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塘口湾水库群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经济、环境的改善
6.1.3.1 塘口湾水库灌区基本水利状况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溶裂隙、管道中,地下水类型以白云岩裂隙、纯灰岩裂隙和溶洞-地下管道水、不纯灰岩溶洞裂隙水为主。地下水埋藏深,动态起伏变化大,时空分布极不均,开发利用困难。而区内地表岩溶极为发育,岩溶漏斗、落水洞、竖井和裂隙等直接相互连通,地表入渗系数较高,可达0.5~0.7,使大部分降水直接渗入地下岩溶管道系统成为地下径流排泄。由于地表土层薄,坡度陡,保水蓄水条件差,使得大气降水仅有少量转化为地表径流,因此,地表水径流量不足,大多数的地表溪流都呈间歇性的溪流,所以,在大部分岩溶槽谷和洼地农田集中区,普遍存在缺水问题,水田不保收,群众饮水十分困难。而有些岩溶盆地(洼地),降水时常因岩溶管道狭窄,或因通道被淤积,或因局部排水不畅而产生洪涝灾害,如迫逼洞、龙车洞盆地(洼地)以及耳落-马落岩溶槽谷等,一旦连续降水超过50mm,农田常常被淹没成灾(图版Ⅲ-4)。
为了解决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问题,区内修建了大量的山塘、水库,用以蓄水灌溉。研究区现有13座水库,组成水库群体,分布于保靖县城南部的水银、阳朝、梅花、复兴4个行政乡镇区域内。水库群采用长藤结瓜的方式,将灌区内现有的13处小型水库及102口山塘、81处溪坝、134口泉井等串联成一体(图6-3),水库群总库容为1164.93万m3,而区内的山塘、河坝等其他小型水利设施还可提供水量约500万m3。灌区规划设计总干渠1条14.9km,干渠8条49.32km,支渠19条68.34km,渡槽3座194m,倒虹吸管6座1840m,隧洞12处4740m等渠道,将水库群串联成一体。
图6-3 研究区水库群分布图
此外,白岩洞地下河的开发,可解决5万多人生活用水和2700亩农田灌溉用水。根据1998年12月至1999年11月的地下河流量观测资料,最大流量大于500L/s,最小流量为27.0L/s,采用月平均最小流量作为城镇供水开采资源,开采量为2514.24m3/d,即可保证城镇供水。在农灌期除城镇供水外,还可为农田灌溉提供13344.48m3/d灌溉用水,因受流量变化影响,各月可灌面积不同,最小为2200亩,最大为5300亩。这仅是1999年特定年份的情况。若是枯水年,灌溉用水只有1999年的一半,预测平均为6129.00m3/d,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塘口湾水库群灌区的水库堵漏及48.562km长的渠道工程建成后,渠道引水高程达到海拔395m,使位于395m高程以下的旱地、望天田或部分水稻田等均引水灌溉。所以,在395m以下的土地利用可以得到重新调整,改变原来的耕作方式,如原来的望天田变为灌溉田,旱地变水稻田,某些荒地、草地调整为果园或经济林。而海拔标高在400m以上的一些荒山、草地则种植水源林和种植经济林,以达到封山育林,恢复岩溶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的目的。灌区水库群工程的建成,促使土地利用的重新调整,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整(表6-5)的统计数据表明,区内林地占总面积的35.33%,灌丛、荒草地占总面积的13.42%,退耕还林地占总面积的18.66%,水田和旱地占总面积的23.86%,水域占总面积的4.25%,其他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5.14%。水库群工程的建成不仅调整了土地利用现状和耕作方式,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兼有防洪、养鱼、城镇供水、山林涵养、环保等综合效益。
表6-5 塘口湾灌区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统计表(2001年)
6.1.3.2 灌区的经济效益
灌区水库工程的完善,可新增加灌溉面积17367亩,其中,旱田变水田为10179亩。从而使全灌溉区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0337亩,人均0.918亩。年可增收粮食311万kg,人均增粮102.7kg,人均纯收入增加103元。水源的解决,不仅将原来粗放型的耕作方式改为精耕细作,同时既提高了复垦指数,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成熟度,粮食增加,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值得一提的是,仅梅花和平村在2001年就将700亩的荒坡、荒草地重新开垦、整理的旱地改为水浇田,还有几百亩调整为果林,改变了种植结构,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收入。有了粮食,以粮促养,畜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同时,由于有了水库水的浇灌,经济作物的轮作、经济林或果林的种植也得到相应的调整,其产量得到了增加,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其经济收入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特别是果林已由原来的0.7km2增加到目前的2.71 km2,而且果树的品种相应增多,果质也得到了改良和提高。同时,对易涝易旱的岩溶洼(盆)地进行改造,引水灌溉或疏导岩溶通道,增大谷(洼)地排涝,根除洪涝灾害,增加宜农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如阳朝乡迫逼洞岩溶洼(盆)地,农田面积大,是主要的岩溶内涝区,于1999~2000年间,通过对洼(盆)地底部的地下排水口进行疏导岩溶通道排洪,同时,修建水渠引入灌区,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田。此外,对于排水不畅,地下水浅埋藏所引起的土壤潜育化趋势和冷、滥水田,亦疏导地表和地下水。这些效益已使群众初步摆脱贫困,逐渐富裕起来,随产业结构和种植、养殖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的加强,增加蓄水量,抓好水利配套工程,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扩大水浇田和水浇果园的面积,还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
