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需水规律是什么?在生产上有什么意义?
水稻生长期间叶面蒸腾、株间蒸发和地下渗漏的水量合称为需水量,前二者又合称为蒸发量。
(1)蒸发量:水稻一生中蒸发和蒸腾是互为消长的,前者由多到少,后者由少到多。从腾发强度来看,呈现出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一般返青期到分蘖初期叶面积小,群体荫蔽度小,稻田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率大而吸收率小,所以此期蒸发强度较小;之后群体叶面积逐渐增大,田间荫蔽度渐大,太阳辐射能的反射率减小而吸收率增大,腾发强度也随之增加;到孕穗至抽穗开花期,群体叶面积达到最大值,太阳辐射能吸收也达到最大,因此腾发强度也最大。进入灌浆结实期,由于下部叶片逐渐枯黄,绿色功能叶片减少,腾发量下降。总的来说,水稻腾发强度的变化过程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消长过程是一致的。
腾发量除与气象条件有关外,也受栽培技术如密度、施肥水平和灌溉方式的影响。一般是随着密植程度、施肥水平的提高和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
(2)土壤渗漏:土壤的渗漏量因土质、水文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土质黏重的稻田,全生育期日平均渗漏量为10~20毫米,多的可达到50毫米以上。地下水位高的稻田渗漏量小。高产田保水性能好,一般日渗水量在10毫米左右。
水稻的蒸腾量、蒸发量、渗漏量的规律是适时、适量进行灌溉的主要依据。研究表明,每公顷水稻植株全生育期需水量为2310米3,占总用水量的11%左右;蒸发量为3735米3,占17%左右;而渗漏量则多达15660米3,占72%左右。水稻大量的水是消耗在蒸发和渗漏上。合理运用灌溉技术调节水稻需水量,是节水栽培的一项关键技术。
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渗漏损失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灌溉制度应以满足不同时期稻田淹灌水层的深度要求。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可以确定所需要的水量。
某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为: m=H+E-P-H0+C
式中m为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H0、H分别为时段初和时段末的稻田水层深度;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蒸发、蒸腾和渗漏量);P为时段内降雨量;C为时段内排水量。单位均为mm。
水稻灌溉制度,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季节的不同而异,多采用浅-深-浅的灌水方法,即分蘖和分蘖以前采用浅灌,分蘖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浅灌,黄熟以后落干(有时也在分蘖末期落干晒田一次)。灌溉定额南方一般为300~360m3/亩,北方常在500m3/亩以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