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关于佛教修性不修命的问题

这要从修行的目的说起,道家多追求长生不老与成仙,故重视命功,但在具体修法上,有先命后性,有先性后命,修法也很多的。大体上讲,命功,主要重点在身体气脉上,性功,主要重点在解脱(修元神)上。所谓主副意识,并非道家说词,也非佛教说词,不知何人编造的。对于小说或气功的一些说法,并不能代表佛道知识。

关于佛教修性不修命的问题

而佛教,目的很明确,就是解脱,就是离苦得乐,就是成佛度人。因此,主要功夫用在修心性上,修行就是修心嘛,就是在起心动念处修。对色身这个臭皮囊,是不会特别重视的,但也不是完全不管,因为修行,还要借助色身修的,叫借假修真。没有“只有密宗是性命双修”的说法,而且也不是事实。事实上在修行的过程中,在心性上有进步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色身的变化。但看百岁的老法师比比皆是,就可印证这一点。一些高僧寿并不高,舍报而去,是度众的因缘已尽,并非修行不高。修行成就者,可任意往生佛菩萨的净土,成佛甚至有自己的净土,说什么上天之类,明显不是佛教的内容啊。

学佛,要从基础学起,了解佛教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可从网上搜一些法师关于佛学的讲述或者拜师学习,不要听像上面这些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误人不浅啊。

十心向往,命终必生极乐国土

(现在也有些人明明不懂佛教,却喜欢用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来驳斥别人。我听到有些人的辩论特别可笑,他连基本的辩论方法都不懂,就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说:“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的,出家人不应该这样做,因为什么什么……”自认为明白一点道理,就有资格指点江山,其实佛法广大如海,不懂装懂只能显露自己的无知。)

对方还是很有智慧的,若是一些小小的邪见,寂天菩萨也不值得驳斥。破曰:不会相违。中观宗在观察胜义时俱生我和遍计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于众生的迷乱面前,业报应该存在于同一相续。比如我在人间布施,后于天界享受妙乐,人与天人就是一个相续。

我们从小到老乃至死亡,身体可以说是一个相续;从被无明迷惑的凡夫到成就佛果之间,虽然在六道中流转无数,但心也是一个相续,就像念珠一样不断。这样的相续可假立为“我”,在名言中作为因果的所依,因此,胜义中没有因果并不等于名言中也没有。《中论》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如云:“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产生过。《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这两颂一个是自性不灭,一个是自性不生,虽然角度不同,但实际密意是一致的,都是说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靠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在座的人,不管是初学者也好,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也好,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牢牢掌握。现在有些人听到空性,就认为:“万法若是空,怎么安立因果呢?”“如果我不存在,造善业就没有意义了吧?”“我不存在的话,修加行干嘛?我都不存在了,难道是为了石女儿而修加行吗?”这些人平时不做善事,也不积累任何功德,说起大话来头头是道,完全堕入断见派。

大家一定要知道,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无有任何实质,而在名言中,因果绝对是不欺惑的。如果能通达这一道理,即可了达释迦牟尼佛的殊胜教理,《三摩地王经》云:“于诸法中不执著,常能摄受一切法,于诸业果信不动,最胜世尊说是法。”若对诸法一点都不执著,明白胜义中一切皆空,对世俗因果的诚信就会毫不动摇,这是佛陀所宣的最殊胜、最深妙的法藏。了知这种真理的人,龙猛菩萨在有关论典中一直赞叹。(在我们藏传佛教,龙猛菩萨所说的话,除了具邪见者、疯狂者以外,大家百分之百承认,因为他无误抉择了佛陀的究竟密意。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只不过有些人什么都不懂就胡说八道,除此之外,对龙猛菩萨这样权威的大智者,每个佛教徒都是承认的。)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有些人认为明白空性后,什么都不用做了,磕头也不用,念经也不用,天天就是睡懒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细微,因此,一个人有没有证悟空性?从其行为也看得出来。假如特别害怕堕入恶趣,言行极其小心翼翼,说明对空性有所认识;如果对一切恶行无所顾忌,对一切善行不生欢喜,这时候就很危险了。以前有个人说米拉日巴尊者是断见派,尊者回答说:“我有没有堕入断见,你看我的行为就可以。”因为米拉日巴修行非常精进,每天除了中夜以外,上夜下夜都不睡觉,一直行持善法。现在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早上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白天不散乱,始终非常精进,取舍因果也特别谨慎,这说明他对空性有所认识。而有些人不承认前后世、不承认空性,每天抽烟、喝酒、打牌,浑浑噩噩地消磨时光,这种人肯定对空性没有任何定解。

