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农药的分类及剂型

农药广义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产生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狭义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一类药物统称。特指在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除草等药剂。

农药的分类及剂型

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农药、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此外,还有昆虫激素。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剂、乳油、浓乳剂、乳膏、糊剂、胶体剂、熏烟剂、熏蒸剂、烟雾剂、油剂、颗粒剂和微粒剂等。大多数是液体或固体,少数是气体。 根据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脱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剂、乳油、浓乳剂、乳膏、糊剂、胶体剂、熏烟剂、熏蒸剂、烟雾剂、油剂、颗粒剂、微粒剂等。

农药是液体或固体形态和气体。根据害虫或病害的各类以及农药本身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用法。如制成粉末撒布,制成水溶液、悬浮液、乳浊液喷射,或制成蒸气或气体熏蒸等。 法律定义: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的定义,农药(Pesticides)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农药的含义和范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如美国,早期将农药称之为经济毒剂(economic poison),欧洲则称之为农业化学品(agrochemicals),还有的书刊将农药定义为“除化肥以外的一切农用化学品”。80年代以前,农药的定义和范围偏重于强调对害物的杀死,但80年代以来,农药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今天,我们并不注重杀死,而是更注重于调节,因此,将农药定义为生物合理农药(biorationa1 pesticides),理想的环境化合物(ideal environmental chemicals)、生物调节剂(bioregulators)。抑虫剂(insectistatics)。抗虫剂(anti一inect agents)、环境和谐农药(envi一ronment acceptable pesticides或environrnentfriendly pesticides)等。尽管有不同的表达,但今后农药的内涵必然是对窖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安全。

杀虫剂

A有机磷类 磷酸酯、一硫代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酯、膦酸酯、磷酰胺、硫代磷酰胺、焦磷酸酯

B氨基甲酸酯类 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二甲基氨基甲酸酯

C有机氮类 脒类、沙蚕毒类、脲类

D拟除虫菊酯类 光不稳定性拟除虫菊酯、光稳定性拟除虫菊酯

E 有机氯类

F 有机氟类

G 无机杀虫剂 是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的无机化合物

H植物性杀虫剂

I微生物杀虫剂

J昆虫生长调节剂

K 昆虫行为调节剂

l 生物源类杀虫剂

杀菌剂

A 有机磷类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氨基磺酸类、硫代磺酸酯类、三氯甲硫基类

B 有机磷酸酯类

C 有机砷类

D 有机锡类

E 有机硫类

F 苯类

G 杂环类 苯并咪唑类、!噻英类、嘧啶类、三唑类、吗啉类、吩嗪类、吡唑类、哌嗪类、喹啉类、苯并噻唑类、呋喃类

H无机杀菌剂

I微生物杀菌剂

除草剂

A 酰胺类

B 二硝基苯胺类

C氨基甲酸酯类

D 脲类

E酚类

F二苯醚类

G 三氮苯类

H 苯氧羧酸类

I 有机磷类

J 杂环类

K 磺酰脲类

L咪唑啉酮类

M选择性除草剂

N灭生性除草剂

杀鼠剂

A 有机磷酸酯类

B 杂环类

C 脲类、硫脲类

D 有机氟类

E 无机有毒化合物

F急性杀鼠剂

G 抗血凝杀鼠剂

什么是农药剂型?林业常用哪些剂型?

农药剂型是依据农药固有的理化性质及对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使其能在特定条件下发挥药效而设计加工的。因此,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农药剂型,是农药科学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保护地病虫害的防治,针对保护地相对密闭的特点,采用燃放烟剂或喷洒微粉剂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不会像用乳油等剂型喷雾那样额外增加保护地的湿度。相反,烟剂或微粉剂如果用于空旷的大田,不仅防效差,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有些农药品种如克百威等毒性较高,又有良好的内吸作用,若选择喷雾剂型,不但大量杀伤天敌,而且对施药人员也不安全,倘若选用其颗粒剂,则既延长了其控制害虫(如棉蚜)的持效期,又增加了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此外,针对水稻田杂草及某些害虫可选用“省力化”剂型。如水溶性薄膜袋包装的乙氰菊酯U-粒剂,用于防治稻象甲、稻负泥虫时,施药人员只需站在田埂上将药袋抛出,几小时后包装袋溶解,药剂逐渐扩散并均匀分布到整个水面,害虫一旦接触水面便会中毒死亡。施药仅需几分钟,不用任何器械。又如我国开发的杀虫双撒滴剂,使用时摇动药瓶,药液撒入稻田,并在土表形成药液层,被水稻吸收后可防治多种水稻螟虫。

