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严重
在水土流失的侵蚀区,由于水土物质和养分的流失,土层变薄和肥力下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耕地减少。在堆积区,泥沙物质的沉积,易导致河道、水库、湖泊产生泥沙淤积。在径流区和堆积区,由于养分的输入,易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下降。
(一)直接危害
1.土地生产力下降
据水利部2002年的调查资料,我国因自然营力的水土流失导致的N、P、K养分损失量相当于4000×104t标准化肥,总量超过每年的化肥施用量。例如,陕北黄土丘陵区每年的土壤养分流失量折合化肥2250kg/hm2,坡耕地养分损失量相当于当年肥料投入量的17.9倍。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养分每年流失量为全氮89.8kg/hm2,水解氮16.3kg/hm2,全磷244.4kg/hm2,全钾3870.3kg/hm2。长江流域陡坡和荒地的侵蚀模数达1×104t/km2·a以上。云南每年流失土壤超过849t/km2,且大多是肥力强、颗粒细、有机质含量多的表土,相当于每年冲毁16×104hm2良田,损失有机质975×104t、氮72×104t、磷120×104t、钾0.5×104t。湖北竹山县由于大面积陡坡开荒,每年流失的土壤相当于1067hm2农田的耕作层土壤,流失的养分相当于1.4×104t硫酸铵和1.65×104t过磷酸钙,分别为该县两种肥料年销售量的1.47倍和9.8倍。南方花岗岩的严重侵蚀区,土壤A层全部流失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0%~40%,极强和剧烈侵蚀区红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无明显侵蚀区土壤的1/4和1/8左右,全氮含量为1/4和1/40左右,全磷为1/5和1/16左右。水土流失引起表土养分流失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表现形式是作物产量降低。陕西渭北高原的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平均每流失1cm厚的表土,小麦减产22.5~43.5kg/hm2。
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大量肥沃土壤随水流走,土层日益变薄。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营力而导致的土壤流失量达50×108t以上,相当于从全国耕地上刮去3mm厚的肥沃表土。众所周知,土壤厚度影响着土壤水分、养分的贮量和植物根系分布空间的大小,是决定植物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土层变薄,许多生产力较高的土地已变为生产力极低或难以利用的劣质土地。在我国西南部某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地表土壤甚至被全部冲走,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独特的石漠景观。例如,贵州森林调查资料表明,全省石山面积由1975年占全省总面积的5%已上升到1998年的9.6%,该省纳雍县水土流失的迅速发展使全县1.7×104hm2的山地石漠化,成为毫无生产力的不毛之地。
此外,水土流失还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状。以水力侵蚀为例,在坡度为3°~5°的缓坡上,土壤中粒径的黏粒含量可达83.59%,而在坡度为7°~15°的坡麓土壤中,其含量减少到40%。与之相对应的土壤容重、孔隙度等也必然发生变化,并引起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物质迁移特征发生变化。
2.石漠化
我国广西和贵州等地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在这些地区,由于大面积的陡坡开荒种地,造成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地表覆盖度降低,加上岩溶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形成的薄土层在水力侵蚀下流失殆尽,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形成岩质荒漠景观,该过程又称石漠化。有关石漠化问题,将在第十一章详细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二)间接危害
1.水体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侵蚀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大量洪水下泄携带泥沙在江河下游还会造成河道、水库、湖泊淤积,影响航运,磨蚀损坏水利水电设施,抬高河床或减少库容,影响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水库与湖泊的调洪蓄水能力,增加防洪费用和抗洪风险,形成了我国江河“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后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库容累计达200×108m3以上;全国5万多条河流上的8万多个水库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库容量达10×108m3。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957年的36.38×104km2增加到1999年的56×104km2,导致大量泥沙被携带进入长江,并在中下游堆积。据湖北宜昌站测定,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每年携带到长江中下游的泥沙量为5.22×108t,而80~90年代则达7.20×108t,增加了38%,加上中下游地区流失的泥沙量8.25×108t,总共达15.45×108t,其中真正被携带到海洋中的泥沙只有9.3%,而90%的泥沙被留在长江口段堆积起来,平均淤沙72.5×104t/km2,干流城陵矶-汉口的240km河段,河床平均垫高0.45m。河道淤积造成洪水泛滥和航道缩短。1998年的洪水量小于1954年,但水位却比1954年高,共造成了3000多人死亡,16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全国共动员30多万解放军和近200万民工抢险,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1957年长江水系总航运里程7×104km,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为3.5×104km,下降了1/2。