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稻各生育期需水规律及其水分管理技术有哪些?

(1)种子萌发期。水稻种子在萌发期需水量较少,在适当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只要吸收种子本身重量30%的水分就可以萌发,40%的水分最为适宜。种子吸水的快慢与水温关系最密切,水温高浸种时间短,水温低浸种时间长,所以浸种时间由浸种水温来确定。把每天浸种的水温加起来达到100℃,就能满足种子吸水量。如浸种的水温为15℃时,应浸6~7天,水温为20℃时浸种时间为5天。浸种时间过长,胚乳养分外渗损失,时间过短,吸水量不足或不均匀,不仅发芽不整齐,而且往往有许多种子播后不能出苗而造成损失。

水稻各生育期需水规律及其水分管理技术有哪些?

(2)播种至秧苗期。播种后芽谷的出苗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出苗速率也加快,因此,为了保证旱育秧播后达到全苗齐苗的要求,必须在播前浇透底墒水,浇透土层10厘米以上,使土层的水与地下湿土相连。播后采取地膜覆盖保湿,使苗床出苗期土壤含水量稳定在80%以上,以满足稻谷出苗时对水分的要求。齐苗后要严格控制土壤水分,只要早上秧苗新叶尖能吐水珠,就表示不缺水,使秧苗尽可能接近旱地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氧气,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出苗株矮、叶片挺、分蘖多的标准壮秧。一般在齐苗至2叶期前,适当减少土壤水分,促进种根下扎,提高抗旱能力。2~3叶期前土壤水分保持在70%~80%,发现苗叶卷曲不展开时表明已缺水,则及时补给水分,4~5期可以充分发挥根系从深层土壤吸收水分的功能,无特殊情况下可以不补给水分,中午前后发现部分秧苗出现卷叶至傍晚前后不展开时,则可浇1次水,秧苗不卷叶,一般可不用浇水。

(3)插秧期。插秧时田面水层控制在1厘米左右,就是说要有一层“2厘米左右的薄水层”。这样可以掌握株行距一致,插得浅,插得直,不漂秧,不缺穴,缓苗快。

(4)分蘖期。分蘖期稻株地上部、地下部均迅速生长,蒸发量与蒸腾量均较大,需要水分较多。而地下部根的生长不仅需要足够的水分,还需要充足的氧气。为了保证水分与氧气的供应,最好采用浅水与湿润灌溉相结合,浅水层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地温,增加茎基部的光照强度,加强土壤养分的分解,促进根系生长。分蘖期间当稻田水层为1~2厘米时,分蘖处于最佳状态,当水深达5厘米时分蘖推迟,分蘖总数和有效分蘖数减少。浅水层湿润水分管理有利早分蘖,低节位分蘖,植株体健壮,为培育壮秆大穗打好基础。此时如缺水或发生干旱,就会延迟分蘖,减少分蘖数。

(5)分蘖末期。水稻分蘖末期,已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生育转换期。为调节各器官间的协调生长,解决壮秆与大穗这一对主要矛盾,同时又根据水稻在此期耐旱性较强的特性,在生产中应采取晒田处理,晒田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是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改善土壤环境,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使原来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甲烷、硫化氢和亚铁等氧化,含量明显减少。有益微生物活动增强,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利用,促进根系生长,稻株的总根数及白根数增多,根系下扎,扩大根系活动范围,增进根的吸收能力。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早晒、重晒,使田面沉实,达到进入不陷脚程度。水稻生长正常的高产田要及时晒,这类稻田一般土壤肥力高,通透性好,晒田主要是控制无效分蘖,晒到田面硬实,出现小裂纹时可灌一次浅水。前期施氮肥过多,秧苗生长过旺,有倒伏现象的要早晒、重晒,晒到田面出现小龟裂,进入不陷脚,中间可过1~2次水,以延长晒田时间。晒田时期应在有效分蘖终止前3天,一般晒田5~7天。结合晒田,每亩用通用型水稻吨田宝15毫升对水15千克叶面喷施。

