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土地利用评价

一、标准条款

土地利用评价

1 评价目的

1.1 通过土地利用评价,对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部署各项治理措施。

1.2 通过土地利用评价,对原来土地利用不合理的进行有计划的调整。

2 评价原则

2.1 无论是大面积还是小面积的水土保持评价,首先应充分运用当地农业部门或土地管理部门现有的土地利用调查、规划等成果,并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要求,对其不足部分进行补充。

2.2 无现成土地利用调查、规划成果的地区,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按本标准及其附录规定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土地利用评价。

3 评价方法与步骤

3.1 土地利用现状应作为水土保持综合调查中一项重要内容,着重了解农村各业用地的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2 在土地资源普查(大面积)或详查(小面积)基础上,应按本标准附录表B1规定的10项“评价指标”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并将规划区内全部土地分为6个等级,作为确定农村各业用地的依据。

3.3 研究农村经济与生产发展方向。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指导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研究规划区的农村经济与生产发展方向,作为制定土地利用评价的依据。

3.4 进行各业用地评价。这是土地利用评价的主体,其中重点是确定农林牧业用地的数量和位置。对原来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应进行有计划的调整。

3.5 土地利用评价的具体方法步骤见本标准附录B(资料性附录)。

4 评价成果

4.1 土地利用评价报告:应阐明评价的依据和各业用地评价情况,其主要内容作为水土保持规划报告的一部分。

4.2 附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地利用评价图。

4.3 附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表,见附录B(资料性附录)中表B.1。

二、理解与实施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评价,主要说明了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步骤和评价成果四个部分。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突出了土地利用评价的地位,土地利用评价是水土保持各项治理工作的基础部分之一,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评价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土地利用评价有计划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这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方法和步骤分为四步:①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土地的数量和位置,现有各类土地利用情况是否合理,并指出不合理的具体情况(数量、范围、位置)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各类土地现有生产力高或低的原因;②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小范围规划与大范围规划各有不同要求,小范围规划通过土地详查,包括土地的完整程度、坡度、土壤侵蚀强度等将土地分为六级。大范围规划中要求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分区,分别按照小范围做土地利用评价;③研究农村经济与生产发展方向。总的要求是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为确定用地比例的依据,在人多地少的地区,生产方向和土地利用应以农为主,在地多人少的地区,应以林牧为主;④确定农村各业用地的数量和位置。各业用地中应该主要确定用地面积较大的农业、林业、牧业三者的用地数量和位置,总的步骤是先确定农地,其次是果园、经济林、牧草地和一般水土保持林地,再次是副业、渔业用地和其他用地。并且通过评价对原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进行调整。

本节内容与原标准相比改动较大。具体情况如下。

(1)将标题“土地利用规划”改为“土地利用评价”。将本节中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文字全部改为“土地利用评价”。“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将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整套行动方案。而本节所述内容更着重强调的是一个判断的过程。是根据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判断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因此用“评价”更恰当一些。

(2)原标准中可有可无的句子进行删减,使标准的语言更简洁。如原标准6.1.1中“水土保持中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规划的基础,是水土保持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6.1.2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等均被删除。

(3)原标准中6.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一段全部删除。这段不属于土地利用评价的范畴,所以删除掉。

(4)原标准6.4.2中划分土地等级的指标由原来的9项更改为10项。

三、示例

通过对水土保持治理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提出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和土地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及措施,来指导水土保持规划,作为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示例一:黑龙江省海林市红旗流域土地利用评价

1.流域情况

流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松花江二级支流海浪河的降水泄流区,地处海林市海南乡西南部6km处,地理坐标E128°38',N44°33',总面积8.73km2,海拔260~450m,形状为不规则矩形。总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降在1/20~1/5之间,流域内有大小侵蚀沟17条,沟壑密度1.88km/km2。地面主要组成物质为第四纪侵蚀剥蚀丘陵亚粘土及碎石。

2.评价目的

根据海林市红旗流域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评价,对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和工程规模。同时,在综合调查和实地勘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评价,对原来土地利用不合理的进行有计划的调整。

3.评价原则

根据具体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实用性生产潜力和经济效果进行分级评价,充分运用规划区当地农业部门或土地管理部门现有的土地利用调查、规划等成果,并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要求,对其不足部分进行补充,使评价的基础数据真实可靠;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选取的指标应能尽量科学地、全面地反映规划区土地利用的状况,内涵明确,从而使评价公平、公正。

