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空心菜时,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为什么要种空心菜?怎么种?
一般来说,空心菜通常在四月底到五月初之间种植。因为它的生长速度很快,分枝能力也很强,所以对肥料水的需求也比较多,所以施肥时要施用足够的基肥。播种时选择较饱满、色泽鲜艳的一年生新种子,发芽率可达98%以上。由于空心菜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光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空心菜的幼苗时间基本上一般在4-7个月或6-8个月,此时的温度,这种环境适合空心菜的生长。
空心菜种植过程中需要多次施肥,因为空心菜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充足的肥料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在种植前投入充足的基肥,主要是有机肥、微生物菌剂,配以适量的水溶性肥料。在大白菜生育后期,需及时追肥,主要选用平衡质量元素水溶性肥料,补充氮、磷、钾元素,为大白菜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在播种菠菜之前,我们应该先整地,翻土铺床。在整地前,应提前清理田间杂草,避免播种后杂草与种子争夺养分造成发芽率下降。为了提前防治菠菜病虫害,在日常管理中要提前做好准备。当菠菜进入生长中后期时,可以使用绿袋肥料喷洒菠菜表面。
它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而且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灾能力。卷心菜是一种很好的野生蔬菜,它营养丰富,它的维生素B1含量是西红柿的八倍。而且价格很便宜,一般可以把菠菜的茎叶分开来炸,摘一把就可以做成两种蔬菜,叶子的味道也很好,很多人都很喜欢。
空心菜有很好的药用效果,多吃也能保持身体健康,它有促进肠道蠕动、排便和排毒的作用;食用后可降低肠道酸度,防止肠道细菌群落失衡,有利于预防癌症;它还可以清洁牙齿,预防龋齿和除臭口臭。此外,还能预防感染,清热解热,凉血解毒,防治痢疾。
种质资源在种质资源库(圃)保存若干年后,尤其是贮存于中期库的种子,由于其贮存寿命较短以及开展经常性的种子交换等原因,需要进行种子的更新和补充。因此,种质资源的更新是种质资源库(圃)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过程中,保持种质的遗传稳定性和完整性是技术关键。为此,对特性各异的各类蔬菜作物更新的群体大小、隔离措施和授粉方式、采种技术的优化等技术措施的考虑是十分重要的。
(一)严格掌握繁种群体的大小
在种质资源更新过程中,要注意到一个品种群体除了应在一些主要经济性状基因型保持纯一的状态外,其他性状则应保持适当的“多样性”,因为任何高纯度的品种,其群体的基因型都不是绝对“纯”的,正由于品种群体的遗传基础比较丰富,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如果在种质资源繁种更新过程中,留种植株过少,特别是异花授粉植物的近亲繁殖,会造成基因的飘移和遗传基础的贫乏(谭其猛等,《蔬菜育种学》,1982)。一般来说,每个繁殖群体不应少于60株,通常以60~100株为宜。采收时要严格掌握从繁种的每一个植株上收取果实、果荚等,经过脱粒、清选、晾晒(符合入库种子的含水量要求)的种子,按科学的取样方法选取具代表性的种子、并按规定的数量入库保存。以无性繁殖方式为主的水生蔬菜,入圃的每份种质,在更新时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群体,以最大限度保持同一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安全性。不同种质应根据不同生态习性,分类管理(《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圃管理细则》,2003)。对于以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的薯芋类、葱蒜类、多年生类蔬菜和以组织培养方式更新繁殖的蔬菜,均要根据其特性,分别确定其繁殖的数量群体,以确保该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安全性。
(二)防止混杂
1.机械混杂
在种子收获、脱粒、清选、晾晒、贮藏、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操作,使同一种蔬菜的不同品种(系)都不发生机械混杂,并达到保质保量地完成更新。
2.天然杂交引起的生物学混杂
许多异花授粉的蔬菜作物由于隔离不当而发生不同变种、品种或类型之间的天然杂交,从而造成非本品种的配子参与受精过程,产生一些杂合的个体,这些杂合体在继续繁殖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重组合的类型,使原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造成品种的混杂并丧失原有的种性。所以,防止异花授粉蔬菜作物的天然杂交十分重要。常用的隔离方法有采用温室、网纱、套袋等的机械隔离,采用分期播种、春化、光照等技术的花期隔离以及将容易发生天然杂交的品种、变种、类型之间隔开适当距离的空间隔离。其中,尤以空间隔离最为常用。根据蔬菜作物授粉方式的不同和发生天然杂交后的影响大小,以及留种地间屏障的有无等,可将主要蔬菜隔离留种的距离归为以下4类:一是不同物种变种之间极易杂交,杂交后杂种几乎完全丧失经济价值的。如甘蓝类的各个变种之间,各种菾菜之间等。这类蔬菜在开阔地的隔离距离为2000m左右,在有屏障的地方为1000m。二是异花授粉的各种蔬菜不同品种间极易杂交,杂交后虽未完全丧失经济价值,但失去了品种的典型性和一致性。这类蔬菜如十字花科的白菜类蔬菜、葫芦科、伞形科、藜科、百合科、苋科蔬菜以及常异交的蚕豆品种间,在开阔地的隔离距离为2000m左右,在有屏障的地方隔离距离为1000m。三是莴苣的不同变种(散叶、结球、茎用)之间,茄科蔬菜辣椒、茄子的不同品种,虽然以自交为主,但仍有较低的异交率,为了保证品种的纯度,变种间和品种间隔离距离一般为50~100m。四是豆科蔬菜中的菜豆、豌豆品种间,番茄的品种间,其天然杂交率相当低,因此不同品种间只需隔离10~20m即可。对于这些蔬菜主要应注意防止机械混杂(谭其猛等,1982)。
近年来,在蔬菜繁种技术的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报道。徐重益等(2004)对菜薹种质内不同大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鉴定和比较认为,大于30株的群体能反映其种质的遗传特征,为保证更新过程中群体内部各单株之间能随机交配,进而确保更新后种质的遗传完整性,认为以60株的群体进行更新为宜。以60株为适宜的繁种群体进行3种不同目数的防虫网(20目、40目、60目)、3种授粉方式(不授粉、人工授粉、熊蜂授粉和敞开授粉)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40目防虫网隔离、熊蜂授粉对菜薹等白菜类蔬菜种质进行更新,不仅能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而且能保证后代的表型纯度和遗传多样性,是比较适宜的方法。
与此同时,还选取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4因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菜豆种子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单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的影响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氮和钾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而磷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各栽培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密度>氮>钾>磷。栽培密度与氮、磷和钾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大。经计算机模拟分析,确定了菜豆种子产量为2805.00kg/km以上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密度,19.508万~21.313万株/km;氮,292.664~324.12kg/km;磷,93.938~144.023kg/km,钾,93.938~144.023kg/km。
“十五”期间,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制定了24种蔬菜的更新技术规程。繁殖更新24种蔬菜种质资源11608份。完成了3万多个样品的种子活力检测,更新合格种质总份数为10365份。在全生育期间,对混杂严重的种质进行了去杂或单株采收分类处理;对每份种质的主要植物学和农业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观测和核准,采集了每份更新种质的数据;并建立了更新数据库(李锡香等,2006)。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