6.1.3.3 灌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效益
随着灌区水库设施工程的完善,灌溉面积的增加,水源的解决,促进了土地的精耕细作;实施套种或适时轮作,复垦指数的提高,粮食的增收以及经济收入的提高,促使区内群众种养结构的不断调整。对坡度小于25°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而19%的荒山还草(面积为8km2),目前,灌区81%以上的荒山已种树,大约有33.85km2的荒坡地已退耕还林,现有的面貌是:少数成为水源林山,多数光山长满小树苗(图版Ⅳ-2)、灌丛和草丛,部分低山变成油桐山或茶山、柑橘山(图版Ⅳ-3)、板栗山、梨山,少量待开发的荒草山或砂土山。
岩溶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依赖于森林植被的恢复,因为,森林植被是生态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它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林业专家估算,我国森林的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保健疗养等加起来有600亿元的价值,而木材的价值只相当于整个价值的1/15。另据国内外科学家验证,如果一个国家的森林盖率达到40%,而且分布均匀,就可以基本上做到风调雨顺,很少有自然灾害发生。森林植被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岩溶石山区森林植被的恢复,具有涵养水源、防止表土冲刷,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区域气候,净化空气等综合生态作用。据测定,一亩林地每年可比一亩裸地多蓄降水20m3,5万亩林地就可多截流降水100万m3,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的容量。因此,森林植被素有天然“绿色水库”的美称,所以,在灌区岩溶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森林植被的恢复尤为重要,它是改善区内岩溶生态环境诸多措施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要保护灌区现有的森林、灌丛、草地,扩大造林面积,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在逐渐恢复山地森林植被的同时,配合退耕还林政策加速丘陵、陡坡地等宜林地的人工林建设,同时也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大力营造护田林、水土保持林、用材林、薪炭林等,从根本上改善岩溶生态环境。这对于减轻和防止旱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地退化,增强生态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实施水利水保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先进的农耕措施,对保证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此可见,岩溶生态环境的建设,其核心就是植被和水、土的综合治理。整治水、土是一种见效快的治标的工程措施,而整治植被是一种见效较慢的治本的生物措施。所以,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采取近期和远期、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方法,以恢复和重建岩溶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对有优势的资源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加工,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使资源尽可能地得到多层次的高效持续利用,逐步实现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优化结构、美化环境,发展岩溶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产业,强化支柱产业,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其促进区内经济的协调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一、早产丰产油茶新造林技术
1. 林地选择。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阳坡、半阳坡,日照时间长的酸性红壤土缓坡山地。
2. 选种壮苗。选用当地抗病丰产良种,如福建省可选建瓯的红桃茶1号。壮苗标准:甲级嫁接苗,苗高25~30厘米,基径粗0.4厘米;二级嫁接苗,苗高15~20厘米,基径粗0.35厘米;甲级优良家系苗(实生苗)苗高20厘米,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3. 科学整地。整地要求:上挖下填,削高填低,大弯顺势,小弯取直,陡山梯垦保水土,平山全垦间作物;小雨不出带,大雨难下山;秋季整地,冬季造林;冬季整地,来春造林;小于15度缓坡全垦或带状整地,陡坡梯状整地。
4. 合理密度。种植密度60~110株/亩,适宜的行距为3~3.5米,株距为2~3米。
5. 科学种植。拌匀基肥覆表土,扶正苗株,细土回填,分层压实。
6. 强化培育。苗木种植后每年抚育2~3次,第一次在4~5月,第二次一般在7~8月。冬季结合深垦施土杂肥。前三年需摘掉花蕾(指当年生嫁接苗),以加快树冠成形。林间种植豆科类植物或矮秆作物。
7. 修剪成形,树冠以自然开心形为主。
①幼龄树:在幼树主干距地面50厘米处短截定干,选留3~4条分布均匀、分枝角度适宜的斜生枝条为主枝,待其长到40~50厘米高后矮截,各选留2~3条分枝作为副主枝,再待其长到30~40厘米高后矮截,培养成为结果母枝。通过矮截、摘心,使其形成中通外茂自然开心形的丰产树冠。