农药的原药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加工配制成各种类型的制剂,才能使用。商品农药都是以某种剂型的形式,销售到用户。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剂型是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粉剂、粒剂、水剂、毒饵、母液、母粉等十余种剂型。多数农药剂型在使用前经过配制成为可喷洒状态后使用,或配制成毒饵后使用,但粉剂、种衣剂、超低容量喷雾剂、熏蒸剂等可以不经过配制而直接使用。每种农药原药可以加工成几种剂型。各种剂型都有一定的特点和使用技术要求,不宜随意改变用法。例如颗粒剂只能抛撒或处理土壤,而不能加水喷雾;可湿性粉剂只宜加水喷雾,不能直接喷粉;粉剂只能直接喷洒或拌毒土或拌种,不宜加水;各种杀鼠剂只能用粮谷等食物拌制成毒饵后才能应用。

不同剂型对于环境条件要求也各异,我国南方潮湿高温,北方严寒低温,对于各类农药剂型的贮存都很不利。可湿性粉剂及喷洒用粉剂在贮存不当的情况下发生粉粒结块现象,从而影响粉粒在水中的悬浮能力,以及粉粒在空中的飘浮能力;乳油制剂、悬浮剂等液态制剂,在冬季低温贮存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分层结块、结晶等剂型破坏现象;一些乳油制剂在高温下会逐渐蒸发散失,使乳油制剂的含量浓度发生变化,导致有效成分析出。每种制剂的名称是由有效成分含量、农药名称和剂型三部分组成,例如50%乙草胺乳油、5%甲拌磷颗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025%敌鼠钠盐毒饵等。

林业常用剂型主要有

(1)粉剂

由农药原药与填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机械磨碎成的粉状混合物,其中98%通过300(10~15微米)号筛目的粉剂,如2.5%敌百虫粉剂等。粉剂常用的填料等有滑石粉、黏土、陶土等。药剂只能用作喷粉、毒土、毒饵、拌种等。粉剂在干旱地区或山地水源困难地区深受群众欢迎,因它使用方便,不需用水,用简单的喷粉器就可直接喷洒于作物上,而且工效高,在作物上的黏附力小,残留较少,不易产生药害。除直接用于喷粉外,还可拌种、土壤处理、配制毒饵粒剂等防治病、虫、草鼠害。

喷粉宜在早、晚作物叶面较湿或有露水时进行,因为粉粒在作物表面上的沉积主要靠附着作用或静电吸附作用,但其附着力很小,在有水膜的作物表面上,粉粒的黏附能力得到改善,可提高防效。

粉剂缺点是使用时,直径小于10微米的微粒,因受地面气流的影响,容易飘失,浪费药量,还会引起环境污染,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同时加工时,粉尘多,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但是用于温室和大棚的密闭环境进行喷粉防治病虫害,可充分利用细微粉粒在空中的运动能力和飘浮作用,能使植物叶片正、背面均匀地得到药物沉积,提高防治效果,而且不会对棚室外面的环境造成污染。使用粉剂是温室、大棚中的一个较好的施药方法。

(2)可湿性粉剂

现今我国绝大多数的原药加工制成可湿性粉剂和乳油这两种剂型。可湿性粉剂是在粉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剂型,它的性能优于粉剂。它是用农药原药和惰性填料及一定量的助剂(湿展剂、悬浮稳定剂、分散剂等)按比例充分混匀和粉碎后达到98%通过325目筛,即药粒平均粒径3~5微米,湿润时间小于1分钟,悬浮率80%以上质量标准的细粉。使用时加水配成稳定的悬浮液,使用喷雾器进行喷雾。喷在植物上的黏附性好,药效也比同种原药的粉剂好。可湿性粉剂如果加工质量差、粒度粗、助剂性能不良,容易引起产品黏结,不易在水中分散悬浮,或堵塞喷头,在喷雾器中出现沉淀等现象,造成喷洒不匀,易使植物局部产生药害,特别是经过长期贮存的可湿性粉剂,其悬浮率和湿润性会下降,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对上述两指标验证后再使用。

