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哪些养殖措施有助于预防小龙虾病毒病的发生?

(1)注重控制放养密度,实行粗放稀养的养殖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人工养殖淡水螯虾的历史有近百年了,所采用的主要养殖方式就是粗放稀养。小龙虾的养殖业者不盲目追求所谓集约化养殖,在实施“稻—小龙虾—稻”或者“稻—小龙虾—大豆”的养殖方式下,一般的收获量约为40千克/亩。正是由于种虾放养密度比较低,施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养殖,所以,多年来未见人工养殖的淡水螯虾有暴发性疾病发生。放养种虾数量过多,饲养密度过大,管理措施不当,养殖水体环境恶化,导致人工养殖的小龙虾自身抗病力下降,是疾病暴发性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改变养殖方式,注重改善饲养环境,增强养殖小龙虾自身的免疫能力,是避免疾病发生的根本途径。

哪些养殖措施有助于预防小龙虾病毒病的发生?

(2)放养种虾前严格检疫,避免将病原生物带入养殖池塘小龙虾体内携带的病毒、真菌、孢子虫等病原生物,一旦被带进新的养殖环境后,就难以将其再从养殖环境中彻底清除。如果这些病原生物引起了疾病的暴发,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引进种苗时实施严格的检疫,避免将病原生物带进养殖环境中,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在亲虾和虾苗体内发现含该种病毒的比例很高,带有病毒的亲虾产出的卵及其培育的幼体也很可能被污染,因此,必须选择健康不带该病毒的虾作为亲虾。活虾是否带有该种病毒目前尚无检查方法,只能目检无外观症状、体色正常、健壮活泼者,需要时抽取几尾做病毒检测。选好的亲虾入池前用100毫克/升福尔马林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海水溶液浸洗3~5分钟,以杀灭体表携带的病原体。受精卵用含氯67%的漂粉精5毫克/升海水溶液浸洗5分钟;或用过滤海水并经紫外线消毒后冲洗5分钟。育苗用水应过滤和消毒,育苗期间切忌温度过高和滥用药物,应经常检查,发现病后适当用药。

(3)投喂新鲜而多样性饲料,及时清除残饵,经常对养殖环境消毒由于对小龙虾全价专用饲料开发的程度尚不能满足养殖生产需求,养殖业者在保证饲料新鲜的前提下,尽量提供多样性的饲料,以满足小龙虾的营养需求,是有利于疾病预防的。及时清楚残余饲料,防止因饲料腐败而滋生大量病原生物。根据水质状况,及时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保持养殖水环境清新,对控制疾病发生是有益的。

(4)及时检测病毒一旦发现病毒,严格防止池间互相污染。在病毒病流行季节应每天到虾池观察,发现小龙虾体色、吃食和活动异常,就应进一步采捕病虾用显微镜检查。诊断或疑为病毒病时,应严禁排水,防止疾病蔓延。确诊后应将虾池全部捕起,并彻底消毒池塘,病虾应销毁勿乱丢。

(5)养虾池中接种和培养光合细菌也可净化水质,防止虾病已有研究结果证实,沼泽红假单胞菌(Phodopseudomonaspalustris)等光合细菌对各种养殖环境的水质具有净化作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业者除利用光合细菌净化和调节养殖水质外,还探讨了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微生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影响。部分研究者认为,对水产养殖动物给予光合细菌,能调节养殖动物体内的微生态结构较理想的效果。可以通过调节水体和小龙虾体内的微生态结构,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