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强群饲养的主要技术
【中蜂强群饲养的主要技术】中蜂是我国本土的优良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抗螨能力,还能适应山区气候,善于采集山区的零星蜜粉源,易于定地饲养。中蜂弱群的繁殖能力较差,很难在大流蜜期时达到强群的群势。在蜂场的分蜂季节里,经常可以用蜂笼收捕到一些中等群势的蜜蜂。
这时就可以组织双群同箱饲养了。
方法如下;用蜂笼收捕到蜂群时,把它暂时放在一个较为阴暗的环境里,用喷水器往蜂群的表面喷洒少量的水雾,使其安静。
这时,应在离弱群较近的位置(大约要间隔1.5米以上)放置一个空蜂箱,蜂箱的巢门出处应和弱群的巢门方向一致,但两个巢门只开其中的一个(应与弱群的巢门相反开启)。
准备好覆布和隔板,在其他强群中调出一个子脾置于空蜂箱中,增加蜂群的恋巢性,根据蜂量加入适量的巢础。
子脾和巢础不要靠近箱壁。
准备工作完成后,把新分群从阴暗的环境中提出,把蜂群震落于已准备好的空蜂箱中,迅速地盖上覆布和箱盖,在箱外观察,不要惊动它。
傍晚,天色暗淡时,弱群的采集蜂己基本回巢。
在弱群中加入一个隔王板,此时应关闭弱群的巢门,轻轻地打开新分群的蜂箱,将全部蜂脾提在弱群隔王板的另一侧,打开巢门,然后移走空蜂箱。
待零散的蜜蜂飞回后,再打开弱群的巢门。
两群同箱饲养一个夜晚,于清晨,关闭弱群的巢门2个小时左右。
待新分群认巢后,再打开弱群的巢门。
这样就做到了双群同箱饲养。
如果两群都比较弱,饲养几天后可以淘汰其中一只品质较差的蜂王,合并为一个单王群,到大流蜜期时可以形成一个强群。
中蜂的生物学特性:表明其自然群势显著小于意蜂的群势。
据笔者的观察,中蜂的群势控制在每群5—6框蜂(意蜂标准箱)时较容易控制分蜂热,采集效果也好。
在中蜂的实际饲养中,为了合理地利用有效的空间,增加采蜜量,宜饲养双王群。
在双王群的饲养中,引王是关键。
笔者曾经做过实验,蜂量达到4框蜂时,用隔王板将其分成每边各2框的蜂群。
让无王的一侧失王2小时以上,引入一个成熟的(即将出房的)王台。
处女王出房后1—2天还可以在巢脾上看见。
但,其做认巢飞行返回时,常飞到有蜂王的那一侧,引起两只蜂王争斗,使得箱内两边或一边失王。
可以在蜂箱前的空地上找到其中的一只死去的蜂王。
因为处女王认巢飞行返回时箱外虽有明显的标志物,但仍易于偏向箱外蜂多的一边,所以用这种方式培育的双王群成功率较低。
笔者曾经用10群蜂做过实验,只成功了1群。
经实践,要培育双王群,宜在隔王板一边用间接法引入一只产卵王。
并同时缩小原巢门的大小,防止工蜂偏集原群的那一铡。
要获得产卵王可以组织交尾群,并适当补充工蜂封盖幼虫脾给交尾群,用于增强交尾群。
早春蜂群的繁殖,容易遇到巢内无蜜无粉的情况。
尤其是南方中蜂,早春虽然有一些蜜、粉源,但是这个季节通常会出现连续几十天的阴雨。
由于蜂群无法采集,导致蜂群缺少蜜、粉。
此时进行补充饲喂显得至关重要了。
对蜂群的饲喂要用优质的蜜水。
蜜水的浓度要适当,应有粘稠状。
如果蜜水浓度太低,工蜂要通过扇风来排水,这样会增加工蜂的负担。
饲喂的量要根据蜂量来定,蜂多的多喂,蜂少的少喂。
第一次尽量少喂一些,逐次增加,但要做到一个晚上能吃完。
饲喂器中要放入—些稻草等漂浮物,以防止蜜蜂淹死。
饲喂要选择晚上(无月光)的时候进行。
如果蜂箱被电灯光线直射,应暂时关闭巢门进行饲喂。
以免蜜蜂嗅到蜜味后,引起兴奋,大量出巢,以至损失部分的采集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3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