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鱼池植物水道

青鱼又叫青混、乌青。体呈圆筒形,似草鱼,淡青色。最大个体可达70公斤左右。肉食性,主食螺、蚬等软体动物,也可吃人工配合饵料。 田螺属于软体动物门,是一种淡水腹足类。栖息于土质柔软、腐殖质较多的水中。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残体、动物内脏、下脚料和细菌、腐屑以及麸皮、米糠等一些植物性饵料为食。

鱼池植物水道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挖掘水体生产潜力,我们采用青鱼池套养田螺生态养殖模式进行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现介绍该技术如下:

一、场地选择及池塘要求

试验场地选择在江西省上饶市水产科研所古南试验基地的养殖池,池塘排灌方便,通风向阳,东西走向,水质清新、无污染。每口养殖池面积0.67公顷(10亩),共3口。水深1.5~2米,池塘底质为壤土,保水性能好,塘底淤泥厚度10~15厘米。池塘周围环境安静。每口池安置一台功率为2.5千瓦时的增氧机。

在冬季捕捞结束后对池塘进行清塘,即在放养前半个月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清塘消毒,以杀死野杂鱼,改善池塘底质。

二、苗种放养

1.清塘结束后,在2月底放苗,每667平方米放一龄青鱼种300尾(6~10尾/公斤),二龄青鱼种100尾(0.5~1公斤/尾),还要投放花白鲢鱼种100尾(6~10尾/公斤),以调解水质。鱼种放养前做好消毒工作,用10毫升/升的聚维酮碘消毒液浸泡鱼种5~8分钟。

2.清明节前后,每667平方米水面采取带胎一次性投入田螺400公斤。

三、日常管理

1.青鱼的投饵管理。青鱼的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以在38%~42%之 间为佳。有时还要补充一些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如鱼糜等。一般选择“通威”等品牌饲料,可用沉性颗粒饲料或浮性颗粒饲料或沉性、浮性颗粒饲料结合使用(先投沉性饲料占总投饲量的70%~80%,后投浮性颗粒饲料)。根据青鱼的大小选用合适的饲料粒径,采取“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投喂。每口池塘搭设两个饵料台,根据水温、青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节投饵量,一般投饵量为青鱼总重量的3%~5%,每天投饵二次,上午、下午投喂量比为4∶6,投喂量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宜。

2.田螺的投饵管理。投喂时应将固体饵料泡软、把鱼杂、动物内脏、屠宰下脚料及瓜果、青菜等剁碎,最后经过煮熟成糜状后,再加米糠或豆饼充分搅拌均匀分散投喂(即拌糊撒喂),以适应田螺舔食的需要。每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以上午8~9时为宜,投喂量为螺重的1%左右。

3.水质管理。6~9月份是整个鱼类生长的高峰季节,这时池水中的残饵、排泄物大量增加,如不注意及时采取措施,很容易败坏水质,引起发病。因此,当天气过热时,应加深水位。水质恶化时,可以排出一些污水,加注新水。当遇闷热天气、阴天时,还要开动增氧机2~3小时,以保证水中的溶氧含量。每个月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667平方米用20公斤生石灰化水在全池泼洒,可有效调节水中pH值,以利鱼类生长。另外在高温季节换水后一天,每667平方米泼撒2~3公斤生物制剂,在池水中形成光合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优势种群。使池水pH值保持在7.0~8.0之间,培育水色为茶褐色或淡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

四、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应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科学用药。青鱼在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少,但是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4月和11月份每立方米水体各用一次0.5克鱼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5~9月份每半个月定期用0.4克强氯精对全池泼洒。

五、适时捕捞上市

根据市场行情,可采用干塘捕捉,或拖网捕捞方式将商品鱼上市销售。本所养殖场是在元旦前后采用干塘捕捉的方式进行的。

六、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水质恶化,青鱼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口池共收获青鱼18956公斤,其中规格1.5~2.5公斤的约11350公斤,规格2.5公斤以上的约为7606公斤。捕获鲢鱼2350公斤。总共获得人民币111786元。扣除饵料费52000元,池租、工资及水电等杂费16000元,纯收入为43786元。回报率为64%。

七、小结

1.田螺的养殖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管好水质、水温,视天气变化调节、控制好水位,保证水中有足够的溶氧量,这是因为田螺对水中溶氧很敏感。本次养殖在高温天气8~9月份,有部分田螺死亡,可能是水中溶氧量不够造成的。

