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七夕立秋两相连,秋收过后快耕田”是什么意思?
俗语说“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天上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
2022年七夕过后马上就到立秋了,那么农村俗语“七夕立秋两相连,秋收过后快耕田”是什么意思?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一、七夕和立秋的介绍
1、七夕
七夕,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后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2、立秋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不仅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气温会由最热逐渐下降,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即将来到,故很多农村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二、农村俗语“七夕立秋两相连,秋收过后快耕田”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意味着秋季的到来。
一般来说,立秋的时间点有两个,分别是农历六月和农历七月,这两个时间点虽然只有一月之差,但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所带来的影响却非常大。
若是立秋当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则预示着丰收之年,反之,就很容易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导致减产。
而七夕节日期是固定的,当立秋节气和七夕节相连时,若是当年的雨水偏少,尤其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就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会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以夏玉米为例,在七夕前后正是生长结穗的关键时期,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如果土壤长期干燥少水,就会严重影响到夏玉米的成熟及产量,会导致秋收时间的延后。
而秋收之后还要耕田种植小麦等,故而这里“秋收过后快耕田”说的就是,在秋收之后农民要赶快耕田才能弥补前面延误的时间。
以上就是七夕的介绍,关于七夕,有的俗语是为了渲染美好的爱情,而有的俗语则是对于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经验的总结。
比如“七夕立秋两相连,秋收过后快耕田”这句俗语,就很好的反映出了七夕、立秋与农耕劳作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于七夕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初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
霜冻能使作物受害,主要是由于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细胞间隙的水形成了冰晶,并且冰晶不断地吸收细胞的自由水使冰晶逐渐增大,这就使细胞内水分减少而导致细胞质脱水,使细胞质胶体物质发生凝固和细胞枯萎。在冰晶形成和增大的过程中,对细胞也产生机械压力而导致机械损伤。如果霜冻较轻,农作物还没有死亡,霜冻过后温度逐渐上升,细胞慢慢解冻,还可以恢复生命活动。
初霜冻出现时,如果作物已经成熟收获,即使再严重也不会造成损失,而我们北方地区常因初霜冻出现早,秋收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就遭受初霜冻危害,造成大面积减产。
如何做好对初霜冻的防御工作
初霜冻来临前,可提前采取烟熏、灌溉、施暖性肥等方法来加以防范:
熏烟法:在霜冻来临前1小时点燃能产生大量烟雾的物质,能使近地面空气温度提高1~2℃。但此法会污染大气,仅适于短时霜冻并在有价值的作物田间使用。
灌水法:可在预计有霜冻出现的前一天傍晚进行田间灌水。因为水的热容量大,导热性好。灌水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水分,还可增大近地面层的空气湿度,可减缓夜间地面长波辐射的散热程度,因而能保护地面热量,提高土层温度2℃左右,同时还延缓地表附近温度的降低。
遮盖法:用稻草、杂草、尼龙薄膜等覆盖作物或地面,既可防止冷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土温1~3℃。
施肥法:在霜冻来临前3~4天,在作物田间施上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既能提高土温,又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地力。
风障法:在霜冻来临前,于田间向北面设置防风障,阻挡寒风侵袭,使农作物避免受低温霜冻的危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