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属于第四系地层么
孝感地区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北,长江以北,大别、桐柏山脉以南,北靠河南省的信阳、罗山,东邻红安、黄陂,南连汉阳、仙桃和武汉市东西湖区,西接随州、京山、天门。跨东径113°19′至114°30′,北纬30°22′至32°05′,南北最长188公里,东西最宽122公里。总面积115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7.67万亩,占总面积的35.63%(水田417.12万亩,旱地200.55万亩);水面171万亩,占总面积的9.84%,林业用地475万亩,占总面积的27.4%;其他面积470万亩,占总面积的27.14%。
孝感地区地处江淮之间,是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开拓生息。汉高帝六年立江夏郡于安陆,辖现今的安陆、孝感、云梦、汉川等县市。唐贞观元年,改设为安州,增辖应山,汉川划归沔州。宋徽宗宣和元年改安州为德安府沿袭至清末。民国初期,废府改道,今辖的七县市,属江汉道。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改属湖北省第三、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解放后,设置孝感地区专员公署(1951年改为孝感专员公署),辖孝感、黄陂、云梦、红安、礼山(1951年改名大悟)、应山、安陆、应城、随县共九县。1951年秋,沔阳专区撤销,汉川、汉阳两县划归孝感专区。1952年夏,大冶专区撤销,又将武昌、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七县并入孝感专区,同时将随县、红安县划出。1959年12月,孝感专区撤销,全境划入武汉市。1961年6月,市、地分治,恢复孝感专区,仍辖原16县市。1965年春,武昌、嘉鱼、咸宁、蒲圻、崇阳、通山、通城划归咸宁专区。1966年底,曾一度改名为东风专区。1975年、1983年,汉阳、黄陂先后划归武汉市。现辖孝感、大悟、广水、安陆、云梦、应城、汉川七县市,41个乡、88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7个农、牧、渔场,3522个村(居)民委员会,1989年年末人口515.33万人。中共孝感地委、孝感地区行政公署驻孝感市城区。
孝感地区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10854.12平方公里,淮河流域702.88平方公里,桐柏山余脉和大别山余脉分别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向西南伸向北部,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淮河流域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长江流域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孝感地区北部为低山区,山峰高度一般在海拔500~800米之间,最高山峰大贵寺海拔914米。中部为丘陵地带,地面高程在海拔50~150米之间。南部为平原湖区,属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地面高程在50米以下,最低点为孝感市童家湖,海拔高程17.5米。山地面积2669.7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3.1%,丘陵面积5488.4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7.49%,平原湖区面积339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9.40%。
北部低山区在构造上属古老的淮阳地质,成土母质主要有花岗岩和片麻岩,易风化浸蚀,是水土流失较重的地区。中部丘陵为江汉平原与低山区之间的过渡带,坡岗相间,坡度平缓,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广布,土层较深,几乎全被开垦,是全区粮食主要产区之一。南部平原湖区位于江汉平原的东北边沿,为第四纪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盛产稻棉,是全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孝感地区境内河流众多,湖泊密布。主要河流有汉江、汉北河、涢水(即府河)、澴河、大富水。汉江横贯汉川全境,上起杜公河,下至新沟,境内全长93.7公里,除汉江外,涢水、澴水、大富水、汉北河均属古老的汈汊湖水系。府河、澴河、天门河下游改道工程实施以后,开辟了入江新道,形成了府河、澴河、汉北河两大水系。涢水发源于随州大洪山,从余家咀进入孝感地区后,沿广水(原应山县)、随州市边界南流,经安陆、云梦、应城三县市,在护子潭进入涢水新道,在孝感市卧龙潭与浸河交汇后进入府澴河新道,继续东流于谌家矶入长江,流域面积15208平方公里,境内主河道长182.4公里。汉北河发源于京山官桥铺王家岭,自北向南流经京山、钟祥县境,过天门市拖市折向东流,从七星贯进入孝感地区,经汉川、应城、云梦三县市,于汉川民乐两股分流,一股出新沟大闸入汉江;一股经沦河出东山头闸入府澴河,流域面积6403平方公里,主干道全长97公里,孝感地区境内主河道长56公里。其他中小河流因受地势影响多自北向南流。全区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
