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大黄鱼寄生虫性疾病防治

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1.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又称淀粉卵甲藻病)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

大黄鱼寄生虫性疾病防治

鳃上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体表皮肤组织发炎、出血,甚至溃疡。

病鱼烦躁不安,上下窜游,以身体摩擦网片。

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流行:流行季节为3~6月及9~10月。

3~6月,主要是亲鱼及仔、稚鱼发病,发病水温18~25℃。

9~10月份主要发生在土池养殖的大黄鱼上,苗种及养成都可感染,发病水温25~29℃。

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大,往往引起大黄鱼大批死亡。

在河口低盐地区发病程度较轻。

此病发生与病原由桡足类或由沙滤水直接带入育苗池中及育苗工具交叉使用有关。

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防治方法:把海水比重降至1.01以下,预防该病原繁殖。

主要治疗方法:①淡水浸洗病鱼5~10分钟,隔3~4天再重复1次。

②硫酸铜10克/立方米淡水浸洗10~15分钟,连续4天。

或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1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10分钟。

2.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又称海水鱼白点病)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于鱼的体表、鳃、眼角膜及口腔等处。

发病初期鱼体因受刺激发痒而摩擦池底、池壁、网衣或在水面上下跳跃。

发病中期寄生处粘液分泌增多,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有的一侧或两侧瞎眼,病鱼不摄食,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继发性感染而导致死亡。

镜检体表白点或鳃部粘液,一般每个视野有5~8个虫体即可确诊。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流行:流行高峰5~8月。

苗种、成鱼和产卵亲鱼都会感染,苗种阶段发病率最高。

网箱养殖尤以不流动或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海区最易发生。

池塘养殖以换水率低,池水污染严重的水池最易发生。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方法:降低放养密度,定期消毒,改善水质。

①淡水浸洗5~10分钟。

②福尔马林200毫升/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分钟;或用20~25克/立方米药浴20~24小时,彻底换水或倒池。

⑧用硫酸铜10克/立方米淡水浸洗10~15分钟。

④用灭虫灵60~100克/立方米,在清晨将网衣拉到一边,并提到离水面0.5米左右均匀泼洒,保持20~30分钟,或将鱼捞到帆布袋内浸洗,但需增氧机充气。

3.大黄鱼瓣体虫病(又称白斑病)大黄鱼瓣体虫病病原:石斑瓣体虫。

虫体腹面观呈椭圆形、卵形,长45~80微米,宽29~53微米。

虫体腹面有一圆形胞口和漏斗状口管。

大黄鱼瓣体虫病症状:虫体寄生在鱼体表、鳃及鳍上。

典型症状为体表形成不规则白斑。

病鱼常浮于水面,呼吸困难,口张大,鳃盖打开。

病鱼胸鳍从体侧向外伸直,近于紧贴鳃盖。

镜检病鱼白斑处粘液或鳃丝可见大量瓣体虫。

大黄鱼瓣体虫病流行:流行于夏季,主要危害2.5~10厘米的鱼种。

蔓延快,死亡率较高,严重时3~5天内全部死亡。

一般在水温25~27℃,水流不畅,网箱分布密集的养殖区发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5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