当然,相信因果存在,不单单是证悟空性的一种定解,没有证悟空性的人通过偶尔的因缘,也可以发现因果不虚的真相。在二战时期,有一天,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原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儿子,但因为车子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艾森豪威尔立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去了趟巴黎。送完这对老夫妇之后,才风驰电掣般地赶去参加会议。尽管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行善图报的动机,但他的善心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当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手埋伏在他必经的那条路上,如果不是为送老人而改变了行车路线,他恐怕很难躲过这场杀身之祸。后来据说他成了一个非常虔诚的宗教徒。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士兵看见一个乞丐,手里拿着一枚假银币,在路上一直哭泣。士兵觉得他非常可怜,劝他不要哭,自己用真银币跟他交换。那个假银币不能用,也舍不得扔,士兵就穿了一根线戴在脖子上,算作纪念品。没想到后来在战场上,一颗子弹正好击中银币,救了他一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我原来也举过一个例子,就像你吃了毒药后,不管承不承认它有毒,它迟早都会要你的命。因此,造了杀生、偷盗等自性罪和佛制罪的人,终究都会感受痛苦,而造了善业的人,对相续绝对是有利的。

当然,因果法门甚深难测,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佛经中说:“因果相应胜法门,细微难见佛境界。”因果十分深奥、殊胜、微细,它唯一是佛的境界,阿罗汉和世间人都无法彻知。《杂譬喻经》中就有个公案说:佛在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一天,一个以杀生为业的屠夫拜见国王,请求国王每遇节日需要杀生时,全部赐给他来做。阿阇世王问为什么,屠夫说他有一个小小的神通,知道自己前六世都是屠夫,从事杀羊的职业,而死后均转生天界,享受天福,所以他觉得杀生是转生天界的因。

阿阇世王很不解,去请教佛陀。佛陀观察到这位屠夫前世造过一个善业,由于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为人又能知宿命。但他知宿命的能力很浅,只知过去六世杀羊生天的事,再早一些的事情便无法得知,于是误认为屠羊是生天享福的因,而不知杀生的罪业应受恶报,一旦机缘成熟,将会堕地狱受极大痛苦。

世间人的小神通,包括声闻阿罗汉的神通,对长远的因果无法了解,故月称论师说“亦遮思维诸业果”,一般的凡夫人不要随随便便猜测因果。现在有些人似乎超过佛陀了,一开口就是“你今天供养什么什么,来世一定会变成人,没有问题”,这些愚昧无知的人什么都敢说,好像自己是造世主一样。其实因果没那么简单,真正证悟空性、对因果有了解的人,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言行特别谨慎。

众生所造的业虽不会失坏,但按照大乘的说法,依靠一些殊胜的对境、不同的因缘,恶业也可以减轻,甚至不需受报。唐玄奘讲过他上师戒贤的一个故事:戒贤具有超群的智慧、清净的戒律,在印度弘扬佛法的贡献非常大。后来他患上重疾,全身如同刀刺般疼痛,他想绝食而死。夜里梦见文殊菩萨对他说:“你在前生当国王,残害了很多百姓,你应当忏悔自责,怎么能自尽了事呢?有位支那僧人来此学习,已经在路上了,3年后应该到这里。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流通,你的罪自然就消失了。”3年后玄奘果然来了,戒贤向玄奘叙说了自己的往事。