流一共有40条,全长l760.6公里,这些中小河流流程短,河道坡降大,汛期洪水集中,陡涨暴落。
湖泊集中分布在南部,较大的湖泊有王母湖,野猪湖、龙赛湖、东西汊湖、老观湖、汈汊湖以及跨界的童家湖等。这些湖泊对全区迳流和江河洪水起着调蓄作用,也为抗旱提供一部分水源,水面也是天然养殖场。历史上湖泊均与江河相连,汛期江水倒灌,洪水泛滥,洪涝灾害频繁;夏水冬陆,钉螺密布,为血吸虫病多发区。建国初期全区有湖泊56处,水面880平方公里。40年来,经过大量的围湖造田,湖泊个数和水面大为减少,现仅存大小湖泊20个,水面143平方公里,其中王母湖、野猪湖、龙赛湖、老观湖、东西汊湖、汈汊湖等6处主要湖泊,正常水面111.5平方公里。
孝感地区在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寒暖干湿分明。全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l938.5至2142.8小时,多年平均气温为15.8℃,极端最高气温43.1℃(1959年8月23日,大悟),极端最低气温-6.5℃(1977年1月30日,大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降雨在时间和地域上分布不均:一是降雨的年内分配比较集中,70%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冬季雨量少,夏季多暴雨。二是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如应山站1980年实测降雨l331毫米,1978年实测降雨491.7毫米,相差1.7倍;汉川站1957年实测雨量2262.4毫米,1966年实测降雨711毫米,相差2.1倍。三是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一般每年北部比南部少200毫米左右。由于降雨在时空和地域上的分布不均,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有时旱、涝灾害交替发生。一般规律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期,易发洪涝灾害,南部是2年一遇,北部是3年一遇,7月中旬至8月,又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往往出现少雨高温炎热天气,时有伏旱发生,连续30天无雨的伏旱南部是2年一遇,北部是5年三遇。同时,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全区常出现南涝北旱。历史上,中北部丘陵山区无水利设施,灌溉水源全靠塘堰河港,遇上大旱,塘枯港干,田地龟裂,人无吃水。南部处于涢水、澴水、天门河、大富水下游,河道迂回狭窄,泄洪不畅,每逢山洪暴发,河水陡涨,遇上长江、汉江高水位顶托,山洪来水汇集湖区,无法自排,形成“水袋子”。自1840年至1948年的100多年中发生大旱灾、大水灾40余次。1935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钟祥以下堤防溃口达12处之多,沿河一带尽成泽国,“汉川襄河以北,应城、云梦、孝感县南部,一片汪洋,陆地行舟”。而北部久旱达70天,应山、大悟旱荒,“妇孺行乞,络绎于途,树皮草根皆食”。
除了水旱灾害之外,湖区因江河贯通,荒湖沼泽连片,杂草芦苇丛生,钉螺密布,血吸病广为流行。建国初期,全区钉螺面积达68.8万亩,疾病涉及四个县市,患者19.5万人,尤其是重疫区人绝户灭,田地荒芜。
二
旧社会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兴修水利的重要,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受私有制的束缚,只能开展一些修塘挖堰,筑堤围垸,建闸排水等一类小型工程,见效甚微。到1949年止,全区灌溉设施仅靠小塘小堰,农田大多是望天收。南部平原湖区的堤防,堤身低矮,千疮百孔,连年溃口倒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孝感地区开始有步骤地治理水旱灾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1949年到1989年,水利部门遵照中央、省、地委和上级水利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部署,结合孝感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水利规划和工作部署,确定南部外以防洪保安为主,培修加固堤防,整治险工险段,不断增强堤防抗洪能力,关好大门;内以排涝为主,排灌结合,闸站并施。