2.幼螺生长特别快,饵料要求新鲜多汁,含营养成分丰富。如果适当投喂一些干酵母粉,将对幼螺的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田螺摄食青鱼残饵,减少饵料损失,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同时降低池塘生物耗氧量,控制水体肥度,净化水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田螺大量繁殖、生长又为青鱼提供优质的鲜活饵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4.保持良好的池塘水质。配合饲料养鱼,单位水体的放养密度较大,鱼产量高,鱼类耗氧量大,排泄物也多,池水较肥,浮游生物丰富,但水中氨氮、亚硝酸盐也偏高,因此应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方法有:①每10~15天加注新水,稀释池水,随时除草去污,保持池塘环境卫生,适时开动增氧机。②每10~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底质净等水质改良剂。③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江西省上饶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杨振军 邮编:333100)

水产养殖的技术要点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根本方法和最终目标是培育“活水”,消除“氧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溶解氧瓶颈问题,促进水产动物健康快速生长,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水产养殖经济效益。

1.清除过多沉积泥沙,为制造“活水”打下良好基础

水产养殖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生产方式。每年都有大量的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有机物沉积转化为泥沙,成为养殖水体“氧债”的主要来源和“浮头”、“淹塘”事故的根源。如果池塘几年不清理,会沉积大量污泥,在生产季节使养殖水体长期处于缺氧或缺氧状态。这种高度富营养化的水质,即使是劣于V类的黑色有气味的水体,也不适合大多数水生生物生存,创造“活水”毫无意义。

所以养殖多年的池塘等水体要彻底疏浚。通过冬春文化休闲季,挖掘多年有机质积累的淤泥。二是冬季养殖水及时排干。深耕后,或“风吹日晒夜冻”后,池底污泥中的有机物被充分氧化还原。三是使用氧化性消毒剂。比如用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等氧化作用强的消毒剂快速氧化底泥中的有机物。上述措施可以避免污泥在培养过程中沉积有机物的耗氧量,降低“总氧债”。这是创造“活水”和科学控制水产养殖水质的第一项措施。

2.设计采用节能方法制造廉价的“活水”

工业化流水养殖或大量增氧机可以创造“活水”,解决养殖水体溶解氧的瓶颈问题,提高单位水体的养殖容量和经济效益。但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高能耗、高成本,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适合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只有在低能耗条件下形成物理“活水”(微速循环水),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根据水这种特殊液体的水动力特性,有必要选择一种简单节能的机械方法来制造“活水”。作为一种典型的液体(流体),水具有以下物理特性。

第一,惯性大。水的密度是空气的772倍。水一旦运动,就含有丰富的动能,具有很大的惯性。因此,河流进入平原时仍然向前滚动。洪水胜于猛兽,海啸具有毁灭性。第二,摩擦力小。运动的水不会因为分子间的摩擦而消耗大量的能量,可以持续运动。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卸掉动力后,仍然可以航行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第三,可塑性强。流水遇到障碍物时,不会像固体一样停止运动,而是改变方向后继续前进。第四,缓慢流动的水能不易衰变。液体超过一定速度才会产生湍流,造成额外的能量损失。

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正是由于水的上述水动力特性,河运、海运等水运仍是当今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一种新型的活水机(也称水耕机)可以以极低的能耗在物理状态下产生连续的“活水(微速循环水流)”,带动养殖水体的其他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养殖水体成为保持运动状态和旺盛生命活动的“活水”。

3.选择宽敞的养殖水体,设计合理的养殖结构

“活水”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养殖水体底部缺氧的问题,消除“氧债”,避免“浮头”、“淹塘”给水产养殖带来的风险。“活水”的关键是持续保持养殖水的微速循环流动状态。如果水空间过窄,或者养殖水体中有很多障碍物,以微速循环的“活水”就会遇到阻力而停滞不前,养殖水体就很难持续保持“活水”状态。要想在这种水体中保持“活水”状态,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所以用“活水”养殖的水体一定是宽敞的养殖水体,水域空间大,无障碍物。

同时,为了在“活水”条件下充分发挥底层溶解氧较高的优势,需要特别选择那些底栖海洋和淡水养殖的鱼、虾、贝类、蟹、龟等。,如鳜鱼、黄颡鱼、罗氏沼虾等高档水生动物。因此,“活水”不适合在必须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渔网的水体中养殖蟹、虾、小龙虾等物种。

