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病文园
清?方正澍《解佩令?沉吟》词:“春今老矣,谁能遣此,□贫病文园相似。”
这词里所用之 “贫病文园” 四个字,却包含着三条典故,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分开写成 “文园”、“贫文园”、“病文园” 三条用典形式。
文园,是指西汉初著名的文人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蜀郡成都 (即今成都市) 人,初名犬子,因慕战国末赵国丞相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 (典故 “慕蔺” 出于此),又名长卿。汉武帝时著名文人,少时好读书,口吃而善作辞赋,兼通剑术和弹琴。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游于梁,为梁孝王所着重,和邹阳、枚乘等人为梁王之梁园上客。梁王死,归蜀。有次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赴宴的时候,借为众人弹琴助兴的机会琴挑正寡居在家不久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得到了卓文君的芳心,卓文君情不自禁半夜跑到相如房中,相如大喜,于是带着她连夜私奔逃回成都家中,结成夫妇,成为千古爱情佳话。
他被汉武帝重用后曾做过孝文园令,即做掌管汉文帝陵园的长官,故称 “文园”。这个称谓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及《汉书?司马相如传》,二书传中均有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 一语。孝文,即汉文帝。园,指陵园,文园即安葬汉文帝的陵园。
正因这一记载,后世以 “文园” 来称司马相如,诗文中最常见用,试举数例:
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诗:“文园终寂寞,汉阁自怜缁。” 宋?苏轼《光禄庵》诗:“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 宋?李新《过何权道幽居不遇》诗:“素冠如遇文园宅,为我殷勤借子虚。” 清?余集《摸鱼子?李生当垆图》词:“萧然四壁,便贫似文园,任他狗监,双眼懒相识。”
贫,指贫穷。贫文园,即言相如贫穷。相如未被汉武帝重用的时候,家境非常贫穷。《史记》丶《汉书》中均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唐?颜师古注:“徒,空也。但有四壁,更无资产。”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相如在卓文君家做客时借弹琴的机会琴挑卓文君,卓文君被他的琴心打动后夜间偷偷地跑到相如的房中,相如大喜,连夜带着文君私奔到成都自己的家中。文君到他家一看,相如家中是一无所有,仅有四面墙壁而已。
正因为这一记载,后来有关相如贫穷这一典故在诗文中广泛引用,如常见的 “家徒四壁”、“家徒壁立”、“相如壁立”、“相如穷”、“四壁贫”、“贫文园”、“马卿贫”、“茂陵贫 (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至死,故称之为茂陵)”、“贫司马” 等用典形式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借来比喻文人的穷困潦倒,也用来形容人家境非常贫寒、一无所有。
病,指疾病。病文园,即言病相如,即生病的相如。相传相如有消渴疾 (消渴疾就是现在的糖尿病),相如得到卓文君后,因贪爱文君之色,致此病大发而死。这事《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语云:“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故其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疾闲居,不慕官爵。 ”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也有这样一段文字,云: “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解,卒以此疾至死”。
根据这些记载,后来常见的 “相如消渴”、“相如病”、“文园病”、“文园消渴” 等用典形式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多用来比喻文人失意闲居而贫病交加的典实,或表示人病免家居不追求官位功名,又由于受《西京杂记》上记载的影响,故诗文中也用来表示男女因贪溺情爱或因情爱不遂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因而常用作性方面饥渴病的泛称。
由于司马相如是西汉早期著名的文人,因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世代相传,而相如本人又风流倜傥,是历代仕子们心中的偶像,所以把他的贫丶病等诸多事情当成风流艳事为后代所乐诵。这样方氏为突出自己贫病的这一现实,自然想到了司马相如的故事,于是在词中用 “贫病文园” 这一用典形式来比喻自己贫病交加的这一生活困窘,可谓信手拈来,用典恰到好处!
简介本典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四年》。息妫,就是春秋时息国国君的夫人,名字叫妫,因是息国国君的夫人,故称息妫,由于她生得很美丽,面如桃花,故又名叫桃花夫人。相传楚国楚文王听说息妫非常美丽,便率领军队灭了息国,杀了息国国王,而后将息妫夫人霸占了,把她带回国并做了自己的夫人,之后息妫夫人和他生了堵敖及成王两个儿子。虽然如此,可是妫夫人从来不和楚文王交谈说话,楚文王问她的原因,她说:“我一身而嫁两人,羞愧得无地自容,还有什么资格和你说话呢?”
息妫夫人和息国国君本来非常恩爱,由于楚王的强暴而强行插入使她恩爱的生活破灭,丈夫破杀,而自身蒙再嫁之耻。息夫人面对楚王的这种暴行,只有用不和他说话的形式来和他作无声地抗争以发泻心中的愤恨和不忘息君的恩爱之情,当时的人们对她的身世与遭遇非常同情,其动人凄惨的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还且被后人也辗转相传。而在文坛上,还作为典故被后世历代文人在诗文中广泛运用,后世文人们在诗文中常以“息妫”其人为贤淑贞烈、沉默寡言的妇女的借指,由于息夫人一称“桃花夫人”,故有关咏写桃李无言花自开的诗文中亦常引及其人来比况之;又由于息妫不和楚王说话这件事,后诗文中遂引“息妫不言”、“息城不言”、“桃花不语”、“吞声息国”等用典形式来比喻妇女丶女子的怨恨深深地埋藏在心中,也用来形容她们的亡夫之恸,亦指一个女子或一个人钳口不言,也多见用于息地咏古即事的诗作中以为咏事即事的典实。
出典《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①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②
汉?刘向《列女传》:“息夫人者,息君之夫人也。楚伐息,破之,虏其君,使守门,将妻其夫人,而纳之于宫。③王出游,夫人遂出见息君曰:‘人生要死,何自苦?妾无须臾而忘君也,终不以身事二醮’。④乃作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有如不信,视如曒日’。⑤遂自杀。息国同日俱死。楚王贤夫人之守节而死,乃以诸侯之礼厚而葬之。”⑥
注:
①楚子:即楚文王。由于楚国称王,是自称的,非周朝所封,故左丘明在书中称之为楚子。息:周朝时国名,约在今河南新息之地。息妫:息国国君的夫人,妫姓。妫,音gui(龟)。成王:及楚成王。
②未言:不开口说话。弗能:不能,没能。奚言:何言,即说有何颜面说话。
③伐:攻打。破之:将息国攻破。妻:以之为妻。
④须臾:一会儿,时间很短。二醮:妇人再嫁。
⑤谷:《诗经?〈国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皦日,白日也。
⑥贤:以为贤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