中北部以灌溉为主,兼顾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兴修蓄水工程,以小型为基础,大中型为骨干,蓄、引、提并举的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第一阶段(1957年以前):南部建设的重点是加固堤防,消除隐患。1949年,汉江干堤俊德堡溃口;1950年,汉江干堤华严寺溃口;1954年特大洪水,南部湖区,全遭大水洗劫。洪水过后,人民政府为了扶持灾区自救,重建家园,实行以工代赈,堵口复堤。中北部则遭遇1952年大旱,粮食减收,政府大力扶持兴修小型水利灌溉设施。这个期间共建成小(一)型水库26处,并开始兴建少数中型灌溉排水工程,其中1950年修建的汉川闸、1953年竣工的孝感市金盆浴鲤水库。这一批工程的建成使技术干部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取得了治水工作的初步经验。这个时期比较重视前期工作。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省水利厅的支持和配合下,1956年完成了府河流域规划编制工作,为垒区乃至全省,全面、系统地进行流域治理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少,上的项目也不多,但由于建设目标明确,工程规模恰当,在劳动报酬上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因此,水利建设发展比较顺利,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阶段(1958年~1968年):1958年,中共孝感地委、孝感专署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掀起了兴修水利高潮。全区建设的重点转到山区丘陵,解决灌溉水源问题。1958年至1966年,全区建成大中型水库15座,小(一)型24座,万亩以上灌区18个。其中主要骨干工程徐家河、郑家河、花山、飞沙河为中心的三大自流灌溉体系。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向武汉附近各县延伸,使电力提水灌溉迅速发展起来。全区著名的田家岗,石塔寺、三元宫、野猪湖、徐家河北干等大型灌溉泵站都是这个时期建成的。这批灌溉泵站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灌溉系统,改善了灌溉手段,使各主要灌区基本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主,提灌为辅的灌溉网络。
在此期间,平原湖区的治理开始起步,府澴河改道工程得以实施,使府澴河下游孝感、云梦两县市低洼地带的75万亩农田免受水灾,同时缩短防洪防渍堤528公里,减轻了防汛负担。府涢河改道入江,撤走年平均25亿入湖洪水,使汈汊湖水位平均降低1.43米,减轻了天门、汉川、应城、云梦等县市295万亩低洼耕地的渍涝威胁,同时为改造低产田、改善交通航运、垦殖灭螺、开发湖荒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全区水利建设从除害到兴利,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发展,规划布局合理,工程效益显著,同时,水利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贪大求多,摊子铺得大,施工战线长,超越了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可能,使不少工程被迫中途下马,劳民伤财,晏店水库就是一例;二是缺乏科学态度,没有严格按基建秩序办事,有的工程没有搞清地质情况就进行设计,有的未设计就盲目施工,造成很多遗留问题,有的工程长期留下隐患,带病运行;三是搞一平二调,主要是在投工、投劳上未执行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挫伤了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四是水库淹没区移民问题没有妥善安排,只给少量资金拆房走人,使许多库区移民生产不能自给,生活不能安定。
第三阶段(1969年~1978年):1969年以后,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平原湖区,以建设电排站为主要目标,解决低洼农田的渍涝问题。因为60年代中期前,治理渍涝灾害的手段主要以修建排水涵闸,实行自流与湖泊调蓄相结合。但当受江河水位顶托时,涵闸被迫关闭,自排受阻,内湖渍水不能外排,内涝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因此,根治平原湖区渍涝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方法是以修建大型电力排水泵站为龙头,带动湖区全面治理,疏挖深沟大渠,初步形成湖网格局。在1969~1978年10年期间,建成北泾咀、汉川一站、云梦、朱湖、鲢鱼地等大型排水泵站,初步解决了湖区受外江外河水位顶托不能外排的矛盾。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湖区综合治理。规模宏伟的汉北河开挖工程也于1970年5月29日建成通水,汉北河工程完成后,疏导天门河、溾水、大富水直接入江,减轻了洪水对汉北地区内垸的威胁,减轻了汈汊湖区的渍涝灾害,有利于垦殖灭螺,也改善航运条件。此外,应城、安陆、云梦三县市对漳河进行了改道,应城市对大富水下游进行了裁弯取直,云梦县对女儿港进行了改道,为湖区全面综合治理打下了基础。在此期间修建的大中型水库有高关、界牌、彭店、黑洞垮、高峰寺5座。