4.借助微生物增强生态活性

浮游植物和有益菌在水产养殖水体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天然水有机质输入低,生物密度低,多样性好,可实现自净,维持动态平衡。水产养殖水体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投入种类多,强度大,人工干预程度高,生态稳定性差。要发挥微生物在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的关键作用,确保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因此,养殖水体中应及时补充浮游植物和有益菌两种微生物,以保持其在养殖水体中的高密度和旺盛生命力。一方面,通过适时注水和换水,可以实现新旧浮游植物的物种更新和交替,利用特殊的单细胞藻类补充数量,更新物种。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方法现在已经基本成熟,主要是通过选择性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有益菌。,使养殖水体中的有益菌达到更高的密度,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可以迅速完成,从而防止有机物沉积造成的“氧债”的积累。

因为微生物没有运动能力,只能依靠水的运动来实现位置转移。为了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必须依靠微速循环水状态下的“活水”,使有益菌不断获得有机物和溶解氧的补充,充分主动地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微生态制剂净水的最佳效率和效果取决于“活水”对有机物和溶解氧的持续输送。

5.合理设置“活水”机械,防范养殖风险

据测试,一般一台60-90瓦的流水机(也叫水犁)可以装载5-8亩水产养殖水面,水体的形状最好是方形或圆形,水体的深度最好是1.5-2.5米,这样就有足够的空间帮助流水机最大化“流水”功能,实现整个水体(整个水面、整个水层)的微速循环水状态

因此,如果在污泥不清的养殖水体中,连续几年首次使用活水机(也称水耕机),那么在初期(5-7天内),几年积累的“氧债”将加速偿还,这无疑会使耗氧量迅速增加,使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其中容易出现“浮头”的处理方法是:在连续启动活水机(也叫水耕机)的同时,连续5 ~ 7天每天24小时启动增氧机,补充“氧债”加速偿还造成的溶解氧缺乏; 另一种是在连续启动生活用水机的同时,每隔一天在第1、3、5天使用化学增氧剂,如“微粒氧”和过氧化氢,以快速消化长期积累的“氧债”,防止生活用水机的初期使用风险。如果是新建或新疏浚的养殖水体,以上操作不需要。

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是一个气温和水温均不断下降的过程。秋季是鱼类催肥长膘的旺季。切实抓好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可增强鱼的体质,为鱼类安全越冬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夺取渔业高产丰收的关键措施。 1、及时掌握旱情,早安排,早部署。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旱情预报,提前作好应急预案,准备抗旱物资,全面安排部署水产养殖抗旱救灾工作。

2、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从水域环境监控、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2程、市场准入等环节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和《水产品销售记录》,加强水产投入品监管和水产品检疫,严禁使用违禁药物,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成立技术服务专家组,主动做好技术帮扶工作。也可将专家组成员名单、联络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告之养殖户,保证养殖户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

4、加强生产管理,适当减少养殖密度,科学投喂。旱情严重的地方,应及时将商品鱼捕捞上市或采取并塘、转移等措施,降低养殖密度,缓解水体溶氧压力。并塘或转移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尽可能减轻对鱼体的损伤,尽量选择在傍晚进行。对于不能上市的鱼种作好并塘或囤积处理,确保不能上市的鱼种安全度过干旱。适当减少每天投喂次数和投喂总量,尽量不施有机肥、少施无机肥。

5、加强水质调控和疫病防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每天增加巡塘次数,注意日常管理,密切养殖品种的变化。干旱期要经常清除池塘内的漂浮物,将未腐烂的杂质捞掉,以免引起水质恶化。加强病害监测,加大疫病防治,指导渔民科学用药,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6、及时修复养殖设施,做好苗种准备工作。对已干枯的池塘,及时清除淤泥、消毒塘体,修补塘埂和沟渠,做好旱情缓解后恢复生产准备工作。做好苗种储备供应和信息调度,组织干旱程度较轻的地区加大水产苗种生产力度,及时发布水产苗种供需信息,为恢复生产做好准备。

7、做好产销对接,保障市场供应,减少渔民损失。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销售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组织水产批发市场、超市等上门采购,实现水产品均衡上市。做好水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和收集分析工作,及时发布水产品市场供需和价格信息,引导渔民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捕捞出售,减少灾害损失。

8、针对灾区大量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传播及污染养殖水体,预防处理不当对公共环境卫生造成的危害。及时清捞死鱼,集中做深埋处理,选择远离水源、河流、养殖区和居住区的地点挖深埋坑,先在坑底铺垫2厘米厚生石灰,然后将死鱼置于坑中,最后撒一层生石灰,再用土覆盖。发生死鱼的水体排放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达标后排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