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产学的研究进展

研究了网箱养鱼的污染物输出特征,建立了污染物输出量评估模型。揭示了浅海贝类筏式养殖系统的自身污染机制。查清了大型海藻、有机降解菌、滤食性贝类和刺参在养殖系统中生态作用。研究了多种围栏生态防病模式,建立了以高位水池养虾为代表的4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和3种优化扇贝养殖环境的生态调控模式等。海水鱼类养殖基本形成“海陆接力”、“工厂与池塘接力”和“南有网箱,北有工厂化”的新格局。研究出了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四种类型抗风浪网箱,攻克了网箱高密度养殖关键技术,自行研制开发了多功能的抗风浪网箱设备。以大菱鲆为主导产业的工厂化带动了中国北方鱼类养殖的发展。

水产学的研究进展

鳗鲡的催产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了大鲵全人工繁殖。史氏鲟实现全人工繁殖及全雌化培育。建立了石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的技术和工艺流程。首次实现了哲罗、细鳞全人工繁殖和稚鱼摄食人工饲料的规模化培育。河蟹的养殖突破高寒地区的禁区,推进到黑龙江的全境。建立了罗氏沼虾无公害生态养殖示范区,建立了栉孔扇贝秋苗繁育技术、完善了贝藻、贝蟹多元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了对虾养殖中其他宿主在病毒病传播中的作用,建立了对虾综合防病健康养殖模式。完善了以青蛤为代表的底栖滩涂贝类工厂化育苗及大规格苗种生产技术,建立了适应于南北方不同气候和环境特点的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模式。 对中国已有的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其中淡水养殖品种主要包括草鱼、鲫鱼、罗非鱼、河蟹等,海水包括大黄鱼、鲈鱼、军曹鱼、石斑鱼、笛鲷、黑鲷、皱纹盘鲍、凡纳滨对虾等。已研制或通过引进技术生产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对营养素的中间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保障商品鱼质量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和相关外源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以植物蛋白源(豆粕、菜籽粕、棉籽粕、木薯粉等)、动物蛋白源(肉骨粉、鸡肉粉等畜禽副产品)替代鱼粉,植物油替代鱼油研究成果显著。研究了不同的植酸、凝集素、皂甙、异黄酮等抗营养因子对养殖鱼类生长、饲料利用率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开发了一系列中草药添加剂、促生长剂、各种酶制剂等。研究了饲料中营养和非营养型添加剂对养殖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高效的免疫增强剂,用于替代抗生素。把无公害饲料生产的思路和技术(GMP)引进中国的水产饲料生产和水产养殖,通过无公害饲料配方的研制,达到养殖对水体低污染,对环境无公害。 中国在开发应用生物技术方面,有一些人才,但开展原创性研究的人才还比较缺乏。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组织机构、学术机构不够健全,缺乏水产生物技术学术交流的稳定平台。国内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大项目还相对较少,资助强度不大,且较分散、不系统。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基因打靶等研究落后,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方面差距较大。

中国是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大国,在种子库方面投入较多,但由于人为活动和资源环境的恶化,种质资源的保护水水平相对较低,系统研究种质资源保护的机构少,国家投入的研究费用也较少。中国养殖鱼类的“品种”多,且来源复杂,但人工选育的良种较少,主要养殖对象多为野生种。且由于研究与生产单位对养殖对象遗传保护重视的程度不够,致使中国养殖鱼类“品种”普遍存在近亲交配和种质退化的现象。在选育种理论方面,对“品种”的异质性认识不够。

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水处理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中国传统的养殖技术还处于经验性的把握,未能给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数字化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由于中国养殖品种多元化,营养学研究往往缺乏系统性,配方的科学依据也不充足。中国饲料机械、饲料设备的质量和规模均相对落后,且饲料厂所需的成套设备生产能力欠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人才更是匮乏,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与国外相比也相对落后。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养殖制约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国家对于水产饲料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

