暖的气候和酸性土壤的特征。茶树是一种喜湿厌水、需阳耐阴的亚热带作物,旱热会使茶苗叶片焦枯脱落,严重时整株茶苗被晒死。新茶园种植后,由于茎叶娇嫩、地下根系浅、生长幼弱、抗旱力差,容易遭受旱害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株,影响茶园整齐度。因此在力争全苗的同时进行护苗,是新建茶园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

1. 深挖种植沟

茶树是深根作物,根系垂直分布达1米以上,其中,吸收根主要分布在10~50厘米的土层,因此茶园土层厚度必须满足根系正常伸展的需要。茶园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表土层)、心土层(中层)和底土层(下层)。高产茶园一般耕作层为18~22厘米,心土层30~45厘米。丘陵红壤下层都存在不易透水的塥层,这种硬塥层有黏土层、铁锰结核层、死僵土和母岩等,塥层位置高,耕作层浅,影响水肥渗透和茶树根系生长。无性繁殖茶苗根系土层深度一般要求在60厘米以上,因此新建红壤丘陵茶园必须用撩壕机械深开种植沟,该项技术是决定新建茶园能否成功以及高产的关键。一般要求开挖深40厘米以上、宽50~60厘米的种植沟,并施足底肥,促进根系向下深扎,增强植株抗旱能力。

2. 选择壮苗

幼苗壮实,能大大提高抗旱能力,因此应选择早、壮、齐的茶苗。营养钵育苗具有成活率高、不受移栽时期的限制、移栽后不出现蹲苗停长的特点,成园快、产量高。

3. 适当深植

无性繁殖茶苗无主根,根系分布浅,起苗时容易断根,定植时要适当深栽,以利于提高茶苗成活率,一般开挖种植穴10~15厘米深,种植深度8~10厘米。

4. 建设好灌溉系统

丘陵地区茶园一般开垦种植在易旱的山地或丘陵坡地,加上无性扦插繁殖茶苗无主根,移栽后须根分布较浅,容易遭受旱情威胁。如2013年盛夏就遭受了长时间的高温干旱(气温多日达到40℃以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死苗现象。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建设好丘陵茶园喷灌、滴灌等灌溉系统,确保大旱无大害。

5. 培土覆盖

浅耕培土能够促进丘陵土壤熟化,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杂草与茶苗争水争肥。大旱来临前可在茶园行间覆盖茅草、树叶、稻草、绿肥等,能保水降温、增加有机肥、疏松熟化土壤,而且对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都有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移栽茶园采用铺草防旱比未覆盖的,茶苗成活率可提高20%以上。具体方法是在茶苗两侧25~30厘米处覆草8~10厘米厚,上压碎土,每亩覆盖的干草用量为1000~1500千克、湿草2000~2500千克,若草源不足,重点铺在茶丛附近也可。

6. 种植绿肥

茶园合理种植绿肥,尤其是豆科绿肥,能够改良土壤,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豆科绿肥有机质丰富,还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为有机态氮,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氮水平,增强土壤的保水保湿效果,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能起到抑制杂草生长、稳定地温变化的作用。幼龄茶园应选用矮生或匍匐型的绿肥,如花生、毛豆、豇豆、绿豆等,既不妨碍茶树生长,又有利于水土保持,否则易与茶树发生争肥、争水、争光等现象,还会造成互相感染病害和闷热闭塞的小气候,不利于茶树生长。

7. 植树造林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栽植行道树和遮阳树,增加茶园和周边植被,有利于降低夏季茶园的光照度,改善茶园小气候。树种以高杆、矮杆搭配,最好选择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生长较快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木,可采用松树、杉树、女贞树、油茶、乌桕、香樟等树种;也可以采取茶果间作、茶林间作,如茶树与蜜柚、柑橘、梨树等间作。

二、排渍防涝

茶树属旱地栽培的多年生经济作物,喜水但又忌过湿,只有在水分充足而又透气良好的土壤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土壤三相(固相、液相、气相)比大约为45∶30∶25,如果茶园土壤长期处于过湿状态,会造成土壤三相比严重失调,液相显著增大,气相减小,导致亚铁等有毒物质的大量积聚,使茶树中毒受害,即会造成茶树幼苗产生渍害。茶树遭受渍害后,首先受害的是根部,进而影响地上部生长。表现为茶树吸收根显著减少,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输导根粗短,呈水平状伸展,分布较浅,主根难以深扎,即所谓的萝卜根。受害主根和输导根的表面呈灰褐色,且有腐死现象,须根呈黄褐色,吸收能力明显减弱,植株生长缓慢,芽叶瘦小黄变,分枝稀少,枝条出现灰枯死亡现象。

1. 规划建设好茶园排水系统

茶园规划建设时就应充分考虑落实茶园排水系统。新茶园的水利系统主要包括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面内容,由渠道、主沟、支沟、隔离沟和山塘、水库、管道与机埠组成,相互配套,紧密联系,形成茶园沟沟相通,配套成龙,避免茶园水、土、肥的流失和低处渍水现象。

2. 预防地下水位偏高

茶园要求地下水位在地表1米以下,在山塘、水库等附近的低地茶园,由于库坝透水或地下水外渗等原因,使低地茶园常年水位较高,土壤底层逐渐形成潜育化,亚铁反应强,危害茶树根系。因此应在山塘、水库等的下侧和茶园的上方开挖横截水沟,切断径流与坝身潜水渗透,降低茶园土壤地下水位。

3. 培养良好的土壤结构

良好的土壤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水性,对于黏性壤土要破塥深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增培客土,改良土壤结构。

有机茶园是怎么治理害虫的?

一般有机茶园采用只收春茶不收秋茶的方法自然生长,现在有些茶园采用有机菌肥,及实用“有机种植伴侣”来应对茶尺蠖、小绿叶蝉等虫害。这样就能收秋茶了,成本没增加多少,产量翻一倍,这样的产品既达到了有机级,又非常有竞争能力,和种植普通茶成本差不多。

有机茶的生产过程中是不能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化学农药的!

有机茶园的害虫治理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栽培防治:加强茶园的栽培管理,创造一个有利于茶树生长而又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如在采茶季节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减轻蚜虫、小绿叶蝉等为害(这些虫子正好也喜欢嫩叶,及时采摘就是在抢了它们的食物)

2)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例如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种类,从而形成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原始森林里很少能出现某种害虫大发生,就是这个道理)

3)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措施与(2)有相通的地方,除此之外,还可以人工释放天敌,来防治害虫。

4)物理防治。例如采用杀虫灯诱杀、用黄板诱杀有翅蚜虫等。

5)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有机茶园不是一点农药都不能用,主要看这个农药是什么,因为现在农药的概念与过去不一样了,以前都是六六六、滴滴涕呀之类的化学合成农药。现在的出现了一些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成分,能起到杀虫或者驱虫的目的,比如印楝素,就是从印楝这种树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喷上印楝素的叶片,有些昆虫就不喜欢这个味道了,就不会吃这个叶片,从而起到防治作用(如同面包沾了醋也没人喜欢吃一样^_^)

补充说明一点:有机茶园和有机茶是需要相关部门认证的,有一套建园和生产、加工的标准,该标准里规定有机茶的生产过程中只能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