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同时还造成了中下游湖泊的淤积,导致其湖容减少,蓄洪能力下降,相应增大了洪峰流量。1949年长江中下游共有湖泊面积25828km2,到1997年仅余14074km2,减少了45.5%。有资料表明,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由荆江进入洞庭湖的水量下降超过1/2,洞庭湖1998年的容量比1952年减少了36.1%~47.9%;鄱阳湖平均每年接受的泥沙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800×104m3增加到90年代的900×104m3,调蓄能力逐年下降,近20年湖面缩小1210km2,损失湖容50×108m3。长江中上游地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将直接危及三峡水库。目前,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35.5×104km2,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以上。有专家预测,如不能有效治理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三峡水库的使用寿命可能不足30年。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也极为严重,导致黄河河床每年升高4~12cm,成为我国著名的“悬河”。从先秦到1949年约2500年间,发生洪灾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1950年后虽然没有决口,但因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致使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m,在河南新乡高出20m,开封市区高出13m。1949~1998年,黄河下游淤积泥沙近100×108t。近几年断流增多,进入黄河的泥沙很少被输送入海洋,大部分淤积在主河槽内,导致其行洪能力进一步减弱。1958年黄河洪峰最大流量为22300m3/s,经“严防死守”顺利入海;1984年流量为15300m3/s,就不得不利用东平湖进行分洪;1996年洪峰最大流量仅为7600m3/s,就造成巨大损失。
全国各地水库和池塘淤积也十分严重。山西省在1995年以前修建大、中、小型水库997座,总库容32.3×108m3,因淤积已损失库容25%以上;陕西省1973年前建成的108m3以上库容的水库192座,现已被泥沙填满41座,其余水库40%有效库容被淤积;四川省7.3万处塘堰,年淤积量4620×104m3,相当于减少灌溉面积8130×104hm2;举世闻名的三门峡水库因泥沙淤积而没有发挥原设计作用;丹江口水库年淤积量高达6300×104m3,等于淤死一个中型水库。
2.水体水质下降
水土流失不仅将大量泥沙物质带入下游水体,同时也向其输入大量营养物质,并且伴随农药与化肥施放量的增加逐年增长,农田径流的污染负荷量不断增加,各种有机物、无机物、氮磷营养元素及农药成为受纳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大量化肥、农药随水土流失进入饮用水源后会降低水质级别,甚至造成严重的非点源污染,加快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我国1984~1994年化肥施用量增加了90.7%,而粮食产量只增加了9.1%。我国单位面积施氮量为191.6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5倍,但氮的谷物产量仅为20.95kg/kg,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2。显然,化肥流失是造成氮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据农业部调查,我国的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20%~30%,氮肥平均损失率在60%以上。我国每年施用氮肥2000×104t,按50%的损失率计算,损失氮量达1000×104t。目前,我国每年使用农药的土地超过1.5×108hm2,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20×104t,可挽回总产量7%的粮食损失。但农药的利用率只有40%~50%,喷洒的农药仅有20%~30%附在目标作物上,30%~50%落到地面,其余进入大气。大量化肥、农药通过雨水冲淋、农田灌溉、土壤渗透等途径进入江、河、湖、库等水域。
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是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滇池入湖污染负荷中,农业化肥的流失占总氮输入量的53%和总磷输入量的42%。云南大理市水土流失面积1.3×104hm2,每年流失的泥沙及营养物质通过溪流进入洱海,不仅导致洱海淤积,而且使其富营养化逐渐升级。
黄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害虫和病菌的侵害。因此,在种植黄豆时需要使用一定量的农药来保护作物。但是,农药的使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农药的使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作物类型、土壤条件、气候等。一般来说,黄豆生长期间常用的农药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以下是农药使用量的一些经验规则:
杀虫剂:使用杀虫剂的数量应该根据虫害的种类和数量来定。一般来说,杀虫剂的建议使用量为每亩地15克左右。
杀菌剂:使用杀菌剂的数量应该根据病害的种类和程度来定。一般来说,杀菌剂的建议使用量为每亩地20-30克左右。
除草剂:使用除草剂的数量应该根据杂草的种类和数量来定。一般来说,除草剂的建议使用量为每亩地30-40克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农药的使用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作物遭受重度虫害或病害,使用量可以适当增加,但不应该超出合理范围。此外,农药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安全,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种植一亩黄豆需要使用的农药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和环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