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①病原体致病机理盲点太多。②免疫学应用基础较差。③病理学底子太薄。④技术力量薄弱。 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养殖工程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化的技术水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养殖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捕捞工程技术相比差距显著,主要体现在远洋渔业几乎所有的装备方面,以及近海渔业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节能技术和选择性捕捞技术等方面。这两年中国水产品低温冷链虽有了较大发展,但设施比较简陋,温度单一,过程监控差,管理水平也较低。中国水产冷库(制冰厂)设备陈旧,库温达不到工艺要求,不能适应水产外贸出口和冻结工艺发展的需要。中国专业从事水产制冷技术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对水产品冷冻加工工艺过程缺乏深入研究。 中国水产品安全特别是药物残留或是检测技术水平较低,或是尚未建立确定统一的检测方法,致使水产品的国际贸易处于被动地位。中国水产质量安全标准中的技术要求与国际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对信息技术和渔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远景目标,发展方向不明确,各自为政。缺乏把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中一个重要要素进行系统组织、设计和研究;研究力量和研究目标分散,信息技术对渔业产业革命性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现代渔业已成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高度集中的行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使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必须加强渔业科技进步,导入、融合现代技术,发展设施渔业,降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提高渔业的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引领和支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在当前中国水生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应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高产高效型渔业,推动渔业经济增长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营养饲料与生理系

 今年上半年,市水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水产结构调整,努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积极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和黄鳝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苗种安全生产管理,有力促进全市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

 1.渔业养殖规模稳定。全市上半年渔业养殖面积、养殖产量、渔业产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养殖面积稳定在92万亩;养殖产量微涨3%,为15.27万吨;渔业产值微涨2%,为22亿元。四大家鱼养殖规模有所缩小,由53万亩降为50万亩;河蟹养殖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10万亩;黄颡鱼专养由4000亩增加到9000亩;小龙虾专养面积新增19000亩,鱼虾混养、蟹虾养殖、虾稻连作养殖面积合计10.5万多亩,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2.5万亩。

 2.苗种投放有所延后。全市投放鱼种5.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0.6万吨,降幅10.34%,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商品鱼销售价格不理想,商品鱼滞压在池塘中,致使养殖户补苗时间滞后。往年6月中下旬为黄鳝投苗高峰期,6月底全市基本完成投苗,但是今年截止6月底,全市需投放的1.25万吨黄鳝苗种,仅仅投放了500吨左右,成活率也非常不理想,预计今年黄鳝投苗高峰期要延后到7月中旬。四大家鱼等主要品种的苗种生产受气候影响同比延后一周左右。同时受水质影响,繁育量由45亿尾下降到31亿尾,降幅达到32%。

 3.市场销售价格下滑。四大家鱼同比价格下滑1.0-1.5元/斤;草鱼≥2500克,均价4.5元/斤,降幅达29%;花鲢2000克≤条重<2500克,均价5.7元/斤,降幅达16%;鳊鱼≥500克,均价3.2元/斤,增幅达55%;黄颡鱼条重≥150克,均价12元/斤;青鱼4000克<条重≤5000克,均价7元/斤。黄鳝混装,均价25-27元/斤,降幅17%。

  二、上半年主要特点

 1.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出现新变化。我市水产养殖比例最大的还是“四大家鱼”,但是老百姓也根据市场情况自发进行结构调整。受市场行情带动,今年我市许多渔民自发转向河蟹、黄颡鱼、小龙虾等名特品种养殖。以胡郭公路沿线为重点,河蟹养殖面积大幅度增长,对比去年增加2万亩,全市达到10万亩。黄颡鱼以往在五湖渔场有一定面积的专养和套养。今年通过全市水产工作会议的大力宣传,全市黄颡鱼专养面积也呈增长趋势,对比去年增加5000亩,全市达到9000亩。小龙虾餐饮业火爆,带动了小龙虾价格不断上升,小龙虾专养面积增加较快。今年,小龙虾专养以杨林尾镇壕口村为核心,专养面积达到19000亩;鱼虾套养主要为鱼种池套养,面积2万余亩;蟹虾养殖主要集中在排湖河蟹养殖区域,面积7万余亩;虾稻面积1.5万亩。熊书宝,投资1500多万元,于2013年在杨林尾壕口村外滩承包6000亩水面专养小龙虾,套养鳜鱼、黄颡等品种,目前每天可销售500公斤左右的小龙虾,并初步形成了集休闲、垂钓、观光于一体的休闲产业园。陈场镇芮湾村养殖户徐克成养殖面积11亩,由于养殖四大家鱼泛塘后,于2013年转产进行小龙虾专养,套养鳜鱼,总共投入6000元,年底销售收入24000元,投入产出比1:4,养殖效益良好。

