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整体发展情况
分类: 地区 >> 湖北 >> 荆门市
问题描述:
我是荆门人,可是好久都没有回去了,我想知道荆门的情况.
解析:
荆门是湖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中部,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西部,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以"荆楚门户"而得名。现辖京山、沙洋、钟祥、东宝、掇刀、屈家岭6个县(市、区)。全市地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8.4万。
荆门东靠大洪山南麓,北枕荆山余脉,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形成低山坳谷、丘岗冲沟和平原湖区兼具地势。荆门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温暖季风型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市年平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前106年,中国历史第一县--权县就建立于此,历代一直为州、府、道、县治所。荆门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地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有距今6000至4000多年历史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被誉为"楚文化地下宝库"的楚汉古墓群,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之一--明显陵,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发现--郭店楚简和稀世国宝 --战国女尸。这里养育了道教创始人之一老莱子、一代楚辞文学家宋玉、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著名历史人物,也留下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千古传唱。
荆门物产丰富,山川秀美,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生态旅游资源富集,自然人文景观秀美独特,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荆门处于楚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旅游线的节点上,有国家一级旅游景点60多处。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被中国科学院专家称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世外桃源",云蒸霞蔚,钟灵毓秀,令人留连忘返;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漳河水库,碧波万顷,岛幽林深,恰似人间瑶池;黄仙洞属喀斯特地貌,蕴藏4个世界级景观和8个国家级景观,钟乳成趣,千姿百态,堪称鬼斧神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了"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篇。荆门境内矿产资源众多,储量丰富,具有极其广阔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探明的23种主要矿产保有储量价值约1460亿元,人均约5万元,高出全省3万元。其中,在石油钻探和航天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用途的累托石储量673万吨,居全国之首;石膏、磷块岩、白云岩和石灰岩储量分别为11亿吨、3.6亿吨、12.5亿吨和6亿吨,均居湖北之首。全境大小河流600余条,水域面积27.7万亩,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8万千瓦。荆门地形多样,平原土质深厚肥沃,丘陵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产力高。全市耕地面积370万亩,林地64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89万亩,人平分别为1.2亩、2.1亩和0.3亩,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33.2%,活立木总蓄积量1120万立方米。荆门经济基础良好,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79.46亿元,增长11.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3%、15.5%和9.3%。投资、消费和出口持续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13亿元,增长21.4%,创八年来最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43亿元,增长13.1%。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其中出口9063万美元,增长35.6%。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完成地域财政收入22.8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7.73亿元和3.9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9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3629元,增加504元,增长16.1%,增幅是多年来最大的一年。已初步形成以化工、食品、建材、机电为支柱,以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农业综合优势明显,全市农作物品种达60余种,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生猪出栏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200万吨、6万吨、34.6万吨、26万吨、223万头和23万吨,分别居湖北第三至五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优质油生产基地和国家生态示范区试点市,其中油菜和棉花被纳入国家优质农产品规划。全市优质稻比重达65%,油菜实现双低化,名特优新蔬菜比重80%,优质水果比重55%,优质三元猪比重78%,名特优鱼比重65%。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达720家,等55个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迅速升级,利用荆门农产品资源丰富、产品运输成本低和辐射广等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工业体系日趋完备,化工、机电、食品、建材四个优势行业集中了70%的企业、85%的资产、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主导产品有成品油、水泥、啤酒、化肥、包装机械、聚丙烯、布洛芬、电子元器件等。其中,年产各类成品油200多万吨、水泥700万吨、复合肥300万吨。布洛芬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三位,纸包装机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啤酒生产规模居全国十强。全市有大中型企业38家,主要有跻身全国百强大型企业行列、原油加工量将达到600万吨的荆门石化总厂、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全国啤酒行业十强之一、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的金龙泉啤酒集团、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东光电子集团和百科药业、京山轻机等上市公司。在荆的中央、省属企业较多,资产存量巨大,科技人员众多,成为壮大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荆门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便捷。全市境内铁路总里程25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9355公里,水运总通航里程465.9公里。