这个时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利建设不讲科学,搞形式主义,瞎指挥。如安陆市桃园河水库引水工程,开渠26公里,投工200多万个,国家投资200多万元,由于是跨地区工程,加之桃园河水库来水面积小,水量不足,连本县灌溉都不能满足,因此,建成后滴水未放;二是不按基建程序办事,不做前期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最典型的是高关水库,在开工前未做地质勘探和正规设计,也未查清坝体填料资源,施工中把重粘土当作透水代料上坝,当水库蓄水后酿成坝体大滑坡和坝基大量漏水,导致大坝被迫重建,损失资金840万元,浪费工日400万个,而且至今基础还存在渗漏隐患,是个重要病险水库;三是重建设、轻管理。随着大量水利工程的建成投产,水利工程的管理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在如何加强管理,加强现有工程的配套重视不够,仍热衷于搞新工程,上大项目,致使许多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甚至不能发挥效益,如丰店水库,1958年建成枢纽,但渠道多年未开通,不能灌溉受益。
第四阶段:1979年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水利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全区水利建设讲究从实际出发,讲求经济效益,水利工程从建新工程为主转移到以管理为主,以“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经济实效”为指导思想,沿着“全面服务,转轨变型的方向,开创依法管水、治水的新局面”。
这个时期,中北部山区丘陵重点抓了水库病险整治和少数中型水库的修建,使全区23座大中型水库达到或基本达到水利部部颁防洪标准的要求,水库病险大部分得到根治;建成宣化、罗汉坡、许家冲中型水库3座。南部平原湖区继续抓排灌系统的配套和完善,完成汈汊湖东、西、南、北干渠的开挖以及少数骨干工程的建设。在此期间完成的有汉川二站、大沙、夹河沟、野猪湖、公路口泵站,进一步增强了湖区的排涝能力。尤其是汉川二站的建成不但完善了汈汊湖区的排涝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抗御特大干旱时可抽引汉江水,南水北调,供应应城、云梦、孝感等1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为农业垒面抗旱保收奠定了基础。在小型农田水利方面,喷灌和暗降技术开始实验和逐步推广。这个时期发展的喷灌面积11.7万亩。暗降技术是通过地下深埋滤水管道,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调气调温的原理提高农作物单产,经云梦辛店对比试验表明,可以提高单产30%以上,到1989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地下排水面积4.3万亩。这时期暗降技术在云梦试点后逐步在全区推广和发展,为全区中低产田改造,挖掘生产潜力开辟了新途径。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一度中断,80年代初期大悟、广水等地恢复小流域治理,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取得成效。
这个时期还加强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府河第一坝——解放山水利枢纽工程于1989年建成发电,年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小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7年开始,地委、行署认真贯彻国务院“恢复干劲,改进方法,重整旗鼓”的精神,逐步调整投工投资政策,制定了资金和劳务投入方案,每年每个农村劳动力必须完成30个水利积累工的规定,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层层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到工程。各县市也相应地制定了受益负担、用工范围、换工原则、结算办法、以资代劳等制度,使一度停滞的小型农田水利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农村水利建设初步实现制度化。不少地方还制定了劳动积累工用工通知单,建立了工票、工册、工帐,实行长进短出,奖惩兑现。由于坚持了劳动积累工制度,全区从1987年起每年平均完成土石方6000万立方米,标工6000万个,高峰劳动力达到80万人。在资金投入方面,本着“自力更生,讲求实效”的原则,摸索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水利有了进展,归纳起来即财政拿一点,群众筹一点,水费挤一点,乡镇企业以工补农补一点,使各地自筹资金数量逐年有所增加,1987年至1989年筹集水利资金,都在l000万元以上。