 2.种苗瓶颈突破取得新进展。黄鳝、“四大家鱼”、鳜鱼、黄颡鱼等我市市民喜欢的品种的苗种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我市采取水产苗种整治、苗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解决苗种质量问题和苗种短缺问题。去年张沟镇凤凰村黄鳝繁育基地取得实验性成功后,示范效应明显,养殖户热情高涨,今年已形成了张沟镇凤凰基地、先锋基地、联潭基地、宋场基地、郭河镇强农基地、杨洲基地、西流河易卫祥基地等7个较大的黄鳝苗种人工繁育基地。在技术方法上实行“两条腿走路”,即根据渔民鱼池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仿生态有土繁育技术和无土繁育技术。在推广模式上实行规模化生产与千家万户自繁自育同步并进。目前,全市开展黄鳝繁育的渔民有49户,建繁育池690亩,繁育网箱23400口。预计今年繁育黄鳝苗种1000万尾,目前已繁育219.5万尾,其中张沟凤凰村38.5万尾、联潭基地3.5万尾、宋场基地11万尾,郭河镇杨洲基地26万尾、强农基地1万尾,西流河卫祥基地120万尾,其他养殖户约19.5万尾。

 3.水产高效模式有了新提升。目前,河蟹“3+5”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被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列为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市排湖渔场近3年积极推广河蟹“3+5”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养殖水平逐步提高,鱼池生态环境良好,河蟹规格达0.3斤以上,亩产可达350斤,养殖效益可观。目前,此生产模式正在我市河蟹板块大面推广运用。市五湖渔场推广黄颡鱼“全雄1号”养殖,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黄颡鱼“全雄1号”单养、“两黄”共养、苗种成鱼连养、四大家鱼套养、河蟹塘套养等养殖模式都取得较好效果。

 4.水产市场流通打开新渠道。随着江汉平原农产品大市场开通营业,不仅本地水产品销售渠道打开了,还带动了周边县市的.水产品销售,这为搞活水产品流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市渔民增收加强了保障。目前,江汉平原农产品大市场水产品日销售量达到500多吨,水产品市场生意良好。

 5.设施渔业推广力度加大。为了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由过去老百姓靠经验养鱼转向靠科技养鱼,今年我们加大了设施渔业的推广力度。一是利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水产项目,在示范基地建立水产养殖智能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实现自动增氧、自动投饵,提高科技渔业含量。这样不仅可以将老百姓从过去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省时省力,且能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渔民收入。二是利用渔业科技产品“鱼博士”,实现自动报警、自动增氧,特别是防止阴雨天气时鱼池“泛塘”。目前,五湖渔场已大面积推广此科技渔业设施,反响很好。

 6.渔政执法力度加大。上半年,渔政执法重点围绕2014年汉江段春季禁渔工作加强管理,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一是加大宣传。禁渔期间,印发禁渔宣传资料5000余份、禁渔告知书4000多份,渔政工作人员住渔船、码头,深入市场、餐馆、酒楼,逐户逐人的进行宣传,在宣传的同时,与对象签定了禁渔期间的责任书451份;出动宣传车33台次,录制宣传录像,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共计11次大力宣传禁渔期的有关做法。二是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全市组织了大型检查行动3次,参加人员150次,出动车辆20台次、水上渔政巡逻艇3台次;接受举报案件2起,查实1起,查获违禁捕捞1艘,取缔违禁渔具20米,查处电捕鱼器3台,没收违法捕捞渔获物20公斤,行政处罚1人,罚款3000元。三是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重点是东荆河泛滩天然产卵场保护,内陆水域种质资源保护,同时开展增殖放流,4月1日,在汉江禁渔启动仪式上,市渔政局向汉江投放各类鱼苗230万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繁殖鱼苗减少。我市现有登记发证的苗种繁育场23家,比2010年减少12家。今年,由于春季长时间的低温和降雨量小、水源污染、亲本超龄生产、种质退化等因素,亲本产卵率、鱼苗出苗率、存活率存在“三低”现象,全市苗种生产量只有31亿尾,比去年减少31.1%。彭场渔业良种场的繁殖场位于彭杨公路沿线,今年开始繁殖鲫鱼时,由于水质不好,鲫鱼出苗就死亡,基本没鲫鱼鱼苗出售。

