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有哪些差异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尤其是15~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人工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
人化自然/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必然性/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明晰/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园林是人工天然,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层面讲,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西方园林艺术具有本质的区别。近现代西方文化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驾驭自然。相对应,西方园林艺术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它以科学、技能为主,在明确轴线的引导下作前后左右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则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大面积平整的草坪、修剪的形态规则的林木和花卉构成了西方园林的主体。西方园林艺术体现精确和对称,整体简洁而清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以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境界,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它强调天然美胜过人工美,体现博大的文化和复杂的精神,被称为世界造园之母。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一个世纪。西方文化借助于强大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感召力,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主导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大举渗透,体现西方文化的西方园林艺术逐渐成为中国园林产业追求的时尚。当前在城市绿化、园林规划中大量采用西方园林设计理念,能够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理念的景观逐渐成为中华大地上难得一见的“稀罕物”。而恰恰是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园林规划的“西化”,正在将中国城市生态环境推向死胡同。大面积的草坪加上稀疏分布的几颗灌木或矮树,就构成了城市绿化的主体。草皮的根系浅,只能利用有限深度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现实是,绝大部分中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还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水资源,不断浇水,才能保证草皮的正常生活。而草坪需要不断修剪,并把修剪物移走(其中的营养物也随之不断输出),土壤肥力迅速下降,不得不通过施肥来保障草坪的生长;稀树草原式的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这方面,城市绿地更像需要精心照顾的农田),不断爆发的虫灾病害需要经常施用农药,这样也就同时把农药送达了城市居民的身边左右,并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大部分情况下,稀树草原式的城市绿地并不适应城市的自然环境。所以,在非人为干预条件下,这些绿地最终要么发育成森林、要么退化成草原,当然也有一些保持原状。也就是说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会继续演替直到顶极状态。但是如果我们一定要它停滞在稀树草原阶段,就必须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它进行压制性的维护,这就提高了绿地维护的成本。总体上讲,稀树草原式的城市绿地导致水资源的进一步紧张、土壤肥力的迅速下降、污染和破坏环境,加速了城市生态系统的退化,并且加重了城市运行的经济负担。这种绿化模式是非常不适合中国城市条件的。无论是国内提出的建设“森林城市”,还是“城市森林”,都是对“稀树草原式的城市绿化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草皮”这一项目(从国外引进的),林、木、花卉虽然最初也都是人工组合在一起的,但在以后的管理中更注重因应自然,不追求刻意雕琢,顺其自然发展。所以,这种园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与本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可以良好发展的生态系统。乔、灌、草趋于自然组合,层级分布(地上的枝干叶、地下根系的分布均表现出分层现象,充分利用地上的光、热、湿以及地下的水、营养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系统稳定性强。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运行成本低,而且其生态功能也更强大。两幅可以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代表的绿化模式。大雪中的寒山寺中,大家可以看出,树木的枝条姿态各异,它们相互补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阳光。这是植物向光性的一种表现。而图4是一个住宅小区的局部绿化图,图中包括平整的草坪、修剪的形状规则的、三色搭配的低矮的小灌木和稀疏的几颗树。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的瑰宝。而恰恰是这个国宝正在被我们自己遗忘和抛弃。中国园林艺术模式是世界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而恰恰是这个最高成就正在被国人破坏殆尽。被西方文化冲昏头脑的中国园林界,攀洋附外的洋奴心态实在是要不得,大力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光辉,它将光照神州,造福世界。并不是所有的“洋”艺术都是先进的,我们因为头脑简单已经失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目前为止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大可不必在这方面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在家业时代,中国和西方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被称为风水),农业及园林艺术,不同规模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艺术遗产,是我们现代意义上景观设计的前身和源泉,但同时和传统造园艺术相比,现代景观的含义在外延和内涵上又有了更大的拓展。世界上最早出现经营性绿地的地方,往往是在自然条件虽然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但缺乏同自然山河亲密接触的地区,人们需要通过同自然接触来调节心理,以获取情感的安宁和审美的满足。在西亚如波斯(伊朗)和阿拉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就是如此,因而也造就了世界上最早的经营绿地(园林的前身)。除了西亚的造园系统外,世界上还有两大系统,即欧洲系统和中国系统。西亚的造园始自波斯,由狩猎的囿演进为游乐的园。在公元前5世纪就出现了用围墙进行分割的“天堂园”(paradise garden),同时代的希腊也有关于天堂园的记载。到了公元8世纪,波斯庭园开始把平面布置成“田”字形,用纵横的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的中心处设中心水池,象征天堂。在西亚这块干旱的土地上,水一向是庭园的生命,随后的阿拉伯继承了回教的水法,并随着回教军事的远征传到了北非和西班牙,以及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在所有的回教地区,对水都很爱惜、敬仰甚至神化,使水在园内尽量地发挥作用。回教的水法传到意大利以后,更演进到了神奇的地步,在每一个园林中都有充分的演示,成为欧洲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回教的园林和水法在西班牙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格拉那达(Granada)城边,有公元14世纪前后建造的“红堡”园(Alhambra),经营建造的数百年,有大小六个庭院和七个厅堂组成,其中以1377年所造的“狮庭”闻名于世。狮庭种有桔树,以十字形水渠象征天堂,各庭之间的洞门互相联系,隔以漏窗,以此来扩大庭园的空间感。回教园林的建筑物色彩丰富,雕饰色调与花木明暗对比强烈。同时,回教园林用丰富的色彩图案铺地来代替草坪花坛。离“红堡”不远的“园中园”也是回教园的典型代表。 西方园林布局多为规则园林,造景多为极端化,稀疏或密集,更多的是浑然一体的震撼,讲究天人物合一(象参天的大树林、整齐有致的布局分割庄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讲究对称,造景讲究峰回路转,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为意境,更多体现了诗人的情怀,和大自然的归一法。中国园林的小意境是西方园林无法理解的,凡是正式这种小意境,真正的体现了自然美。中国园林的独景在世界园林艺术是独领风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