现在也有很多人行持善法后出现不顺,比如身体不好了,魔障现前了,这很可能是往昔的罪业重报轻受,因此没有必要去抱怨,理当坦然受之。

又云,十心向往,命终必生彼佛国土,是《宝积》义。——《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下面再跟《大宝积经》会通。《大宝积经》部头很大,一百二十卷,是唐代菩提流支翻译的。但实际上《大宝积经》是会集起来的一部经,不是菩提流支一个人翻译的,是很多人翻译,聚在一起的,从北魏年间就有翻译。《大宝积经》中就有《无量寿经》的一个译本——《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里面佛告父王净饭王,佛是一个大孝子,他一定要给他的父王一个究竟、好的方法,这个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勤精进」,这样就能够成就佛道。通过这样的经文,我们就更相信这个法门是很好的法门。如果这法门不好的话,那佛不可能给他父王去宣说。

同时谈到「十心向往」,就是具足十种心,向往一个对境,命终就必定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心向往」就是随一一心,专念向往阿弥陀佛,命终一定得生彼国。这「十心」表明一个修道人要存哪十种心。这是菩萨发心的内涵了,我们了解一下。

十心向往,第一,是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众生不仅是对于人道的众生,乃至于对蜎飞蝡动的众生都要有大慈——无缘的大慈,同体的一种生命。大慈就是要给一切众生安乐。这种安乐一切众生的心起来之后,你就不会去损害它,不会去伤害它,不会把它宰了做自己的一盘菜。这是大慈心。

第二,是于诸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对一切众生你要思惟拔他的苦。众生的苦等同于自己的苦,所以一定要把众生的苦解决掉,自己的心才能安,自己才能安乐。你有这个心,当然就不会去逼恼众生、给众生难堪、给众生以痛苦,你就不会去做。你本身都要拔他的苦,怎么可能还会给众生施加痛苦呢?这是大悲。

第三,于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这样的一个菩萨存心,对佛法内在的价值、尊严,他认识得很清楚。这种真理之光、智慧,是能引领一切众生从无明长夜当中出来的火炬。唯有佛法才能给予一切众生究竟的安乐。

但佛法在法弱魔强的时代,又常常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那些魔子魔孙是不喜欢佛法的,甚至要毁掉佛法的,他不希望暗夜当中有光明,不希望被他控制的魔子魔孙被佛教引到光明的地方去。

所以当这种黑暗的势力要对佛法进行一种颠覆的时候,一个菩萨发心,就是要护持正法。为了护持正法,他不惜自己的身命去好乐地守护佛法,宁可献出自己的身命也要护持佛法,令正法久住。要存这样的心。

《涅槃经》里讲了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在末法的时候出家做了法师。但一个正法的法师在邪法盛行的时代往往是很危险的,是会被排挤的。

所以,当这个法师在宣说正法的时候,受到了很多的诽谤、很多的威胁。这个国家有一个大国王,他很有分别是非的能力,觉得这个法师是讲正法的,所以就来护持他。甚至为了护持这个法师,他做三皈依,但不受戒。他都不受戒,因为他要随时准备用生命保护这个法师。

果然,在一次外道邪师要迫害这个法师的时候,国王带着一批人挺身而出跟那帮恶人进行了一场格斗、战争。结果这个国王竟然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国王的神识就到了阿閦佛国去了,做了阿閦佛的第一弟子——上首弟子。

这位法师以后还在那里弘法。由于这个国王不在了,他所得到的护持力量减弱,不长的一段时间,这位法师也圆寂了。法师圆寂了以后,他的神识也到了阿閦佛国去了,做了阿閦佛的第二个弟子。那个国王是谁呢?就是迦叶佛。这位法师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不惜身命乐守护心」,是要发出这样的大心的。

第四,是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我们遇到的一切法:色法、心法、凡夫法、圣贤法,要去智慧忍可。「胜忍」,就是要了解诸法的空性,要有智慧的观照。无论是顺境逆境,都是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去执著它,因为如梦如幻的这些法,虽然显现是有,但是自性本空。你常常能够智慧观照到这一点,就不会去执著它。不执著它,你的心就有很大的自在解脱,你才能像鹅鸭游水,没有障碍,这要有智慧心。

第五,不贪利养、敬重,净意乐心。一个菩萨存心,不要贪求世间的利养。「利养」就是人家给你送很多物质上、金钱上的东西,不要去贪。「敬重」就是不需要非得别人来赞扬、崇拜自己。这都不需要,一定要内心清净。

