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榨湾村位于哪个省
一、基本情况
油榨湾村始建于1950年,曾属于箭厂河区。1958年为箭厂河人民公社油榨湾大队。1983年3月更名为箭厂河乡油榨湾村民委员会。1983年3月为油榨湾村至今。
油榨湾村地处箭厂河乡中心,属于丘陵地带,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辖油榨湾,肖家湾,张河3个自然村。共设9个村民小组。325户,1198人。油榨湾村人口集中,三个自然村交错分布,人口均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63亩,其中水田540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板栗等。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辖区范围东至程河,南至胡畈,西至汪墩,北至楼子洼。辖区内有油榨湾幼儿园,有张河河流流经油榨湾村,有乡村道路连接旅游区。村部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有砖木结构瓦房6间,各种办公设备比较齐全。
二、基础设施情况
全村通村主公路3条,三个自然村道路道路硬化率100%,自来水普及65%,生产用电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线、无线、数字三种方式已对全村覆盖。移动、联通、电信、无线信号达到全覆盖。文化广场4个。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将军故居多处,肖国清烈士纪念碑。村内有标准化卫生室,村医一名。
三、产业发展
一直在大连从事蔬菜种植的张河村民吴冬元回乡创业,流转土地16亩在张河珠宝山建成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成立珠宝山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9个,种植蔬菜20余种。
油榨湾村民高福荣,以茶园为依托,进行茶叶采摘精制,销售一条龙,注册了家庭农场,正在改造茶园,带动旅游发展。
四、自然村简介
油榨湾:据查,明代吴氏族人建村。当时建立有榨油坊,故而得名。东至花宝地,南至肖家湾,西至杨丹,北至罗边。聚落形态为环状,总户数为110户,总人口435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姓氏组成有吴、肖、曾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共和国将军吴世安就是油榨湾村人。
肖家湾:据查,明代肖氏一家建村。当时都是肖姓,故而得名肖家湾。东至程河,南至张家河,西至汪墩,北至油榨湾。聚落形态为环状。总户数112户,总人口438人,总面积0.8平方公里。姓氏组成有肖姓、吴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著名烈士肖国清、抗日名将肖永智、共和国将军肖永银、肖永正、肖德明、肖智贤,副部级干部肖永华、肖良清都是油榨湾村人。
张家河:据查,明代张氏一家建村,因村前有一条河,故而得名张家河。后张氏迁走,吴氏迁至此处,湾名没有更换使用至今。东至杨畈,南至胡畈,西至汪墩,北至肖家湾。聚落形态为带状,总户数103户,总人口数325人,总面积为0.5平方公里。姓氏只有吴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板栗为主。
油榨湾村附近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鄂豫皖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箭厂河列宁小学旧址、红军被服厂旧址、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等旅游景点,有新县黄缘闭壳龟、黄缘闭壳龟、枣锅盔、新县芝麻、大别山干香菇等特产。油榨湾村名人肖德明
肖德明(1912—2010.12.28)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村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2010年12月28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9岁。
吴世安
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原顾问。吴世安同志是河南省新县人,1927年参加著名的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转为中国***党员。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
肖永正
肖永正(1904-1994)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0师30团副班长、排长、司务长,营部管理员,红30军88师264团供给处主任、军供给部
肖永银
肖永银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肖永银同志是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勤务员、班长、排长等职,参加了红军万里长征
肖永智
肖永智,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箭厂河乡肖湾村(今属河南新县)一个农民家庭。7岁在本村私塾念书,1926年考入箭厂河高等小学。农-动在家乡蓬勃兴起,他在学校参加了儿童团。1930年2月,黄安县(今
肖国清
肖国清(1917--1933),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湾村肖家湾人。1917年出生于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童子团,1929年被选送箭河列宁小学学习。在校任宣传队长。1930年2月任紫云区一乡团支部书记兼童
肖智贤
肖智贤(1913--2000).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湾村肖家湾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人西满军区兵站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第二分
农民科技素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第一生产要素,九台市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的原则,制定科技兴农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卓有成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把科学技术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层面。