 2.养殖水域环境恶化。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造成水质极度富营养化,氨氮、亚硝酸氮超标,水质呈劣五类,抽水就容易中毒死鱼;沟渠的水位未雨先排,遇雨急排,水位常年较低,甚至由于工程施工拦河筑坝,致使河流、沟渠断流严重,无水可取,对春季水产养殖造成极大影响。胡场伍国权鱼苗繁殖场位于胡郭公路沿线,也是在繁殖鲫鱼时抽水,造成1300多斤鲫鱼亲本死亡。

 3.鱼价较往年偏低。一是由于各种成本的增加,特别是饲料上涨了300-400元/吨,导致养殖鱼的成本每斤增加0.5元左右。二是由于市场疲软,导致价格下滑。“四大家鱼”的同比价格下降1.0-1.5元/斤,特别是黄鳝,今年均价25-27元/斤,同比下降17%。

 4.气候异常影响渔业生产。今年3月份气温较高,4-6月份却是间隔阴雨天较多,没晴两三日就有阴雨,导致水温一直难以升起来,较大的影响了渔业的生产。四、五、六月份成鱼养殖不能正常投饲,缩短了成鱼养殖周期,这直接影响了水产品总产量。黄鳝网箱养殖投苗和黄鳝繁殖推迟一个月左右,而按照往年6月中下旬投黄鳝苗种的,成活率非常不理想,死亡率较高,死亡率达到83%以上。剅河吕涛等4名养殖户于6月21日购买黄鳝苗种2.2万斤,已全部死亡。

 5.消费低迷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受社会整个购买力下降和餐饮业的影响,水产品价格降低。去冬今春,成鱼销售严重压塘,虽然现在已销售完了,但比往年迟了两个月(往年一般在五月一日左右销售完毕),导致养殖户补塘积极性不高,有部分养殖户改种莲藕,面积达到0.97万亩,主要分布在彭场、郭河、通海口、陈场、剅河等镇。

 6.下半年存在旱情隐患。上半年虽然阴雨天较多,但降雨总量却较少,梅雨季节即将结束,可能遭遇到伏旱和秋旱。在水质较差、水量较小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好渔业抗旱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下段工作重点

 1.持续推进苗种繁育。要做好黄鳝秋苗繁育工作。由于春季气温持续较低,黄鳝早苗生产季节推迟,产量不高,因此,要及时指导各黄鳝繁育基地养殖户精心管理,抓住7-8月秋苗繁育关键时期,提高产卵率、出苗率、成活率,保障今年黄鳝苗种繁育取得一定成效,为明年全面推广树立信心,积累经验。重点加强对张沟镇先锋基地、联潭基地的生产。开展“四大家鱼”苗种培育工作,提高苗种质量,为明年生产打好基础。

 2.及时指导渔业生产。要做好病害的防治。7-9月是水产生产的黄金时期,也是病虫害易发、高发季节,水产部门将及时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养殖户科学管理、科学用药,减少生产失误。同时,做好高温干旱时期的抗旱工作,指导渔民合理调节池塘水位,保障生产正常运行。

 3.强化水产质量安全。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用药和销售等三项记录,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积极创建1家部级健康示范场,2-3家省级健康示范场。要进一步加大对养殖场生产监管力度,全面整顿和规范生产秩序,坚决取缔非法生产。要积极配合农业部、省农业厅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药残抽检,做好名特苗种、水产品药残检测,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从投入品使用、养殖过程到水产品检测实行全程监管。要定期开展重点区域水质检测工作。做好黄鳝、甲鱼、河蟹等水产养殖重点区域水质水样的检测,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频次,检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科学指导养殖户生产。要抓好张沟先锋村水产品质量检测站的建设运行工作。