4.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根据土地详查资料,结合海林市红旗流域实地踏查,确立与土地生产力水平、生产条件及土壤侵蚀程度密切相关的9项因子(详见GB/T1577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附录B中表B.1)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

5.评价成果

海林市红旗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农地577hm2,林地83hm2,荒山145hm2,沟壑20hm2,草地3hm2,其他45hm2。林地面积较小,人工林和低价次生林占较大比重,蓄水保土能力弱。荒山荒沟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农地面积偏大,多为坡耕地,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多年平均产量水平较低,种植结构单一,顺坡垄作,裸地旱作栽培,生态效益低下,水土流失严重。

依据评价等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为:等级为Ⅰ级面积125hm2,占总面积14.3%;Ⅱ级131.6hm2,占15.07%;Ⅲ级238.4hm2,占27.31%;Ⅳ级地300.2hm2,占34.39%;Ⅴ级77.8hm2,占8.91%。

(1)土地使用结构调整。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及粮食、人口、资源等现状,从防灾减灾出发,以改善流域生态环保,保持水土、减免灾害的危害为前提,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合理布设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经济效益,确定其土地利用方向应是:调整各业用地比例结构,部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果,加大荒山荒坡治理力度,适当增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面积。流域农、林、荒、草、其他用地调整为506.5hm2、303hm2、15.5hm2、3hm2和45hm2(表1-4)。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适当增加经济作物比例,提高单产,进而实现增加总产;林业生产遵照适地适树原则,大力培育水保防护型速生丰产林和乔灌混交林,经济林选择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牧业以圈养为主,牧养为辅,走秸秆还田之路。

(2)依据土地利用评价的治理措施。

1)坡耕地治理措施。坡耕地治理主要通过种植结构调整,陡坡退耕还林,中低产田改造,改垄,修筑水平和坡式梯田,梯田埂造林等,建筑基本农田,治理侵蚀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5°~8°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部分修建坡式梯田。3°~5°易发生断垄冲沟的地块修筑地埂。<3°坡耕地改顺坡垄为横坡垄作,在垄向调整的基础上,部分顺坡垄采取垄作区田技术。对部分地形破碎、难于改造,水土流失严重、种植效益低的耕地施行退耕还林。

上述各项措施结合深松留茬、增肥改土、间混套作等保土耕作措施,共计治理坡耕地445.7hm2(未含耕作措施面积)。

表1-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表 单位:hm2

2)荒地治理措施。流域现有各类荒地165hm2,计划治理149.5hm2,其中荒沟治理营造防护林5hm2,选取坡面破碎、土质瘠薄的地块营造乔灌混交林和水保林,控制水土流失。选取地势平缓、向阳坡面栽植水土保持经济林。

3)侵蚀沟治理措施。对侵蚀沟治理,主要是集中治理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底下切的发展沟及大型骨干沟道。采取林草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先支毛沟后主干沟,先上游后下游,先坡后沟,沟头、沟底、沟坡兼治,镶嵌配套,层层设防,连锁控制:①发展沟。沟头修跌水,沟底建谷坊,沟岸削坡造林,使之形成防护群体。跌水可有效防止沟头前进,谷坊可抬高侵蚀基准,防止沟底下切;②半稳定沟。采用一定的工程和植物措施加以治理,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③稳定沟。按照群众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原则,全面营造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

(资料参考:石兆明.红旗流域土地资源评价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32(1):86~88)

示例二: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评价

1.评价目的

通过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评价分析,以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出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和土地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及措施,对原来土地利用不合理的进行有计划地调整。

2.评价原则

应充分运用当地农业部门或土地管理部门现有的土地利用调查、规划等成果,并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要求,对其不足部分进行补充。

3.评价方法与步骤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比分析,着重了解规划区各业用地的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三种主要的过程,即数量变化过程、质量变化过程和空间变化过程,这三种变化过程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三个方面。

根据调查数据,得出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1-5,表1-6)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表1-7),进行对比分析。

表1-5 1996年多伦县土地利用分类 单位:hm2

表1-6 2007年多伦县土地利用分类 单位:hm2

表1-7 多伦县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单位:hm2

4.土地利用评价成果

(1)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1)土地利用总变化。内蒙古多伦县土地总面积387064.40hm2。由表1-5,表1-6可知,研究区牧草地、林地面积的变化幅度较大;园地变化幅度最小。同时,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变化方向不同,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呈增长态势,增加的面积分别为30631.35hm2、471.87hm2、481.73hm2、1570.57hm2,相反,牧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

