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辽宁农田退水季节是几月

东北水稻8月上中旬不再上水。要寸水浅灌,灌浆后期间歇灌溉,浅湿交潜,实现以水调温,以水调气,调水养根,调水保叶,保证活秆成熟。

辽宁农田退水季节是几月

要注意水稻收获前不要排水过早,要在稻穗最下部的三个谷粒灌浆乳熟后期彻底排水,有利于提高水稻米质和成熟度。

生产优质米对撤水时间要求严格,撤水早会严重影响米质。一般撤水时间最早不能早于出穗后35天,条件允许时只要在不影响收割的前提下撤水越晚越好。

冬灌灌水效果

(一)试验方案

冬灌灌水试验设计在一种土壤条件下(平遥北长寿土壤)进行。旨在了解越冬期地面灌溉水流特性、不同耕作措施地面条件对地面灌溉水流的影响,为冻融期间地面灌溉水流的数值计算提供依据,进而进行冬灌灌水质量、灌水效果的预测和冬灌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提出冬灌灌水技术参数确定方法和提高冬灌灌水质量和灌溉水利用率的措施。

冬灌灌水试验于1998~1999年越冬期在平遥北长寿进行。冬灌灌水试验共进行8次,其中地表封冻前进行1次,冻结期间灌溉6次,融冻后灌溉1次。地表耕作条件为秋耕地、未耕地、冬小麦地和冬小麦二水地。每次灌水对上述四种耕作地块各灌溉1~2畦,灌溉水源为井水,水温为2~19℃,随灌水时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灌水畦长180~190 m之间,畦宽在2.2~4.4 m之间,畦田面积在0.55~1.23亩之间,地面坡降在0.0001~0.00106之间。

整个灌水试验共进行34畦,各时段、各种结构地块试验数量见表2-12。

表2-12 越冬期各时段、各种结构地块冬灌灌水试验数量表

(二)试验方法

冬灌灌水试验的目的是取得地面灌溉灌水过程中地面水流的推进过程和消退过程及其相关的灌水资料。试验前,测量欲灌溉地块的畦田规格及地面坡度等,记录地表粗糙程度,并将灌水畦沿畦长方向按一定距离划分成段。试验开始后,首先记录入畦流量和开始放水时间(以灌溉水流进入灌溉地块开始计时),而后记录灌溉水流到达一定距离的时间,直到水流停止向前推进(此时灌水的推进过程结束)。从灌水畦上游停止进水,灌水畦块的退水过程开始,记录灌水畦上游停止进水的时间,作为退水过程的开始时间。而后,观测、记录灌溉水湿润范围内各点地面积水消失的时间(按预先划分好的地段端点记录),直到全畦长范围内水流全部消退,观测过程结束。此外,在试验前或试验过程中同时进行同条件下的灌溉土壤入渗试验,得到土壤入渗特性曲线。

(一)冬灌土壤水分入渗剖面特征

图7-8为越冬期冬小麦地不同时间灌溉时的土壤水分入渗模拟剖面。由图 7-8 可见:冻结条件下灌溉时的土壤水分入渗剖面与非冻结条件下灌溉时有较大的差异。非冻结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量沿畦长方向较小,畦首灌溉水入渗时间长,入渗水量大,畦末灌溉水入渗时间短,入渗水量少。而在冻结条件下灌溉时则相反,水分入渗量随离畦首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畦末,退水时间很长,净入渗时间很长,入渗量也很大;随着地温的降低,土壤入渗能力的较小,上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更为明显。这种水分分布特征由冬灌水流的运动特征所决定。

图7-7 越冬期不同地温时灌溉退水曲线

图7-8 越冬期不同地温灌溉时地下入渗水分剖面

(二)越冬期灌溉效果的变化特征

为了充分揭示越冬期间灌溉效果的变化特征,以下按非冻结期的灌水技术参数对越冬期各次灌溉进行灌水,分析各项灌溉效果评价指标的变化特征。越冬期间冬小麦地不同地温条件下灌溉时的储水效果、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随地温的变化曲线分别见图7-9、图7-11和图7-13;相同条件下储水效果、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随90 min累积入渗量的变化曲线分别见图7-10、图7-12和图7-14。

1.储水效果的变化特征

如果采用非冻结条件下的合理灌水技术参数进行越冬期的灌溉,其储水效果随地温的降低而减小,按幂函数规律减小。储水效率与地中负温的绝对值间的相关关系很密切。储水效率随地温降低而减小由冬灌水流的运动特征所决定。土壤冻结之后,入渗能力降低,在相同的入畦流量下,地表水流的流量、水深都较非冻结条件下为大,水流流动速度加快,在灌水畦上游段停留的时间减少,大部分灌溉水推向下游,在设计的放水时间内,上游段的入渗量达不到设计灌水定额,导致储水效率下降。地温越低,土壤入渗能力越小,设计灌水定额的满足程度越小,储水效率越低。

图7-10为储水效率与越冬期间土壤90 min累积入渗量的关系曲线,由图7-10可以看出:越冬期间储水效率随土壤入渗能力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较好地符合幂函数关系。

图7-9 地中负温与储水效果关系

图7-10 入渗量与储水效果关系

2.灌水均匀度的变化特征

由图7-11 和图7-12 可见:在相同的灌水技术参数下,越冬期间不同地温灌溉时,灌水均匀度随地温的降低而降低,随土壤入渗能力的增大而增大。灌水均匀度随地温的变化规律符合直线关系,随90 min入渗量的变化符合幂函数关系。灌水均匀度较小的原因与冬灌水流运动的特征有关。土壤冻结后,灌溉时水流速度加快,大量的水流导向下游,上游段入渗量减小,下游段入渗量大幅度增加,致使入渗水分沿畦长的分布变的不均匀,灌水均匀度较小。地温越低,灌溉水流流动越快,这种入渗水分分布的不均匀性越大,灌水均匀度越小。

图7-11 负温与灌水均匀度关系

图7-12 入渗量与灌水均匀度关系

3.灌水效率的变化特征

由图7-13 和图7-14 可见:在相同的灌水技术参数下,越冬期间不同地温灌溉时,灌水效率度随地温的降低而降低,随土壤入渗能力的增大而增大。灌水效率随地温和土壤90分钟累计入渗量的变化规律都符合幂函数关系。灌水效率随地温降低而减小的原因与也是由冬灌水流运动的特征所决定的。土壤冻结后,灌溉时水流速度加快,大量的水流导向下游,随着地温的降低,下游段入渗量大幅度增加,致使上游段入渗水分达不到设计深度,而下游段大量的入渗水分进入计划湿润层以下,造成灌溉水损失,导致灌水效率降低。

图7-13 地中负温与灌水效率关系

图7-14 入渗量与灌水效率关系

综上所述,在越冬期间灌溉时,如果不采取与冻结土壤入渗能力和冬灌水流相适应的灌水技术参数进行灌溉,表征灌溉效果的三项指标都将达不到要求,造成灌水质量的下降、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的降低和灌溉水的浪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