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是一种取水工具,古代的龙骨水车真的是用龙骨做的吗?
在古代,我国农田灌溉使用的是一种木制的汲水装置——龙骨水车。这个奇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它真的是用龙骨做的吗?
东汉末年,汉灵帝不理朝政,喜欢大兴土木,修建了繁华的宫殿和巍峨的城池。龙骨水车就是专门为都城洛阳郊外一条大路洒水的环卫工具。三国时期,发明家马钧改良了龙骨水车,使它变成了灌溉设备,广泛地运用到了农业生产当中。
龙骨水车主要由水槽、叶板链条、叶板、轮轴等部件组成。装好叶板的链条安置在矩形的水槽当中,水槽的上下两端各装有一只轮轴,上端是一只大轮轴,下端则是一只小轮轴。使用水车时,把水槽一部分和小轮轴没入水中。
转动大轮轴时,叶板链条带动底部的小轮轴也开始旋转,同时叶板不停地把水刮上来,从水槽的上端将水送出。这种装置构造简单,运转稳定,可以有效地把河流、湖泊中的水汲入农田。龙骨水车是纯粹的木质结构,因为叶板链条看上去就像一条粗壮的脊骨,由此得到了“龙骨水车”这个名称。
最初的龙骨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人们踩动大轮轴上的拐木,就能使一架龙骨水车运转起来。后来,出现了由多个龙骨水车联合的水车,多人合力,多车汲水,效率大大提高。
南宋初年,出现了以畜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运用,由风力、水力转动的龙骨水车也随即出现。元代农业学家王祯的《农书》上描述了一种由水力带动的龙骨水车,它的动力装置安装在水流很急的河边,借助水的冲击力来带动龙骨水车,机械的运用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结:龙骨水车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在南方的一些农村,我们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我国古代,农民都是怎样给农作物灌溉水的呢?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注意“选用良吏”.建武七年(31),杜诗出任南阳太守.他提倡节俭,兴利除害,为政清平.杜诗在做南阳太守期间,注意节省民力.为了提高冶金技术,他发明了水排(一种水力鼓风机).
水排应用水力机械轮轴带动鼓风囊,使皮囊不断伸缩,给冶金高炉加氧.这种装置,用力少,见功多,是我国冶金史上的一大改革.三国时期的钏暨曾加以改进推广,使其效果提高了三倍.
杜诗发明水排,一改中国冶炼鼓风装置靠人力和畜力为动力的善,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比欧洲早了1100年,在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工具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平时农作物灌溉主要依靠自然的降雨降雪,但气候并不由人控制,更多的时候需要进行人工灌溉。那么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样给庄稼浇水的?
常见的、比较出名的古代灌溉工具有:商代的桔槔,周初的辘轳,汉代的人力翻车。
桔槔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取水工具,作用原来就是有名的杠杆原理,早期的桔槔主要用于园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瓮等来汲水灌田,后来也应用在湖、河、塘、溪的边上汲水。应用桔槔的汲水过程主要是借助人的体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减轻了人们提水的疲劳感。桔槔作为汲水工具虽然简单却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得以降低,因而是古代中国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农田耕作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桔槔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其满足不了当时的农田灌溉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灌溉工具——辘轳。主要是利用轮轴的原理来控制井底汲水提上来的一种起重装置。辘轳便于深井汲水,弥补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满足了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进一步需求。
农田耕作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需要灌溉的田地越来越多。为了将低处的水连续地提升到高处,满足了大面积田地的灌溉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水车这一灌溉机械。翻车也叫龙骨车,是利用链轮传动来带动水槽内的刮板翻转从而将低处的水引向高处的灌溉机械。水车的出现使得农业灌溉能力大大提高,并使农业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古代灌溉工具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人造物的设计思想,折射出人与自然之间纯朴而和谐的关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