如果你做佛教的事业,是带着要赚钱、要求名的心,这都是染污,这叫不净说法。尤其讲经说法,不能把这个作为赚钱的手段。绝对不可以。你一定要以大慈大悲之心、尊重众生之心、续佛慧命之心,无条件地、不谈交换地去讲法。

第六,是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存什么心?要求佛的一切种智。对得到佛的智慧这一点没有一刻的忘怀,要把成佛作为你生命的目标,要生生世世不忘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生命「志于道」的终极关怀。只有把心标到求一切佛的种智的时候,你才对世间的五欲六尘能放得下来。

第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这就是尊重众生。尊重恭敬一切众生,不能对众生有轻慢之心。一般的人都是很缺乏平等心,对于当官的他要谄媚、要巴结;对社会地位、福报比他低的,他就很高傲。这就不是一个修道人的心,修道人一定要有一种恭敬平等心。不仅对人平等,而且对动物都要尊重恭敬。

就像我们自古以来的那些高僧,走路时如果看到蚂蚁在那里,他都会绕开走,都不跨过去。别人问:你为什么绕着走?他说这个蚂蚁我们要尊重它,说不准它比我提前成佛,我还希望它来救我呢,我怎么敢跨过它去走呢?他对众生,对一个蚂蚁都尊重恭敬到这个程度,这就是他的德行。所以我们要常常存这个心,尊重一切众生。

现在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尊重众生不够,一下子就显得很傲慢。包括在丛林里,我也常常跟我们客堂的知客师在交流一问题——原来好像觉得,居士来了一定要向我顶礼之后我才搭理你。不顶礼他,他就不搭理你。其实这样可以吗?

人家既然来了——无论是比丘来了,还是居士来了,我们客堂应该要有一种对众生恭敬的心,不能有傲慢的心。

因为我是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到一个寺院的客堂去,那个知客师和僧值师是挺傲慢的,根本就不理睬你。我们随行去的人还给他顶礼,一看就是非常傲慢。那时我们都是空着肚子,天也黑了。他也不问你是不是吃了饭,或者也不问你是不是在哪住,他一概都不管。

你就感觉到很冷漠,很居高临下。所以这不应该!我们比丘和比丘之间,你都是这么一种心,那对人家居士呢?那更是眼睛朝天了。这样不好,这种感觉极为不好。当下我就在那里站了几分钟,马上离开。我们到另外的地方找吃的,找旅馆。

所以佛教当中,为什么《普贤行愿品》要讲「恒顺众生」?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我们要对一切众生有感恩之心,没有众生,菩萨是不能成佛的。一个菩萨成就佛果,最初的原动力就是众生。

所以,他成佛之后一定要报众生的恩。他是这样的一个观念!对一切众生尊重、恭敬,不能有高慢之心,不能把别人看得很低。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一个重要的涵养。

第八,就是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对世间的文章、议论、学问,不要去执著,包括世间的娱乐、足球、战争等,作为一个修出世间法的人不要再去执著那些东西。而念念想到我的菩提道、无为法,对这个生决定之心。

第九,种诸善根,无有杂染,生清净心。做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善法,这就是善根。有世间善根,有出世间善根。没有杂染,就是不求人天福报,不追求其他的目的,唯一就是出世间的解脱之道。这就是一颗清净的心。

第十,于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思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证到了清净的无相、无念、无住之心。舍离一切诸相就是无相,无相就一相,一相就平等。这种无相是从空性里生起来的。所以,诸佛都是无相的、无念的。

当我们生起了很多妄想杂念的时候,对很多的外境处于种种执著的时候,我们跟佛的境界相差太远。所以要想到佛是那样的一种诸法的空性,那样的一种安立,那样的一种从空性生起的同体的大慈悲心。这些我们都要去随念,要随学。

所以《大宝积经》也是大乘的一部经典。一个修行的人要存这十种心。你只要十种心里面存一种——「一一心」就是其中的一种心,存了这一种心,再专念向往阿弥陀佛,你都必定——临命终时必定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刹土。这是《大宝积经》里所传达的法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7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