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国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B

我国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试题分析:酸雨是指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的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减少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做到: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少用煤等。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酸雨的形成原因。

80年代初,重庆南山风景区2.7万亩马尾松突然死亡1万亩。这是我国首次发现酸雨造成

的急性伤害事件。

雨水本是滋润万物的甘露,怎么会变成摧残森林的“杀手”呢?最近,借中国林业科学

研究院建院40周年举办的酸雨危害区森林综合防治国际研讨会之机,笔者采访了中国林科院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王彦辉研究员、尚鹤博士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林业专家彼得博士。

大自然正在惩罚我们

专家们指出,酸雨是大自然对人类无节制地消耗矿物能源的惩罚。在经济迅速发展中,

大量燃煤、燃油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就形成硫酸、硝酸;当雨水

中PH值(酸碱度)低于5.6时,就称为酸雨。

实验证明,若河水PH值为6.0,已不适合鱼类生存;为5.0,已没有鱼类。重庆的土壤呈

严重酸值,有的山涧溪水PH值已接近于4.0,难怪大片马尾松会突然死亡。同样的原因也造成

峨眉山大片冷杉的死亡。

酸沉降是当今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酸沉降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干沉降中有酸雨和酸雾。

90年代初,我国酸雨面积达280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已发展到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

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沉降区。

算经济帐 更要算生态帐

据1996年到1996年的粗略估算,我国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江苏、浙江、安徽等11个南方

省区,因森林木材蓄积量减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亿元。其中,四川受酸雨危害的森

林面积最为严重,占有林地面积近32%,森林死亡面积占5.7%;川贵两省按15年计算损失木材

约63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广东、广西森林受到酸雨及二氧化硫复合污染也很普

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北方如山西侯马、京津、辽宁丹东、吉林图们等地也出现

了酸雨。

损失木材仅是算经济帐。据日、美所做的测算,森林生态功能的经济价值占总经济价值

的90%,云南省林业调查队对全省森林进行的同类测算值为94%。专家们说,由森林破坏导致

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国快等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木材的经济价值,这才是最严重的损失。

专家还提醒人们,由于酸沉降在土壤中具有积累效应,因此除急性伤害以外,初期往往

看不到对森林的损害;相反,在我国北方偏碱性土壤中,适当补充酸份,树木一时更显繁茂。

但如不及早防治,酸沉降导致地力衰退,根系受害的过程虽然可以缓减,但却是不可逆的。

当树木呈现树冠发黄、脱落等严重受害再来防治则为时已晚。

扼住“酸源”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煤一直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70%;西南地区的煤含硫量更高达5%—8%。燃煤排

放的大量二氧化硫造成我国的酸沉降以硫酸型降雨为特征。

煤脱硫代价高昂,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技术落后。据统计,若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达到发达国

家如日、美的水平,则每年可节省大量的原煤,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将大幅度减少。

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治理酸沉降事不宜迟,任重道远:第一步是加强研究,弄清污染机理;

第二步是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量;第三步是施肥补养,恢复地力。

彼得博士还特别介绍了哥廷大学从1974年以来从未间断研究治理酸雨的经验。目前德国有

酸雨观测点800多个,取样地3万多处;有关基金会资助了北京密云水库造林、重庆水土保持等

十几个项目。他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提高森林稳定性和有效保护已造林木;根据该国的经验,

把有限资金尽早投入这方面的研究,比造成污染后再治理有效得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