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自然概况

(一)地形条件

自然概况

广东省地形受深度地质构造与地史发育过程影响,大体是北高南低。陆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大,分布较广。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断续分布在山地之间,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相互交错。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21.08%,丘陵占41.26%,台地占13.35%,平原占23.42%,内陆水域占0.89%。

1.山地与丘陵

广东省的山地均属于中低山地,全省山地面积为375.48万公顷。山脉以东北-西南走向为主,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相互形成弧形山地,只有少部分为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脉。北部山地为南岭山地,东部山地大多由与海岸平行的山脉组成,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排开。丘陵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相连成片,是山地的延伸。全省丘陵面积较大,共有734.87万公顷。

广东省山地以华夏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占优势,大体粤北山地具有三列弧形山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大庾岭、骑田岭及其支脉滑石山、瑶山等山地,属于南岭的一部分。第一列最北由乐昌至南雄,一般海拔700~1000米,个别山峰可达1500米以上,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第二列以北江为界,分为东、西两翼,西翼为大东山,一般海拔800~1100米,个别山峰可达1500~1902米,广东省的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即在此列的西北端,东翼从南雄盆地的南部,由东北到西南至韶关的乌石、大坑口附近,与西翼山地相会,一般海拔在500~1100米,个别山峰可达1100~1400米;第三列由北江分为东、西两翼,西翼自连县至英德、横石一带,呈西北-东走向,东翼自九连山向南至横石,与西翼相会,一般海拔700~1000米,个别山峰可达1200~1591米。

粤东山地具有平行相间排列的特点,呈东北-西南走向,最东一条为莲花山-阴那山山地,海拔达1000米以上的不多,山峰海拔较高的有铜鼓嶂(海拔1569米)、鸿图嶂(海拔1256米)。第二条为罗浮山脉,北起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项山,经河源市的桂山,西南至东江下游北岸的罗浮山,其中被东江及其支流截成数段,一般海拔1000~1500米。第三条为九连山脉,海拔一般不超过1000米,主峰为九连山,海拔1248米。

粤西山地的山脉不相连续,具有块状山地的特点,西江以南主要有漠阳江东侧的天露山(海拔1254米)、西侧的云开大山(海拔1704米)、大云雾山(海拔1140米),这些山脉以东北-西南走向占优势。西江、贺江与江之间主要是忠党山,大致呈南北走向。

丘陵根据其相对高度分为低丘和高丘两种类型。低丘陵(海拔250米以下,相对高度80~150米,坡度15°~20°)主要分布于盆地内及河谷边缘,高丘陵(海拔250~4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坡度20°~30°)多分布于山前地带,河谷、盆地的边缘,较大的盆地也有丘陵突凸其中。分布较广阔的有粤东山间丘陵、西江谷地丘陵、北江中下游丘陵、粤东平行谷地的丘陵。

2.台地

台地是指高程在80米以下、坡度和缓起伏、顶面平齐的地貌类型,面积为240.1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南部、粤西和粤东沿海一带,这类土地地势开阔平坦,易于开垦,主要由玄武岩喷发及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抬并而成。

3.盆谷地和平原

盆谷地交错分布于山丘之间,多由地质构造凹陷和断裂经剥蚀和冲积而成,其走向往往与山地走向一致。较大的山间盆地主要有粤北的南雄、韶关、连州、星子、英德等盆地,粤东的灯塔、兴宁、梅县、五华等盆地,粤西的怀集、罗定、新兴、阳春等盆地。

广东省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江河的下游,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全省盆谷地和平原面积共有417.07公顷,主要有位于东江、北江、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全省最大的平原,其地势低平宽广,水网密布;其次为韩江、榕江、练江下游的潮汕平原,还有粤西的鉴江平原和漠阳江平原。

4.河流与水库

广东省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42条,除52条独流入海外,其余均汇成珠江和韩江两大水系。珠江是广东省的主要水系,为西江、东江、北江及其合流的总称,流域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湖泊主要分布在肇庆、阳春、斗门、惠阳等地,全省湖泊面积约有20万亩,山塘水库面积约有250万亩。水库库容设计总量共444.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59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2468万亩。

