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猪的布鲁氏菌病?
猪的布鲁氏菌病是猪感染布鲁氏菌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流产、死产、胎衣滞留以及关节炎等。公猪感染可发生睾丸炎和不育症等。
公母猪都能发病,尤其8~10月龄的猪最易感染,6~7月龄猪次之,5月龄内的猪不感染。
布鲁氏菌广泛存在于病猪流产胎儿、胎衣、乳腺和淋巴结中。常随胎儿、胎衣、尿、乳汁等排出体外,污染棚圈、猪舍及饲养用具,以致广泛传播。
健康猪常由于吃到被病猪粪、尿、流产胎儿、羊水、胎衣等污染过的饲料和饮水而得病。交配是传染的另一途径,种公猪和患布鲁氏菌病的母猪交配时能被传染发病,患病的公猪再和其他健康母猪交配时就会扩大传染。
一般认为公猪和母猪的发病率高,怀孕母猪,尤其第一胎母猪发病率更高,但阉割后的公、母猪则感染率低。另一方面饲料量不足,营养不全,膘情不好,抗病力低,都容易感染。猪场缺乏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病猪的污染物处理不当,病猪隔离不严,都能给疫病传播创造条件。
发病后的症状是母猪多在怀孕后两三个月发生流产,产下死胎多,产后少发生胎衣停滞不下。并发症有下痢,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乳房水肿,有少数病猪发生阴道炎和子宫炎,以致不能怀孕。有的病猪转入隐性,经交配受孕,第二胎常可正常产仔,极少见到重复流产。
公猪常发生睾丸炎,两侧或单侧睾丸明显肿大、疼痛。如睾丸由于慢性炎症作用常因此萎缩,病猪性欲减退或丧失,失去配种能力。
猪的布鲁氏菌病还表现在关节发炎。因此,显现跛行,据调查,约有41%的病猪后肢关节肿大,疼痛,运动不灵活。
本病防制工作很重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良品种的种猪场,病猪必须保留时,可在严格隔离下,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治疗。病猪最好不做种用。
(2)在预防上应首先严防本病侵入健康猪群。注意检疫工作,检疫后认为血清凝集价正常,隔离30天再第二次检疫,认为健康时方可合群并圈。
(3)如因不慎引进病猪,应在尚未大量传播开前采取果断措施,病猪和可疑病猪均应隔离淘汰。
(4)本病流行的地区也可用猪种2号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每次200亿活菌饮服,饮服2次,间隔30~45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