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业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
据古籍史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前朝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茶树种植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对于茶树生长规律和特性的掌握也有很大进步。如明末学者方以智的百科式著作《物理小识》中就有记载,“种以多子,稍长即移”,说明在明朝,除了种子直播以外,有的茶园还采用了育苗移植的方法。到清康熙年间一位叫做李来章的知县所著的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已有对于茶树插枝繁殖技术的记载。此外,在清朝的福建北部一带,茶农们对一些珍稀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种植时有了关于灌溉、施肥等更加精细的要求,在抑制杂草生长和茶树与其他植物间种方而,也有精辟见解。此外,明清时期在茶叶采摘技术方而较前朝也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调饮法与清饮法有着显著的区别,各有优势。
从饮茶历史来看,其发展的时间顺序是由调饮法逐渐过渡到清饮法。在饮茶之风兴盛的唐代,人们在饮茶时普遍以作料调味。到了现代,只有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继续沿用调饮的方式。而清饮法早已得到普及。“调饮法”是在茶汤中加人糖或盐等调味品以及牛奶、蜂蜜、果酱、干果等配料,调和后一同饮用。调饮法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咸味调饮法有:西藏的酥油茶和蒙古、新疆的奶茶等;甜味调饮法有宁夏的“三泡台”;调味既可咸也可甜的饮茶法有居住在四川、云南一带山区少数民族的擂茶、打油茶等。而“清饮法”就是不加入任何调料,以单纯的茶汤来品尝真正的茶味。时至今日中国广大的汉族人民仍多采用此种饮法。明清之际,茶馆开始兴盛,特别是清代,各种茶馆、茶肆、茶档作为百姓生活重要的活动场所,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在此既可饮茶,也可会友,书生吟诗作对,商人高谈阔论。据史料记载,到清朝末期,仅皇都北京城有规模的茶馆就达数十家,上海更多达66家。即使在乡野之间,茶馆的发展也不亚于繁华都市,特别是江南的苏浙一带,有的小镇只有居民数千家,可茶馆却有上百家之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