(二)气候

广东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省境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部分属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雨量充沛。低纬度的位置使广东全年太阳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热量丰富,全年草木葱绿,生机盎然。年平均气温22℃,1月平均气温13℃,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00~12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向南为1750~2200小时。秋、春相连,夏季长达7、8个月,有旱季、雨季之分。8、9月份热带气旋频繁,有时成灾。冬季受强盛的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海洋气流的强烈影响,盛行偏南风。气候特点是热量非常丰富,雨水充足,夏秋季多雨,冬季少雨,干湿季节明显,夏秋多台风和暴雨,夏长冬暖,霜雪稀少,冬春有强冷空气侵袭。由于受纬度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地带性气候差异、垂直气候差异以及区域性小气候差异。由于受纬度和地带的影响,广东省的热量、湿度、降水均从北向南有递增趋势,并形成了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三个地带性气候带,其气候的主要因子差异情况见表1-1。

表1-1 广东省不同气候带水热状况与土壤类型情况表

广东省气温从北向南逐步升高,使广东农业生产可划分为三个农业地带:①北部农业地带,其南界为怀集——英德——翁源——新丰——龙川——梅县——蕉岭——大埔,年平均气温16℃~20℃,一月份平均气温8℃~10℃,极端最低气温-5℃,带内红薯不能越冬,但冬小麦生产良好,一年两熟制;②中部农业地带,从北部农业地带南界至南海海滨和雷州半岛北界,既有热带景色,也有亚热带作物景色,是热带作物与亚热带作物混杂地区。典型水果有荔枝、龙眼、杨桃、菠萝、黄皮果等,香蕉、柑橘、甘蔗生长良好,红薯可越冬,一年三熟制是双季稻加一季红薯;③南部农业地带,主要在雷州半岛,热带景色宜人,剑麻、菠萝生长良好,营造防护林可种植橡胶。因雨量较少,土地干旱,多种甘蔗、红薯,水源足的地方可种植双季稻。

由于受各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地形多样、地势多变,还产生了区域性小气候和垂直气候的变化。随着海拔的增加,各种气候因素一般都呈规律性变化,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广东省北部山区各县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在0.61℃~0.72℃/100米,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气候上各地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山地小气候。高大的山脉往往是气团和锋面活动的障碍,山脉的东南坡面往往为多雨区,而西北坡面则为少雨区。另外,由于山脉的影响,冬季由北向南入侵的冷空气受山地阻隔而下沉,使温度降低。向南开口的盆地或倚北地形,冬季高峻山地阻挡冷空气南侵,夏季承接东南季风带来的丰富热量和降水,因而这些地方往往形成温暖湿润、年变化较小的良好小气候。

广东省气候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太阳辐射热量丰富,但光能实际利用率较低。广东省地处低纬,全年太阳照射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热量每年每平方厘米为418~543千焦,年日照时数1500~2300小时。其分布特点是东部和沿海多,中部、西部和内陆少。光能利用率按双季稻计算,一般为2%以下,最高可达2%~2.5%(植物光能利用率的理论上限为12%。现在世界上高产地块在作物生长盛期光能利用率已接近5%)。

(2)热量资源丰富,但会出现短期寒害。广东省各地年平均气温除北部南岭山地为19oC~20oC外,其余都在20oC以上,大部分地区为20oC~23oC,农作物终年可以不停地生长。但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早春和秋季气温变化不稳定,冬种作物受寒潮和冷空气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寒害。

(3)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常见。广东省是全国降雨量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在1350~2600毫米之间,降水主要来源于热带气旋雨、锋面雨、地形雨和局部热雷雨。所以,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差异也较明显,一般沿海多于内陆,山地多于平原,迎风面多于背风面。粤中以南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年降雨量的44%左右,秋季降水较少,冬雨不到年降雨量的8%;粤北北部山区春雨稍多于夏雨,占年降雨量的40%左右,冬雨比南部的稍多,占年降雨量的一成多。由于广东省地形复杂,造成地表径流大,加上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故旱涝灾害仍比较常见,因而地面水资源仍有亏缺。

(三)水文

广东省降雨充沛,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是全国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8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33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46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邻省流入的过境客水总量达2330亿立方米。广东省水文条件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河渠纵横,水网稠密,河流流量大,径流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水量地区分布差异大,台风雨影响大。广东全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千米及以上的干、支流共542条,独流入海的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共52条。众多河流中,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流域面积最大,是广东省的四大主要河流,其中前三者与珠江三角洲诸河构成珠江流域的四大水系,在广东省内流域面积达11.14万平方千米,统一由珠江三角洲的八大口门注入南海。