2)耕地面积变化。在近10年中,多伦县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和1996年相比较,耕地减少了33299.32hm2,减少了39.0%。从表1-7可知,1949年至1978年间耕地呈总体增长趋势,1978年至1990年间耕地出现一个暂时性的转折,耕地面积呈相对减少趋势,但总体仍处于增长状态,1990年至2007年变化速率较大,呈明显的上升减少。

3)园地面积变化。由于本区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制约了园地的发展,直到1994年,园地的分布依然很少,几乎为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林地面积变化。全区林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同1996年相比,林地面积增加了30631.35hm2。

5)牧草地面积变化。在近10年中,本研究区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小,和1996年相比较,草地面积减少了7130.58hm2。

(2)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面积广阔,利用类型以牧草地为主。本区土地面积广阔,人均占有土地3.79hm2,草场面积分布很广,占到整个区域的一半以上,特别是天然草场面积很大。土地利用中以牧草地为主,是国家草场资源重点开发地区,也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畜牧业以牛、马、羊为主。近年来,广大牧民围建草库伦,人工种草,积极进行着草原建设。

2)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未利用土地利用难度较大。未利用地大部分为沙丘、裸岩和石砾地。由于自然条件差,土地质量差,具有中等肥力的栗钙土和低肥力的风沙土为多数,广泛分布于本区,中下等地较多,生产力不高,限制因素较多,利用难度较大。

(3)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本区降雨量少且集中在7~9月份,春旱威胁严重。全区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差,森林植被覆盖率低。干旱、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备,抗灾防灾能力不高,常常形成少雨成旱灾,多雨遭涝害的被动局面。

2)生产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科技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粗放,广种薄收,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不足,农作物产量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适用性新技术应用较少,如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引进、吸收、消化科技成果能力不高,土地合理利用水平低,种植结构单一,资源利用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大市场。在畜牧业生产上,存在着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以及超载过牧,天然草牧场质量退化问题。

3)沙化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干旱风沙影响,耕地沙化面积比较大,草场沙化面积6.19万hm2,农田沙化面积1.53万hm2,占农田总面积的20.9%,砾质化土地在发展,土壤贫瘠化趋势严重;农田基本建设差,旱作稳产田和人工草地面积比重过小,沙化土地继续扩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安全。同时,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条件限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量开垦草地,破坏了地表植被,在干旱、风大,生长期短的气候条件下,农田沙化,草场退化,使得生产力水平日趋恶化,加之,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导致水土的大量流失,从而形成“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局面。

(4)土地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及措施。

1)以牧草地为主,搞好草场、林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多伦县草场面积大,畜牧业有一定的基础,有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因此,应搞好农牧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强天然草场、人工草场的建设保护,采取育封轮牧和扩大人工草场面积提高产草量,改善草场环境。同时也要提高舍饲、半舍饲的比重,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延长舍饲时间,减少草场压力,提高地力,加速牲畜周转率,提高经济效益。本区风大沙多,植被覆盖度低,为有效的保护草场和农田,改善生态环境要把发展林业放到重要位置,加大造林力度增加森林面积。加强林地保护与管理、严格规章制度,防止各种破坏,加强本区的林草网络建设,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2)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实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实施土地用途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全面系统地把握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土地利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及时更新资料,保证调查成果资料的现势性。土地动态监测应以市、县和乡三级为主的监测网络,特别是乡(镇)土地管理所要设立专职的土地监测员,实施单位为乡,逐村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及时地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对土地利用信息网络管理,为土地管理工作和应用研究随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

(资料参考:张宏飞,罗海波.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北方经济,2009(6).)

生长习性:

土壤: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

阳光: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温度:一是气温,二是地温,气温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于-10度。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栽培:

茶树的繁殖多采用带根栽培育苗法,过去的压条法因繁殖速度过慢,现已很少人使用。

温度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影响着茶树的地理分布,也制约着茶树生育速度。温度对茶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两个方面。

气温主要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地温主要影响根系的生长。但气温与地温是相互关联的。就气温而言,从热带到温带茶树都能广泛的适应。但作为生育来说,有三个基点温度,即茶树生长的起点温度,适宜温度和低限温度。

温度

(1)生长起点温度

引起茶树萌芽的平均温度称之谓生长的起点温度,在生物学上称此温度为最低温度。多数茶树品种日平均气温需要稳定在10℃以上,茶芽开始萌动。但也有少数品种或者由于其生态环境的不同,在不到10℃时已开始萌动,如浙江的碧云,龙井43,江西婺源早芽等茶芽萌动的起点温度是≥6℃,这类属早芽品种,开采期可比其他品种提早。