(6)幼穗分化至抽穗期。幼穗分化期到抽穗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量最多的时期,也是耐旱性最弱的时期,此期如果缺水,幼穗发育受害或受阻,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此期水分不足,会严重阻碍颖花分化,无花便不能有粒,对水稻产量有决定性的影响。此期田内水层管理应保持3厘米左右,灌好“养胎水”,防止干旱受害。

(7)抽穗开花期。抽穗开花期也是水稻对水分反应较为敏感的时期,此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因此要求田内保持一定的水层,若受旱则延长抽穗或抽穗不齐。空气湿度过低,花粉和柱头受旱失水,花器容易枯萎,不能进行正常授粉,形成秕粒,所以要求在抽穗开花期内,田内要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

(8)灌浆结实期。抽穗后水稻开花受精,籽粒开始灌浆。此期水稻根系不再增加,并逐渐衰老,活力下降,根系吸水和氮素减少,因此,应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增加土壤氧气来维持根的生理机能,同时也利于保持叶片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使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增加粒重。通过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调控管理,达到以水调肥、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粒的目的,才能达到活秆成熟,籽粒饱满。进入黄熟后,需水减少,一般不再灌溉,前期最好保持土壤有80%左右的含水量,以不间断向籽粒输送,使籽粒能获得更多的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吨田宝系统化控制可以提高水稻对水分逆境(干旱、长期涝害)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逆境中,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

1、三叶分蘖期:小麦三叶分蘖期水分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当土壤湿度从22%增加到27%,小麦的有效分蘖就会从平均的3.7个增加到7.9个,主穗上的小穗也会从7.1个增加到10.4个。

2、拔节孕穗期: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水量较大,但拔节前期水分又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徒长倒伏。

3、抽穗开花期:小麦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达到生育期的最高峰。当土壤湿度由20%增加到28%时,主穗上的小穗平均由0.6个增加到12.4个;每株粒数重由44.6增加到63.7;千粒重增加2.5克;增产32.4%。如果小麦此期缺水,将严重的影响小卖的品质和产量。

4、灌浆乳熟期。小麦灌浆乳熟期是小麦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小麦缺水,将造成小麦秕粒,从而降低效买的品质和产量。

5.每生产1kg小麦约需水1-1.2kg;

播种后到拔节前,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耗水量约0.4立方米;

拔节到抽穗时期是小麦生长的临界期,缺水会造成减产,在 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约2.2-3.4立方米;

抽穗到发育成熟,日耗水量还要大些,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一 42%,特别是抽穗时期,日耗水量可达4立方米。

灌溉用水和土壤情况有关:灌水量(立方米/亩)=667*(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3,计划灌水 土层深度为0.6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22立方米。

二.水稻 的需水规律

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5℃,最适宜温度为30~35℃

一般种子要吸收本身重量的25-50%或以上的水,才开始萌发.水稻40%.

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试验还表明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生育时期受旱都不利,但—般以返青、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开花与灌浆四个时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

返青期缺水,秧苗不易成活返青,即使成活对分蘖及以后各生育时期器官建成都有影响。

幼穗发育期,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蒸腾量也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初期受旱抑制枝梗、颖花原基分化,每穗粒数少,中期受旱使内外颖,雌雄蕊发育不良。减数分裂期受旱颖花大量退化,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

抽穗开花期,水稻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缺水造成“卡脖子旱”,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多,结实率不高,严重影响产量。

灌浆期受旱,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有机物的形成,运转,从而使千粒重、结实率降低,青米、死米、腹白大的米粒增多,影响产量和品质。

水稻虽耐涝力强,短期淹水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若长期淹水没顶则会影响生育及产量。生育时期不同对淹水的反应不同。据试验仍以返青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开花、灌浆期对淹水最敏感。据观察,返育期当日平均温度为25~30℃时,淹水3~4天死苗率高达85%,双季稻孕穗期淹水7天,幼穗腐烂完全无收,开花期淹7天,结实率只有5%,乳熟期淹7天,结实率尚有60%,蜡熟期淹7天可收70~80%的产量。深灌会使土壤中氧气减少,泥温昼夜温差减小,稻株基部光照减弱,对根的生长及分蘖发生均不利,且茎秆软弱易倒伏。