一、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切实做好科技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充分发挥示范户的带动作用,采取直属农业推广单位技术人员包保乡镇,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包保村屯的方式,全面进行大宣传、大培训、大服务活动。根据村屯、农户的不同特点,细化培训方案,选派培训教师。教师由农业技术专家组成,在关键技术和重要节点,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进行讲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取得培训实效,采取了塔式包保形式,以点带面,每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包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再帮带10名骨干专业农民,每名骨干专业农民再指导10户进行农业生产。通过以示范户和核心户为重点的现场指导,把农民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
创新培训形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集中办大班。以乡、村为单位,在农闲季节集中实施培训;现场指导。以示范户为单位,在每个农时季节通过现场会等形式进行指导;电视讲座。在农闲季节每周都录制一期农业实用技术,在九台电视台的黄金节目段播出,方便农民收看;发放技术资料。为配合培训,组织农业专家编写培训手册、技术明白纸,制作技术光碟,根据需要每名学员都拿到了自己的所需,可以说给农民送去了不走的老师;全面开通?农技110?。每天都有科技人员耐心细致地为广大农民解答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据统计,每天至少要接听10次以上咨询电话。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手段,使培训达到了?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良好效果。网上互动。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给各乡镇农业站都配备电脑,并且都有宽带上网。农业局设局内网,各个生产季节都会及时发送病虫通报及种植新技术,方便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电子科技书屋。上传各种介绍种植、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的农业书籍,供农民技术员及农业科技示范户点击,方便快捷高效。
2011年,通过市、乡各级领导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集中培训326场次,现场指导300场次,召开现场会12次,电视讲座20次,共培训10万余人次,技术咨询6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发放光碟5000张。
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增加了农民科学种田积极性。九台市龙嘉镇袁家村4社村民闫志民,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农业科技知识,采用了超高产栽培技术种植技术,种的16亩玉米,总产量达到12600kg,平均亩产839.5kg,比同村平均单产增加30%,增收5200元。依靠科技,全市粮食增产5.8%,全市增产粮食1.5亿斤以上,增加效益1.8亿元,九台市被评选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结合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以提高科技含量为中心,集中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及示范园区建设,是我市重要的农业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高产、提质、增效以及健康持续发展。农业科技项目集成新品种、新技术,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把科技培训纳入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之中,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创新培训,使农民学到了新知识,新理念,通过高产攻关样板展示,通过各阶段现场观摩,使农民认识和了解示范园区内的高产创收新品种、高产栽培新技术、高产管理新经验,农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为全市农业生产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
2011年,通过国家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在全市建设了12个万亩高产示范方,12个百亩攻关田,辐射带动全市玉米、水稻生产。玉米高产创建产量达到952.3kg/亩,水稻高产创建产量达到850.6kg/亩,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通过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项目在全市建设了1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全市的农户;建设全系统综合技术配套示范基地10个,在九郊、龙嘉建设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200余个,新技术20余项,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玉米、水稻新品种18个,新技术12个,为全市粮食高产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新农村建设载体,高效组装各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九台市高度重视科技在新农村的作用,以高标准、高要求,建设龙嘉镇红光村村企共建样板村,取得成效。红光村新村建有农民住宅楼群,农户入住率达到80%。为提高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成立了红光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红光村现有耕地100hm2,均种植水稻,土地集中种植,专人集中管理。
2011年,九台市将红光村列为全市送科技下乡重点示范村,倾力打造红光村新农业建设典型。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常年展开跟踪式科技服务。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培训农民5次,农时季节现场指导7次,召开吉林省水稻机械化播种和秋季品种展示现场会各1次,培养农民技术骨干10人,发放标准化水稻生产技术手册100本,提质增效技术明白纸100张,技术光碟100份。建设1个100亩的高产攻关田,1个万亩示范方,1个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11年新品种试验示范田。通过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水稻高产攻关田获得850.6kg/亩的全市高产典型,合作社平均产量比2010年增产15.2%,总增产11.2万kg,增加效益30余万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潜力在科技、希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九台市站在经济发展、民生需求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