②结果初期:当植株长势旺盛时,可在坐果节位之后摘心;如植株长势较弱时,须增强树势,扩大树冠。
③结果盛期:矮化树冠是调节油茶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盛产期营养枝上如有新梢发生,应在留果节上的3~4叶处及时摘心;生长过旺的徒长枝要及时剪除,过密树冠实行”开天窗”,回缩长枝,培养适量的结果母枝,防止结果部位外移。
④更新期:结果若干年后,结果层逐渐上移,内部枝干上抽枝很少,趋向衰退,此时应于春季在离地面50~100厘米高处短截回缩,更新树冠,并注意施肥以恢复树势。
8. 科学施肥。幼树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定植当年6~7月,树苗恢复后适当施薄肥,1株25克,要相互距离30厘米宽,避免肥害。第二年3月新梢萌动前施速效氮肥,每株0.1~0.5千克,12月上旬以每株5~10千克土杂肥或粪肥作为越冬肥。随树体增长,施肥量要逐年递增。盛果期施肥要氮、磷、钾合理配比。3月份施速效肥,每株1~2千克;10月份施土杂肥,每株15~20千克。
二、油茶低产林改造的8大技术措施
1. 林地清理。每年进行1次,主要是清除林内杂灌、脚枝,以及老、残、病、虫株,并将其烧毁。
2. 间密补稀。对一蔸多株的,保留健壮、丰产的主要植株,其余全部挖除,同时在稀疏的地方,选择优良品种补植。每亩合理密度在60株左右。
3. 深挖浅垦。冬天深垦,夏天结合除草浅垦培蔸。作用是清除杂草,改良土壤,增强抗旱能力,改善林地环境,减少病虫害。
4. 蓄水保土保肥。坡度陡的林地,要尽可能整成梯形,或者按带状水平开挖1~1.5米宽的竹节沟。
5. 修枝整形。通过修枝整形改善茶林透风透光条件。对老树要剪去过密枝、交叉枝、重叠枝、细弱枝和病残、虫枝等,剪除的病虫枝要烧毁。上述培养丰产树形结构工作,应在冬季进行。
6. 合理施肥。一是间种绿肥,二是茶枯茶壳还山,三是追施氮、磷肥。施肥方法:冬季施土杂肥,每株约30千克;春季施以氮、磷为主的复合肥,每株1~2千克。
7.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结合树体管理,在4~7月份定期喷洒波尔多液或多菌灵等杀菌剂。如受天牛、象虫为害,应选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杀。
8. 适时采摘。福建油茶大多是立冬籽,在立冬节过后1周(约11月中旬),当树上5%的茶果微裂、容易剥开,种子乌黑并呈现完全成熟时采摘。
拓展内容
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去壳,晒干,粉碎,蒸,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
茶油中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和其它添加剂。经测试: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油酸达到80-83%,亚油酸达到7-13%,并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B、D、E等,尤其是它所含的丰富的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
别名: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楂油、拌树子油、茶子油
基本介绍:
山茶科植物油茶或小叶油茶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山茶油提炼于野生木本油科植物果实中,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树种,也是我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我国茶油的食疗双重功能实际上优于橄榄油,除了两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油脂特性、营养成分相似外,茶油还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即茶皂甙,或称茶皂素)。茶油分红花茶油和白花茶油,营养成分并无区别,其中中国东南地区主要出产白花茶油,以浙江衢州、丽水,江西、安徽黄山为主。
1、经济价值
种子含油30%以上,供食用及润发、调药,可制蜡烛和肥皂,也可作机油的代用品。 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
油茶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籽粕中含有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它们都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等的原料,茶籽壳还可制成糠醛、活性炭等,茶树的灰洗头可杀死虱子包括虫卵。茶子树木质细、密、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硬,是做陀螺,弹弓的最好材料,并且由于其有茶树天然的纹理,也是制作高档木纽扣的高级材料。
2、食用价值
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与橄榄油比维生素E含量高一倍,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茶壳还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菌培养基。研究表明,油茶皂素还有抑菌和抗氧化作用。
3、环境价值
此外,油茶还是优良的冬季蜜粉源植物,花期正值少花季节,10月上旬至12月,蜜粉极其丰富。在生物质能源中油茶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同时,油茶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极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因此科学经营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
参考资料:
茶油——百度百科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