 4.加强渔业纠纷调处。因上半年养殖水源水质很差,水量很小,许多渔民池塘没有换水,高温季节来临时,将会由于使用改水剂、用药剂量不易控制、抽水死鱼等原因,出现一定量渔情事故,渔业纠纷调处案件将进一步增多。水产部门要广泛摸底,排查隐患,及时调处,切实维护渔民利益和社会稳定。

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发展是伴随着我校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沿革发展而来的。该系成立于2007年1月,主要从事和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生理、营养需求、饲料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科技服务。 营养与饲料与生理系的沿革和发展主要经历如下阶段

(一)、发展阶段

1952年以前,我国水产教育体系中尚无鱼类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相关课程,随着全国水产教育形势的发展, 1956年我校生理课被定为基础课程,并编写了教学大纲。,1960年我校王义强老师组织主编了我校第一本《鱼类生理学》教材,以后在1990年由王义强先生又主编了《鱼类生理学》全国统编教材。 1992年,由我校赵维信老师还主编出版了全国农林高等专科学校的《鱼类生理学》教材。目前,由魏华教授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鱼类生理学》。

我校198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鱼类生理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在水产院校是最早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86年开始由王道尊为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专业本科生开出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课程,1994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王道尊副主编。1995年周洪琪为研究生开出“水产动物营养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2000年以后,陈乃松开设“水产饲料学”,黄旭雄开设“生物饵料学”,殷肇君开设了水产“饲料加工工艺学”,冷向军将开设“饲料毒物学及水产品安全学”,周洪琪将开设“饲料质量检验”。2006年以后,成永旭教授同时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水产动物营养繁殖学》课程。1988年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建立水产养殖学博士点,2000年开始招收营养饲料博士研究生。周洪琪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成立

2007年根据学院学科整合和调整,将原来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研室和生理教研室进行合并,于2007年1月,组建了生命学院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系现有教职工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还有两人为在读博士。平均年龄40岁左右。现今营养饲料生理系(系主任 成永旭,付系主任 黄旭雄)有两个教研室,即营养饲料与生理教研室( 室主任:陈乃松,付主任 华雪铭),生理教研室(主任 曲宪成)和正在筹建的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周洪琪教授为本系的总顾问。 我校水产养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水产养殖呼唤高效生态的健康养殖,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营养饲料与生理系在水产养殖学科的重要地位。其原因:(1)水产动物饲料日益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第一要素。水产养殖中最重要地技术要素为四大要素:水,种,饵,病。水是前提,种是载体,饵是物质基础,水产生产的第一要素。(2)我国水产饲料发展和现状决定了其科研教学的重要性。饲料工业发展促进养殖水平提高,但仍需发展。

学校和学院在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对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发展已形成共识,认为本系教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团队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水产养殖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的水平,特别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营养饲料与生理系应活跃在我校产学研发展的前沿。 主要科研方向和相关情况(见下表)

表: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科研优势方向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统计  发表论文数 科研课题数 备注 营养饲料与免疫方向 180余篇 40 早期青鱼,后期鱼虾 生殖与内分泌 100余篇 20个 早期鱼,后期虾蟹 营养繁殖学 80余篇 25个 主要集中蟹类 1、办好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教育

2、建好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拟保持和形成如下三个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1)配合饲料研究团队

2)营养繁殖学研究团队

3)生理和内分泌干扰素研究团队

3、搭好科技平台,促进产学研发展

根据营养饲料学科的特点,在营养生理系层面上重点建设“两个研究实验室”和“一个转化服务平台”,即 饲料分析与检测实验室, 饲料机械与加工实验室和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

4、凝聚科研方向,多出科技成果 目标重点凝聚在蟹类研究方面,兼顾虾和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两只蟹,两条虾,两条鱼”,力争通过集成申报大项目,在3~5年内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两只蟹: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

两条虾: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

两条鱼:鳗鲡(黄鳝),银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