(2)最适温度

茶芽萌发以后,当气温继续升高到14-16℃时,茶芽逐渐展开嫩叶。茶树生长最适温度是20-30℃之间,若在此范围之内,则茶梢加速生长,每天平均可伸长1-2厘米以上。我国大部分茶区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气温都在20-30℃之间,正是茶树生长最适温时期,也是茶叶的采收季节。

在茶树生长季节生物学有效温度(日平均气温10℃以上)累积值,称之谓有效积温。茶树生长适宜的有效积温在4000℃以上。我国茶区的年有效积温一般在4000-8000℃之间,有效积温越多,年生长期越长。我国南北各茶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茶树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数茶区茶树的全年生育期约为8-9个月,而可采期为7-8个月。

(3)低限温度

我国大部分山区,进入12月以后至次年2月一般平均气温低于10℃,茶芽停止萌发,处于越冬休眠状态,甚至有时出现严重的低温霜冻,对茶苗、幼树或抗寒性差的品种还会受到冻害。茶树能忍耐的绝对最低温度,因品种、树龄、器官、栽培管理水平、生长季节而异如当气温降到-2℃时,茶花大部分脱落而死亡;气温下降到1-2℃时萌发的茶芽也会枯焦,而茶树的枝梢忍耐低温的能力较强,乔木型大叶种能忍耐-5℃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能忍受低温的能力更强一些,一般在-10℃左右,若处于大雪覆盖,则可忍受零下15℃左右的低温侵袭。又如,不同品种茶树的抗寒能力固然不同,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也不一样,如政和大白茶在福建能忍耐-7℃低温,而生长在皖南茶区却能忍受-8至℃-10℃的低温。一般说来,低于茶树所“忍耐”的低温度限度时,就会产生冻害。茶树发生冻害的程度,除与温度高低直接有关外,与低温持续时间、风速、冻结时间也有密切关系。据浙江气象局在浙江嵊县的调查,茶树越冬期间,当气温降至-6℃左右,连续冻结6天,西北风风速每6-8米时,当地的茶树品种嫩梢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当最低温度降至-8℃连续冰冻12天以上更会引起严重冻害,使茶嫩梢冻死老叶变黄。一般来说,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低温和土壤冻结时间愈长,加上干燥的西北风或早春气候转暧后突然降温等,都会使冻害程度加重。

温度过低固然会使茶树遭受冻害而损伤,温度过高也会引起茶树的热害,但遇到的机会不多。如当日平均气温到35℃以上时,生长便会受到抑制,日极端最高气温到39℃,在降雨量又较少的情况下,有的茶树丛面成叶出现灼伤焦变和嫩梢萎蔫,这种现象为茶树热害。通常是新梢和嫩叶比老化的枝条更容易受到这种逆境的危害。

抗寒品种

抗寒性强的品种有祁门种、黄山种、茗洲种、柿大茶、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皖农95、乐昌白毛茶、恩施大叶茶、鹤峰苔子茶、高芽齐、白毫早、宜兴种、茴香茶、宁州2号、紫阳种、顾渚紫笋、藤茶、水古茶、龙井43、龙井长叶、碧云、苔香紫、迎霜、青峰、浙农113等。

寒性较强的品种有杨树林783、黄荆茶、波毫、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本山、大叶乌龙、福云6号、福云10号、碧波茶、铺埔白叶、五岭红、临桂大叶茶、都匀毛尖、黔循601、信阳种、信阳10、宜昌大叶茶、云台山种、蓝山苦茶、江华苦茶、君山种、储叶齐12、锡茶5、锡茶11、赣茶1号、青山大有、台茶13号、苹云、眉峰等。

病虫防治

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1.5米,丛距0.33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

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三是中耕培土。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

A.生物防治 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

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B.化学防治 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优良品种

适制绿茶品种有:特早芽种有元宵绿;早芽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九龙大白茶、福云595等品种。

适制乌龙茶品种:早芽种有黄旦、茗科一号、丹桂等品种;中芽种有铁观音、佛手、白芽奇兰等品种,迟芽种有肉桂、本山、杏仁等品种。

绿乌兼制品种有:黄旦、黄奇、梅占等品种。

茶树采收

茶树种植后约三年起可少量采收,十年后达盛产期,三十年后即开始老化,此时可从基部砍掉,让茶树重新生长,再到老化后就须挖掉重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