广东省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在季风气候影响下,雨季与旱季明显,河川径流变化甚大,据东江博罗水文站监测,最大洪水流量和最枯流量相差500倍。全省丰水年与枯水年年际间降雨量相差1倍以上。此外,地形条件、地质状况和植被覆盖的不同,也造成水资源的地区差异。山区、盆地、平原和保水岩层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水资源较丰富;丘陵、台地水资源较为贫乏,特别是石灰岩地区,水分渗漏严重,地表干旱。

广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广量大,遍及广大农村的每一块土地,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近几年,广东省通过兴修水利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田综合开发、农田改造等,按照“渠相通、路相连、田成片、地力高”的要求,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据初步统计,1998~2003年间,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新建防渗渠道约1600千米,渠道维修加固13.6万千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4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约280万亩。

(四)生物资源

广东省横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湿润多雨的海洋气候和起伏多变、环境复杂的内陆地形孕育着大量的生物资源。

1.植被

广东省植被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从南到北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纬度的山地发育了热带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以及山地矮林。热带森林植被只分布于北纬21°30′以南的雷州半岛地区,以北地区为亚热带季雨林分布,但因受人为破坏,残存很少,仅见于局部地区如鼎湖山等地,大多已沦为人工马尾松及灌丛草坡。杉林则以粤北、粤东山谷湿凉地区最多,常与针叶常绿林、阔叶针叶混合林及竹林连接在一起,构成广东北部南岭山地的主要植被。

植被的垂直分布因地理环境不同而稍有差异。粤中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200~500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500~1000米为亚热带山地常绿林,1000~1500米为亚热带山顶苔藓矮林。粤北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300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300~1000米为亚热带山地常绿林,1000~16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300~1600米为具原生疏针叶树的亚热带山地常绿林,1600~1900米为亚热带山顶苔藓矮林。

全省植物有7000多种,分属272科、1696属,种数占全国总数的1/5以上。省内特有的植物1599种,有经济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2000多种,其中淀粉植物218种,油脂植物160多种,纤维植物323种,药用植物885种,芳香植物84种,单宁植物397种,可做土农药的62种,野果28种,食用、药用真菌282种。被称为活化石的珍稀物种有莲座蕨科、松叶兰科、桫椤科、蚌壳蕨科、银杏科、苏铁科、罗汉松科等,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的物种有桫椤、坡垒、子京、花梨、格木、粗榧、南木、石梓、野荔枝、青皮、篦子三尖杉、银杏、水松、白豆杉、观光木、穗花杉等79种。

广东人工栽培植物种类位居全国之首。主要栽培树种有杉、松、檫、樟、桉、台湾相思、大叶相思、湿地松、母生树等;主要经济林有橡胶、油桐、腰果、玉桂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小麦、木薯、花生、甘蔗、玉米等;种植较多的水果有荔枝、菠萝、香蕉、柑橘等200多种,其中糯米糍、桂味、增城挂绿、白糖罂荔枝、潮州柑、四会贡柑、石硖龙眼、岭南木瓜等品味尤佳;有蔬菜品种371个。另外,还有冬菇、草菇、木耳等食用菌。

2.动物

广东省是中国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野生陆栖脊椎动物有830多种,其中兽类130多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25%;两栖爬行类动物190多种,占全国同类总数的40%;鸟类500多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50%。在野生动物中主要经济动物有1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有华南虎、黑长臂猿、海南坡鹿、云豹等62种。

人工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鹌鹑、鸽子等,珍稀动物主要有金钱龟、蛇、野鸭、竹丝鸡、珍珠鸡、雉鸡等。

酒泉市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祁连山地是一系列3000~5000米的高山群,层峦叠嶂,陡峻高拔。自东而西有祁连主峰、讨赖山、大雪山、野马山、阿尔金山、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渐渐进入冻土区,终年积雪冰封,有现代冰川分布,是本区河流发源地。山间有盆地,较大的有苏干湖盆地、石包城盆地、昌马堡盆地,以及许多沟谷小盆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自嘉峪关隆起带分界,以东是酒泉、金塔盆地,以西是安西、敦煌、玉门盆地。酒泉盆地海拔1350-1500米。盆地南部是祁连山山前倾斜平原的一部分,海拔略高,约1500-1800米,向东北渐次降低,到夹山子北侧为1340米左右。夹山以北的扇形冲积积平原带,南起夹山北翼,海拔1400米,北迄北山南翼,海拔1200米,是谓金塔盆地。黑河自天成切割北山,蜿蜒以至东北,在鼎新形成河谷平原,山地海拔1300米以上,平原1100~1200米,是谓鼎新盆地。安、敦、玉盆地是疏勒河流域的广阔冲积平原,由一系列大小盆地和平原组成。自东而西有赤金盆地,海拔1700米;花海盆地,海拔1200米;玉门镇平原,海拔1400米;布隆吉平原,海拔1300米;踏实盆地,海拔1080米;安西三角洲平原,海拔1170米;西湖盆地,海拔1080米;敦煌平原,海拔1100米以及古玉门关外的平原洼地等,海拔1000米以下。