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质量安全管理,按照省水利厅统一制定的办法,实行年度计划包干和工程概算包干两种方法,把工程数量、质量、效益与资金挂起勾来,改变过去长期吃大锅饭的管理办法,投资效益逐步提高。随着投资包干的推行,地区水利局成立了质量监督分站,建立和健全了施工质量管理。
水费和综合经营是80年代水利经济的两个支柱。1981年起徐家河、郑家河两大水库灌溉水费由按亩摊派改为按方计费,1982年后各县市纷纷仿效。1983年以后,全区大中型水库,国营提水泵站全部实行按量计费。从按亩计费改为按量计费,使水利管理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增强了经济活力。而且还促进了节约用水,如徐家河水库1981年前年年放空,自从推行按方计费以后,年年有存水,提高了灌溉保证率。综合经营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快。1983年起在巩固原老项目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产值由1983年的600万元增加到1989年6325万元,增长了9.5倍。这个时期内由于国家和地方投入减少,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水利的政策尚不完善,致使水利建设的速度放慢,现有的水利建筑物老化失修,渠道淤塞严重,导致效益衰减。以效益发挥最好的徐家河水库为例,总干渠道通水能力最大曾达到42.5立方米/秒,现在只能通过35~37立方米/秒。徐家河、郑家河、高关水库在1989年灌溉放水中多次溃口直接影响了灌溉效益。泵站机电设备老化也很突出,特别是提水泵站很多建于50年代、60年代,超过了“服役”期限,被迫“带病”运行。
笔架山水库供水防洪调度方案
笔架山水库是具有防洪、灌溉和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库。
水库调度包括防洪调度和灌溉供水调度。结合水库的特性和现
状,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办法,确保大坝安全度汛,保证下游水
田正常供水。
一、水库工程基本情况
笔架山水库位于双鸭山市集贤县笔架山农场境内,
是一座以
防洪、灌溉为主,兼顾灌溉、防洪、除涝、养鱼等综合利用多
年调节的山丘区中型水库。笔架山水库枢纽工程由粘土心墙式
土坝、泄洪闸、灌溉输水洞等三部分工程组成,为三等三级枢
纽工程。其设计洪水标准为百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千年一
遇。
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
坝高
130.80m
坝长
940m
坝顶宽
6.5m
。溢洪道位于水库东南岸,水库设计灌溉面积
2.8
万亩,
在三江流域规划中为第四区,是三江治理控制
性工程,
具有拦蓄上游山丘降水,有效削峰滞洪,提高哈达密河的防洪
能力。
水库校核水位为
129.20m
,总库容积为
3080
万
m
3
;正常蓄
水位为
128.20m
,相应库容为
2630
万
m
3
;汛限水位
126.5m
,相
应库容
1912
万
m
3
;死水位
119.50m
,相应库容
180
万
m
3
二、水库特性情况
笔架山水库兴利调度主要是在运行过程中,保障笔架山农
场以及集贤县兴安乡等水田供水。按水库设计要求汛前限制水
位
126.5m
相应的库容为
1912
万
m
3
按水库工程现状,汛期限
制水位定在
125.40m
,相应库容为
1500
万
m
3
(下附洪水调节计
算表)
调洪演算公式:
(V
1
/
△
t+q
1
/2)+
Qcp
-q
1
=V
2
/
△
t+ q
2
/2
式中:
V
1
--
时段初的库容(
m
3
)
q
1
--
时段初的泄洪流量(
m
3
/s
)
V
2
--
时段末的库容(
m
3
)
q
2
--
时段末的泄洪流量(
m
3
/s
)
Qcp--
时段初
t
1
至时段末
t
2
的来水流量均值(
m
3
/s
)
△
t=6
小时—
t
1
至
t
2
的时间间隔(
s
)
按水库的库容曲线,泄洪闸流量关系线,附调洪工作曲线表
调洪工作曲线计算表
Z
H
q
v
V/
△
t
V/
△
t+q/2
122.0
0
0
560
259.3
259.3
122.5
0.5
6.2
670
310.2
313.3
123.0
1.0
17.7
790
365.7
374.6
124.0
2.0
52.5
1070
495.4
520.7
125.0
3.0
92.3
1380
638.9
685.0
126.0
4.0
139.5
1730
800.9
870.7
127.0
5.0
191.4
2100
972.2
1067.9
128.0
6.0
247.4
2540
1175.9
1299.6
128.5
6.5
275.8
2760
1277.8
1415.7
129.0
7.0
304.7
3000
1388
1541.2
129.5
7.5
333.9
3240
1500
1667.0
130.0
8.0
363.4
3470
1606.5
1788.2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