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防治
【棉花黄萎病防治】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维管束系统侵染的病害,土壤中的病菌,从棉花根系的根毛或伤口侵入,穿过表皮细胞,进入到维管束,在维管束内产生大量孢子,堵塞养分输送的通道,并产生毒素,造成棉株叶片变黄,萎蔫,甚至死亡。目前,棉花即将进入花铃期,也是黄萎病发病高峰期。该病适宜发病的温度是25~28℃,低于25℃和高于30℃均不利于发病,发病轻重与湿度有密切关系。
即多雨年份或适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
长期连作的棉田,管理粗放的或者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棉田发生较重。
农业措施:选用抗性和耐性较好的品种,根据观察发现,生长势旺的、坐桃不集中的对黄萎病抗性较好。
实行轮作倒茬,可采用棉花—小麦—大豆或棉花—小麦—玉米轮作。
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增加钾肥,可提高棉花植株生长势,增强抗病能力。
清洁棉田,把带病棉秆、枯枝落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不能用以沤肥,以防粪肥传病。
化学防治:对非包衣种子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①硫酸脱绒:将1kg粗硫酸加热到110~120℃,倒入装有10kg棉籽的陶瓷缸或瓦盆内,边倒边用木棍搅拌约10min,至棉籽外的短绒脱净,变黑发亮,随即将棉籽移入清水中冲洗到水色不显黄,水味不显酸,再将棉籽捞出晾干播种。
②多菌灵浸种:用多菌灵胶悬剂0.3%~0.4%溶液,在常温下浸棉种12~14h,能消灭种子内外的病菌,还能减轻苗期病害。
棉田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连同地面的病枝、落叶一并清除,携出田外烧毁。
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
可用多菌灵等处理土壤。
发病初期,可采用灌根+叶面喷肥的办法,对轻病株及早用70%甲基托布津500~1500倍液,或用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可获 70%的防治效果,对促进病株恢复健壮,均有明显作用。
叶面喷洒0.3%磷酸二氢钾或1%~1.5%尿素溶液,可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危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5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