(3)乳油

在我国是用量较大的一个剂型。乳油是农药原药按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等)中,加入一定量的农药专用乳化剂配制成透明均相液体。有效成分含量高,一般在40%~50%。乳油使用方便,加水稀释成一定比例的乳状液即可使用。乳油中含有乳化剂,有利于雾滴在农作物、虫体和病菌上黏附与展着。施药且沉积效果比较好,持效期较长,药效好。乳油除用喷雾器喷洒外,也可涂茎、灌心叶、拌种、浸种等。使用乳油时应注意,由于乳油中含有机溶剂,有促进农药渗透植物表皮和动物皮肤的作用,要根据使用说明中规定的使用浓度施药。乳油的残留时间较长,特别是应用在蔬菜和果树上更要严格控制药量的施药时间,以免发生药害及中毒事故。

(4)颗粒剂

由原药经载体按一定比例吸附制成的一定细度的粒状物。目前,颗粒剂已成为最重要的农药剂型之一。日本始于1958年,用以加工2,4-滴,以后发展到五氯酚钠和六六六;1965年以来又相继开发了草枯醚、杀草丹、二嗪农和异稻瘟净等农药的颗粒剂。颗粒剂的特点颗粒剂具有:①不会漂散,能准确地撒施于目标;②使用时无尘埃飞扬;③不需配制成药液或使用特殊的喷洒器械,可用手直接撒施。因此,它是一种节能、省工的理想剂型。

(5)浓乳剂

又称乳剂型悬浮剂或水乳剂。这种制剂不含有机溶剂,不易燃,安全性好,没有有机溶剂引起的药害、刺激性和毒性。浓乳剂是液体或与溶剂混合制成的液体农药,以微小液滴分散在水中而以水为介质的制剂,制造比乳油、可湿性粉剂困难,成本高,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从对农药安全使用的角度出发,首先进行了这方面工作,我国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

(6)烟剂

是农药原药与燃料(锯末、炭粉、煤粉)和氧化剂(硝酸铵、硝酸钾等)及消燃剂(氯化铵、硫酸铵、陶土、滑石粉),先分别磨碎,然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成粉状制剂,同时用引芯点燃,使农药升华成烟雾状。此种农药主要用于森林、温室和大棚植物病虫害以及仓库害虫的防治。

虽然烟雾剂的功效很高,但使用不得法时也会造成损失。配制烟剂必须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质并能对烟剂的成烟情况进行分析测定,否则农药的分解损失很大。另外烟剂的点放方法也应注意。正确的方法应首先把烟剂制备成一定的形状,或装在一种适当的容器中,如纸质的发烟罐。在罐顶留一发烟孔,把烟剂装填在罐中,点燃后,烟从顶孔迅速喷出,全部射向空中。这种用法可避免烟雾被地面吸附,并可促使烟雾迅速扩散。还有,把烟剂做成片状或块状也是一种很方便的用法,但使用时不要把烟雾片或烟雾块直接放在地面上,应把烟雾片放在一支铁丝支架的顶上,离地面30厘米左右。这样,烟雾即可完全发散到空中,并进一步扩散弥漫。使用烟雾法应掌握气流运动规律。在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时就会产生上升气流。晴朗的白天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使地面温度升高,所以白天的上升气流很显著,尤其在中午。到傍晚时地面不再被阳光照射,地面开始放热,放出的热量被上部的空气所吸收,所以这时候出现了地面温度低于上部空气温度的现象,即“逆温”现象。在“逆温层”的范围内上升气流现象消失。这时候施放烟雾,烟雾就能形成比较稳定的“烟云”,覆盖在地面上,效果较好。所以,傍晚时候施放烟雾可以避免上升气流的干扰。当作物的株冠层生长茂密,形成“冠盖”状时,结合逆温现象,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烟雾效果。此时施放烟雾,烟云会把整个株冠层淹没,并能持续一段时间。在郁闭度很高的森林、果园以及生长较高大而且株冠郁闭的大田作物中,采取烟雾法都会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