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一体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荆门对外交通大通道已全面打通,在全国"十三纵十五横"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穿越湖北省境的七条,荆门占"两纵一横":南北向太(原)澳(门)线过荆门段全长121公里的襄荆高速公路于6月28日开通,东西向杭(州)兰(州)线过荆门段,往西荆宜高速正在建设,往东武荆高速即将开工,届时荆门与武汉的公路距离将缩短为185公里,湖北重点建设的随(州)岳(阳)高速(京珠国道主干线与太澳国家重点公路中间的重要加密线)将穿境而过。铁路"一纵一横":焦柳铁路纵贯南北,沿江铁路(上海至重庆)的长荆铁路横跨东西。长江、汉江、江汉运河、长湖水运得天独厚。市中心距三峡国际机场115公里、武汉天河机场245公里(武荆高速开通后将缩短为185公里)。荆门将成为湖北继武汉之后的重要交通枢纽。荆门处于北电南送、西电东送的交汇点,随着荆门热电厂三期120万千瓦工程、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斗笠岗50万千伏超高压开关站、双河50万千伏超高压变电站的建设,荆门电力枢纽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南阳-荆门和洪湖-荆门原油管道、荆门-荆州成品油管道交汇于荆门。境内有国家两条干线、三条微波通道、四条光缆穿境而过,电话交换机容量90万门,移动电话容量50万门,可与世界150多个国家或地区通话。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功能不断拓展,荆门城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45.7%,日供水量36.8万立方米,年供电量20亿千瓦时。
荆门文明开放,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荆门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交易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初步建立了电子政务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电子政务以及社会信息化建设位居湖北前列,被确定为全省电子政务唯一的地级市试点城市。信用环境建设卓有成效,被授予湖北"A级金融信用市"称号。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备的基础设施、开明的投资政策、优美祥和的人居环境,使荆门正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荆门与美国新墨西哥州里奥兰曹市、罗马尼亚泰库奇市结为友好城市,与美国俄亥俄州兰卡斯特市、澳大利亚图文巴市、日本二本松市和日田市成为友好交往城市,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外商投资企业达304家,外贸出口总额逐年增加。荆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市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1年、2003年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抓住新机遇,建设新荆门。在新的发展阶段,荆门将加快实施"兴工富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使荆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进一步强化尊重、服务和保护纳税人的意识,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使荆门真正成为投资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沃土和温馨生活的家园;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把荆门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并实现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跨越。
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和现状如下:
1、水产养殖行业现状分析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促进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国家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为水产养殖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2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指出,受全球、特别是亚洲水产养殖业增长的推动,202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达2.14亿吨,其中1.78亿吨为水生动物,3600万吨为藻类。
我国渔业发展较好,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水产品消费市场供需两旺、价格冲高回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量额双增,渔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
从养殖面积看,2021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009.38千公顷,同比下降0.3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025.51千公顷,同比增长1.50%;淡水养殖面积4983.87千公顷,同比下降1.12%;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8.9:71.1。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全国多地发起保护生态环境、整治养殖污染的行动,内陆地区大量养殖网箱被拆除,虾塘、鱼塘被回填、封井、禁养,沿海地区不少滩涂也被划出禁养区,不少蚝排、蚝桩也被拆除,使得我国水产养殖面积持续下降。
2、水产养殖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目前国内市场的水产消费主要以鲜活水产品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时受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对省时、健康、高性价比的饮食需求。
连锁餐饮企业对标准化生产、降本增效的高需求,使得方便快捷的预制食品,包括冻鲜冰鲜预制水产品受到餐饮行业等企业和个人消费端的追捧,需求量不断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养殖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利用遥感图像、人工智能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一步确定水产养殖中生物生长的详细情况,从而开展基于实际生产的调控决策,并逐步解决不同养殖环境下引起的客观问题。
2021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对未来水产养殖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及规划,到2025年,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
1、能经济地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食品。在动物饲养中,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较之陆生恒温的家畜、家禽能量消耗少,饲料转化效率高,产品中动物蛋白质含量也高。
2、能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饲料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来源。
3、对于弥补海洋捕捞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捞量受到天然渔业资源更新的限制。渔业预测指出,年渔获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已达到顶点,今后单靠捕捞天然渔业资源将无法满足需求量。
4、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近海地区,可因养殖产量增长减轻捕捞强度,防止过度捕捞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在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与农业的其他一些生产相结合,利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