北部系广阔砾漠,即砾质和沙质戈壁区,紧接北山。北山为阿拉善台块的一部分,范围广大,统称马鬃山,海拔1500-2000米,马鬃山主峰2583米。由于气候干燥,长期风化,山体剥蚀表面呈现碎砾石状。在强风和洪积作用下,部分山体已准平原化。 区内地下水是在地层、地貌、地质构造和干旱气候等因素制约下形成的。其分布、埋深与水质水量的变化,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即山区降水和冰雪消融水汇于河谷中,以地下长流方式补给;以河水引入渠系、田间后,渗漏被给地下水。地下水的运动,在玉门镇以东,地下由南向北或北偏东方向流动;玉门镇以西,地下水大致呈东西方向运动,但踏实、敦煌的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基本与地面坡降一致。到北部山前地带,受北山阻截,水位抬高,流动缓慢,多消耗于蒸发,矿化度增高。

潜水埋深随地形变化,南深北浅,至走廊中部如酒泉城附近水位埋深5—20米。而下河清北滩及边湾一带,属于地下水浅藏带。但潜水埋深在东西方向上变化幅度小。在安西小宛堡子一带埋深1—2米,至酒泉城区3—5米,水力坡降为1/1000—1/1500。一般走廊南侧水质好,向北逐渐变差,至走廊北部边缘水质恶化;潜水水质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也有其特征。玉门镇以西,潜水水质由东而西由好变坏。如双塔堡水库,矿化度0.29克/升。在潜水矿化度高的地带,常因渠道灌水渗漏,潜水被淡水稀释,变为低矿化水,因此,往往在高矿化水的下面,埋藏着低矿化水或淡水。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干旱气候和灌溉渗漏的影响,在玉门镇和布隆吉、兔葫芦一带,形成两个“高峰”,即4-5月间春灌和11-12月间冬灌,致使潜水水位升高。由于渠系日趋完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表径流也在减少,如酒泉城北的清水河,前后测得泉水流量由0.217方/秒及0.255方/秒,减少到0.145方/秒及0.170方/秒。

境内河流,分疏勒河、黑河、哈尔腾河三大水系,均发源于南山冰川积雪区。自东而西是:黑河尾部自天成以北入鼎新,跨本区最东沿。其余河流依次为:酒泉市的马营河、观山河、红山河、丰乐河、洪水坝河、北大河,讨赖河,是主要灌溉水源。城北有临水河、清水河、依靠地下潜流溢渗在面,形成无数泉溪汇集成河,引以灌溉。酒泉市依水源条件,自然的划分为洪水区和泉水区。金塔有北大河入鸳鸯池水库灌溉金塔盆地;玉门市白杨河、赤金河、蔬勒河。前二河灌溉玉门镇以东土地,疏勒河灌溉玉门镇以西土地;安西居疏勒河中下游,另有榆林河灌溉踏实盆地;敦煌有党河,流至北湖与疏勒河汇合后注入哈拉湖。一般情况下,疏勒河无水入境,故党河系为敦煌市的唯一灌溉水源。以上诸河,年径流量约32.23亿立方米。因气候原因,来水量各时期悬殊,水量不稳。每年7-10月份是丰水期,枯水期甚长。5、6两月水量回升迅速,与农业的丰歉紧密相关。 本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寒冷,降水奇缺。从东到西海拔1500-1100米,年均温3.9℃~9.3℃,无霜期127~158天。夏季干热而较短促,冬季寒冷而较漫长,但春季升温迅速。

酒泉地区南部山地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6℃,走廊地带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约5℃~9℃。年日照总时数达3300多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5%。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祁连山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酒泉为84毫米,北部马鬃山地为39毫米,蒸发量较大,多在2000-4000毫米之间。

疏勒河流域地处内陆,位于酒泉地区西部,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海拔高度170-1900米。总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少,是甘肃省、乃至中国雨量最少的地区之一,蒸发量大,是甘肃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日照长,昼夜温差显著,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旱多风,安西素有“世界风库”之称。

酒泉市属半沙漠干旱性气候,其特点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56.4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69%,10月份多达78%。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