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经济学解释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对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行理性的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在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在1978年城乡之间名义收入比率高达2.56。当然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食物性补贴并没有计算在内。随后而至的农村经济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致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80年代出现了缩小的变化。到1988年,城乡之间名义收入比率降低到1.842。
从1990年开始,如表1所示,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出现了连续9年的不断扩大的过程,到1998年达到最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达到2.86。从1999年起,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几年下降,其根本原因是政府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1999年农产品的平均价格提高了20%,粮食平均价格提高了29%。相应地,城乡个人收入比率在1999年下降为 2.71,相对于1998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然而,在2002年当农产品价格收购价格开始下降时,随之而来的又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升。2002年的城乡个人收入比2001年升高了4个百分点(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标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而且前者往往容易被低估(比如,城镇居民至今还享有一些不计作收入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等),而后者则往往容易被高估(比如,一些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和不具备市场交易条件的产品也被作价计入了纯收入等),因此,如果将两者调整到可比状态(尤其重要的是将农民纯收入扣除生产经营性等支出后,调整为可支配收入),则差距更大。据粗略测算,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约为3: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差距扩大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增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下降,1995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部门就业收入的提高。在1988年只有4%的农民家庭收入来自于非农业收入,到 1995年非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增加到了31%,而到2002年这个比例则进一步增加到了 43%。如果不是非农业收入的巨大增加导致农民收入的增加,那么单纯由农业生产率的改进使农民收入提高的部分将是很小的。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应该说大量的人口转移发生在农村内部,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市场导向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饱和,不再有超常发展的空间;而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虽然广阔,却需要乡镇企业进行重大调整,不可能再以低技术和粗放经营的方式生存,况且,80%以上分布在村落的乡镇企业,由于缺乏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远离城市集中地带,难以摆脱“离土不离乡”的道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个调整期,这就不可能再以从前那样的超常速度增大。与此相联系,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于下降,从“七五”期间平均每年925万人降到“八五”期间平均每年719万人,再降到2002年的400万人,因此,随着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减少,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提供新的非农工作职位,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增长。
很明显,限制城乡人口迁移造成了城乡收入差异,这不单单是通过限制移民数量造成的;另一个影响来自于大多数农村移民居住的不确定性,他们进城后,很少有人获得永久居住权,最多是一个有限定的居住时间。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甚至是不合法的居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居住地位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必须从事工资相对较低的建筑、服务行业。即使获得了合法的居住地位,由于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转移到城市的农民不可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事实上的二元市场。
2.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农村人口所受的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他们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将影响他们个人的生产能力,不管他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业生产活动。其次,这将影响农村移民在城市所获得的工作的性质、工资。最后,所受的教育程度将影响一个农村移民适应城市生活环境的能力。
那么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别有多大呢?199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农业部门26%为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行业只有7%;2002年人口普查表明,农业部门12%为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行业仅为 3%;城乡之间人均受教育的年龄分别为9.5年和5.8年。其次,从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的差距。2000年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为1497元,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516元,其中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714元和845元,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学生的2.9倍多。教育质量的差距使农民所掌握的人力资本比城市人少,即使其他方面相同,农民也会因人力资本方面的劣势而影响其产出能力并进而导致他们得到更少的收入。
3.城乡在投资分配及银行贷款上的差异。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84万亿元,其中对农业的投资为0.37万亿元,约占13%;从银行短期贷款来看,个体农户所获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7%,农村乡镇企业占9%,两者加在一起,不过16%,而他们的人口却占全国的70%。此外,农村很多投资建设 (例如道路的建设和农田灌溉系统)是由农村居民完成,但却不须对他们支付酬劳,国家只提供材料,比如水泥,而由当地居民提供劳动力。与之相比,城市居民却无须为城市的基础建设提供类似的劳动,这同时也表明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承担着更重的税。
三、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增加非农业人口比重,突破“离土不离乡”的传统模式,打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制度性壁垒,为农村劳动力公平竞争提供均等的机会。坚持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方向,在市场导向、农民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拓展国际就业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2.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就业和竞争能力。政府应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在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同时,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健全教育援助制度,如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基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制度,以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支持。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比如农村的电网改造、小型节水灌溉;金融部门应以支持“三农”为己任,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信贷支持作用。
4.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1999年至2002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逐年下降,分别为104.2、95.5、92.0、87.8。2002年有所上升,为%.4,但仍低于100.0。而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逐年升高,分别为101.0、105.9、 106.3、110.8;2000年有所降低,为102.5,但仍超过 100.0。这不仅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相反会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消除农产晶国家订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异,提高农产晶的相对价格。目前,可考虑将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控制在80至90.0之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此外,随着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走向世界,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它应该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