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香菇采收前后的状况及幼蕾死菇

病虫害是影响香菇产量和质量的一大因素,防治病虫害是香菇栽培的重要内容。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主要是防。必须使用化学药物防治病虫害要选择国家允许的农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用药标准施用。

香菇采收前后的状况及幼蕾死菇

幼蕾对外界适应性差,如果管理上失控,就会发生菇蕾萎死。

防止幼蕾死亡的措施主要做好:"五控制、五防止"。

(1)控制温度,防止冻死 秋栽香菇进入冬季,多遇寒流。

当气温降至5°C以下,并持续几天时就会把幼蕾冻死,表现菇蕾发软。

冬季幼蕾发生后,要注意天气预报,以防冻死幼蕾,遇5°C以下天气时,采取火道加温。

(2)控制温度,防止干死 冬季气候干燥,一般空气相对湿度在40%左右。

这样的环境条件幼蕾易干死。

干死的幼蕾变"硬钉"。

防止幼蕾干死,可向菇棚内地面洒水或将水蒸气通入菇棚来提高空气相对湿度。

(3)控制通风,防止菇死 幼蕾期不能让风直接吹幼蕾,以免菇体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菇体失水时间过长、过多而枯死。

在幼蕾生长期盖好棚膜,需要通风时可在无风天气,短时间揭膜通风,并及时覆膜保湿。

(4)控制气害,防止毒死 冬季棚内升温,其燃烧的气体,易造成幼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菇棚内加温时,要采取火道通过烟囱,把废烟排出菇棚内;棚内要定期通风,排出有害气体。

(5)控制温标,防止烤死 催花时加温过高,往往会将整批幼菇全部烤死。

菇蕾生长的最高温度为20°C,催花时温度不宜升得太高,且时间要短。

幼蕾发生死亡的五种现象,有些是互相联系的。

因此,在管理中要调控好温、光、湿、气等环境因素,使幼蕾健壮生长。

香菇出菇时间长,前期由于菌块内养分充足,气温较低,子实体生长缓慢,菇体盖大、肉厚、柄短,质地密实;而后期由于菌块养分消耗较多,加之气温高,子实体生长速度快,菇体盖小、肉薄、柄长、质地疏松,其商品价值和出菇量都显著降低。

实践证明,采用降低菌块含水量和环境湿度的方法,使子实体在较为不利的环境中生长成熟,可以使后期香菇质量得到改善。

具体做法:(1)缩短补水浸泡时间,使菌块含水量在70%左右(比常规减少10%),捞出来稍沥干后再进行覆膜管理。

(2)在菇蕾大量产生,菇盖直径达1.5厘米左右时,揭去薄膜使其在自然湿度环境中生长发育,阴雨天不喷水,晴天每天下午5~6时喷一次重水,菇长至七八分成熟时采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菌块在含水量较低,高温低湿的环境中,子实体内养分输送减缓,子实体现蕾至采收时间延长,有利于养分在子实体内积累,长成的菇质量较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9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