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地区的农业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周口店地区的农业始终是房山的一面旗帜。1950年,周口村党支部书记卢翠英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先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继而出席河北省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其后,南韩继村在支部书记徐庆文带领下,创粮食高产之路,于60年代初成为北京市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直到70年代和80年代,南韩继一直是全市粮食稳产高产的典型,村党支部书记徐庆文和继任书记孙书新相继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周口店地区的农业仍走在前列,在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化上加大投资。到90年代,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调整种植结构,走产业化和市场化道路,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957年,南韩继村打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机井,在“旱高台”上实现了灌溉,尔后靠机井提水修渠灌溉一直是农田水利的重点。
1981年,周口店公社娄子水大队开始在96亩果园中进行滴灌实验,其中梨树园20亩,苹果园76亩。1984年,水电部科技司和农水司下达任务,市水利局委托房山水利局选定石楼乡吉羊村进行平原区喷灌试点,发展半固定式喷灌。1985年,周口店乡各村也上马喷灌工程。到1990年,周口店地区办事处12个村,集体耕地1.8万亩,喷灌面积达1.4万亩,占总面积78%。全地区除个别山区和丘陵村外,平原各村基本实现了喷灌。与畦灌相比,每年可节水350万立方。全地区原有农用机井110眼,改用喷灌后,仅用55眼即可满足用水需要。而且,去掉了畦埂和渠道,增加了耕地2800亩。到90年代中期,周口店地区凡是适宜喷灌的农田都用上了喷灌。
此后,农田水利事业继续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灌溉条件。据1999年至2003年统计,五年间共投资1400万元完成骨干工程184处,其中新建泵站28个,修复改造灌渠2.8万米,建蓄水池136个,砌筑拦水塘坝20个,增加蓄水能力3.4万立方米,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
二是共投资1788万元,先后完成了区重点工程周口店万米灌渠主渠和支渠改造工程共1.96万米,使北至西庄,南至大韩继共八个村1.08万亩农田改善了灌溉条件。
三是投资670万元,实施了周口村、大韩继3000亩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其中建泵站6座,铺设地下管道28000米,发展喷、滴灌3075亩,修田间路6.2公里,林网绿化470亩。以上工程的实施,使全镇的水系结构进一步完善。
农业机械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周口店龙骨山农业社购置了房山第一台轮式“热拖-35”型拖拉机,自古以来首次以机械力替代人力和畜力。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则是在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之后。50年代,耕地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坡冈沟畦相连。1968年和1972年,房山县曾两次大规模平整土地。1973年冬,全县投入10万人,开展了一次声势更为浩大的平整土地运动。尔后历年,又有小规模的土地平整。到70年代后期,平原区土地绝大部分平整完毕,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周口店地区各村的土地平整也在这一时期。之后,机耕、机播、机收工作全面展开。至80年代中期,平原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至2003年统计,全镇农机总动力3.5万千瓦。 周口店镇各村,过去多是以粮食稳产高产为目标。南韩继村从60年代起就是北京市粮食稳产高产的先进典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发展乡镇工业的同时,抓粮食生产不放松,自1982年至1988年,又连续七年亩产超过2000斤,成为名符其实的“吨粮村”。1988年,粮食平均亩产1024公斤。其他各村也和南韩继比翼齐飞。据1995年统计,新街、辛庄、周口村、云峰寺、瓦井、娄子水等村也都成为亩产超“双千”的村子,其中辛庄亩产平均高达1079.6公斤。
1993年,为了适应商品化的需要,房山区开始局部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发展药材基地和粮食制种基地。当年,房山区种子公司在云峰寺村发展自繁高梁100亩。此外,周口店地区还种植大豆600余亩。棉花曾是房山平原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1953年种植面积曾接近3万亩。后来随着化纤的增多,到80年代中期,棉花始在平原区绝迹。种植结构调整后,根据市场需要,周口店地区一些村民又开始种植棉花。
全镇基本农田1.26万亩。按照市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指示精神,1999年以来,全镇共调减粮田13680亩,除少量的口粮田以外,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承包经营耕地全部退出粮食生产,豆类、薯类、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新发展5798亩,粮经比例由1998年的8:2改为现在的1:9,亩效益由180元提高到230元,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市场化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周口店人文生态小城镇建设,实现“一城三带”发展战略。作为“一城三带”之一的农业观光带在全镇经济发展中占重要的地位,并通过农业观光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观光农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即黄金峪小流域生态环境区、娄子水观光果园和周口店镇农业生态观光园。 