2.各生育时期水分蒸腾量的变化。水稻的叶面蒸腾量,随植株叶面积的加大而增多,至孕穗到出穗期达 最高峰,以后又下降,但是水稻的蒸腾量既与品种有关,又受气温、湿度、风速、降雨等环境条件及栽培 技术的影响。

3.稻田需水量 稻田需水量由叶面蒸腾量,窝间蒸发量和稻田渗漏量三者组成,前二者又合称腾发量。

(1)腾发量 其中叶面蒸腾量的变化前面已谈过。而窝间蒸发量一般是移栽后最大,随着稻株对稻田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约在分蘖末期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不再有大的变化,两者的关系是插秧初期蒸发大于蒸腾,分蘖末到成熟则是蒸腾大于蒸发。

稻田蒸发量,一般占总需水量的60~80%,据四川二贵州各灌区多年试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品种之间蒸发量有一定差异。

各生育期的蒸发量,总的变化趋势,随生育期向后推移,日平均蒸发量逐渐加大,于抽穗后达最大值,这是气象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尤以气象因素影响最大。温度高,风力大,湿度小蒸发量大,反之则小。插秧密度大较密度小的,深灌较浅灌,浅灌又较湿润灌溉的腾发量大。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腾发量有增大的趋势。高产田干物质积累多,腾发量也较低产田大,但平均每千克稻谷所需腾发量,反而减少。所以提高单产也具有经济用水的作用。

(2)渗漏量 是稻田水分消耗的另一途径,其大小因土质,地下水位深浅、耕作及灌溉方法不同而异。在一定条件下,土壤愈粘重、透水性愈弱,渗漏量愈小;土壤砂性愈重、透水性愈强,渗漏量愈大。地势高。

耕作粗放及新开田渗漏量大,深灌比浅灌渗漏量大。

稻田渗漏可以输氧、排毒,有更新土壤环境的良好作用,但渗漏量过大会增加养分的流失。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测定,以日渗漏量10毫米左右的田块产量较高。西南地区测定结果,不同土壤间差异较大,且灌溉设施比较差,渗漏量过大是不利的,似以维持3~5毫米/日较佳。

(3) 灌溉定额 稻田需水量,除—部分由水稻生长季节的降水直接供给外,另一部分则需灌溉补充。每亩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称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打田用水量+大田生育期间耗水量(腾发量+渗漏量) - 有效降雨量。

打田(整田)用水量据四川各灌区实测平均为78.5~139立方米/亩;贵州一般为97.4~ 200立方米/亩。因土质、前作、气候、耕作及土壤含水量等而异。土壤质地疏松较紧实的、含水量低较含水量高的、新开田较老稻田,坡地较低洼地、冬闲田较冬作田,旧法泡田比新法泡田打田用水量要多。

三.玉米 的需水规律

玉米对水分的要求及排灌 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据资料证明,亩产500千克的夏玉米耗水量300—370立方米,形成l千克子粒大约需水700千克。还证明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春、夏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和生育期间的气候变化的不同,春、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也不同。总的趋势为: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试验证明,播种时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60%一70%,才能保持全苗;出苗至拔节,需水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为玉米苗期促根生长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一10天开始,30天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子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因此,要求在乳熟以前土壤仍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乳熟以后则保 持60%为宜。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滨海地区,玉米生育期间降水 特点是两头少、中间多。即4、5月份少,6、7、8月份较多,9月份又较少,总降水量略高于玉米需水量,但变化不定、分布不均。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通常,播前要浇底墒水;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天左右,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反之则可不浇。如果雨水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窒息死株。发芽出苗、幼苗期,应注意散墒,防止烂种芽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