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修建了哪里的大运河
秦朝修建了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灵渠工程体系包括渠首枢纽、干渠工程等,规划科学、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目前灌溉面积达6.5万亩。
灵渠的渠首枢纽位于湘江,干渠包括北渠、南渠两段。北渠全长3.25公里,导水入湘江下游。南渠则穿越分水岭流入漓江,全长33.15公里。
灵渠是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在发挥水运交通功能的同时,也推动了地区灌溉农业的发展。目前,灵渠已经成为兴安地区灌溉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灵渠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工程的最高科学与技术成就,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兴安人民始终致力于灵渠的保护与利用,力求充分发挥灵渠的文化价值。”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说
人民网-灵渠风光
秦时开凿,位于今广西北境的运河。又称言零渠或零渠,也称秦凿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开拓岭南一带,派尉屠睢率军南下。为了运输军粮,命监禄督率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运河,以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这条运河自此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除有舟楫之利外,又用于灌溉。它的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铧嘴是分水坝,在湘水支流海洋河中,状似犁铧,以石筑成,角端所指与河水流向相对,把海洋河水一分为二,一流入南渠,一流入北渠。大小天平是位于铧嘴尾端用石筑成的拦河坝,呈“人”字形堤,高度略低于河水堤岸。与河水东岸相近的一段称大天平,同北渠渠口相衔。与河水西岸相近的一段称小天平,同南渠渠口相衔。天平作用是提高湘江水位,拦河蓄水,枯水季节,大小天平拦截全部河水入渠,以便水运。大水季节,洪峰漫过天平坝顶,流入海洋河故道,减煞水势。从而使渠内流水,涨而不溢,枯而不竭,经常保持安全流量。南渠全长约30多公里,其中4.5公里为人工开凿,以下利用原有河道前进。北渠约长4公里。南渠与漓江上游大溶江接通;北渠通入湘江。南渠、北渠流量为三比七,故有“湘七漓三”之说。
灵渠之名始于唐时。汉以后历代对这条运河都有疏浚改建,并增添了新的工程。如泄水天平,在南北两渠共有五处,主要用来调剂渠道水量。陡门为唐代宝历年间(825~826)李渤主持修渠时创建,多建于渠道浅狭、水流湍急处。经过陡门拦阻,水位提高,流势平缓,便利行船,其作用有如后世的船闸。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