黄金峪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区位于北京人遗址后山,流域总面积10平方公里。流域内由于多年未进行治理和历史上石材业无节制地开采,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2002年8月,北京市政府和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院签订共建协议。为保护北京人遗址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将黄金峪小流域定位于北京人遗址“后花园”,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和建设。经过两年的治理,累计投资300万元,动土石方8.5万方,机械台班5600个,投入人工2.5万个,修水泥路3.5公里,整地1000亩,建高标准石坎梯田600亩,种植梨、桃、杏、核桃和磨盘柿等果树5.5万株,形成了千亩观光采摘园。
随着黄金峪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北京人遗址公园的建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初具规模,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前来。经过洽谈合作投资500万元,在黄金峪中心区修建了观光亭、垂钓园、游泳池、音乐喷泉、生态广场等旅游娱乐设施3000平米。 娄子水观光果园位于闻名中外的北京人遗址龙骨山脚下,周口店至张坊公路由东向西从项目区中部穿过,交通比较便利。
项目区总面积200公顷,共有1052户3248人,918个劳动力。娄子水现有果园200公顷,干鲜果品总产量160万公斤。2003年实现农村经济营业收入29480万元,其中果品总产值24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9元。
观光采摘园建成后,果园设施达到标准化,果品实现安全食品标准。使3000亩果园成为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高标准果园,带动观光采摘和旅游业的发展,亩效益达到8000元,增加收入2400万元,人均增收7389元。 周口店镇农业生态观光园选址在周口村村西耕地,房易路东侧,与现有的蔬菜大棚和果园连成一片。
观光园建设面积100亩,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目标,主要生产特菜,兼顾生产普通菜,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进行花园式的环境建设,提高生活品位。硬件建设上完善现有大棚和果园设施,并新发展大型温室20座,在温度、湿度要求上实行自动化控制,建设一个蔬菜加工生产车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办公用房一处,占地1500平方米。
项目建设后,将解决部分人员常年就业问题,缓解产业改革、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通过引进新品种、改革管理方式等办法,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以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纯利400万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人民增收、集体富裕的目标,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而产业化和商品化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农民通过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并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商品后才出现的。自9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后,商品化的规模逐渐扩大,最具代表性的养殖业。
从1999年开始,周口店镇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场资源,采取多种扶植措施,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采取“集体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共投资360万元,筹建各类规模养殖小区9个,其中肉牛养殖小区3个,养猪小区1个,养羊小区4个,肉鸡养殖小区1个,共有180户农民入区从事养殖生产。随着养殖小区的发展,全镇逐步由传统小规模、散养方式向现代大规模圈养方式转变。
至2003年末统计,全镇各类养殖户由1998年的250家发展到900家,同比增加了650家,增长260%。养殖品种增多,且有由小向大发展之势。全镇主要畜产品存栏为:生猪1.2万头,肉牛50头,羊1万只,肉鸡1.5只,蜜蜂970群。销售牛奶1520吨,鸡蛋220吨,蜂蜜40吨,肉、蛋、奶总合销量3350吨,收入306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1%,分别比1998年增加16.8%和增长19.6%,成为大农业的龙头 。
房山区果各庄属于青龙湖镇。
果各庄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南部,距良乡新城2公里,东部与北刘庄村和良乡镇的安庄村交界,西部与西庄户和岗上村为邻,南部与小马村、大马村相连,北部与豆各庄村和大苑村接壤,村域面积?3161亩。全村共有638户,1430人,其中农业户口429户,1173人。
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刺猬河流经我村东部与良乡交界,土壤以黄土、黄粘土、沙土为主,地下水浅而丰富,耕地土壤好,有利于发展粮食、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村内现有养猪和蔬菜标准化基地两处,带动了村种、养业的发展。
位置境域
青龙湖镇位于东经115°58'14″~116°07′48”,北纬39°44′06"~39°50'58"之间。地处房山区东北部,东与丰台区王佐镇相邻,东南与西潞街道为邻,南与阎村镇、新镇街道相连,西南与城关街道、东风街道相连,西与河北镇接壤,北与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毗邻。镇域面积95.9平方千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