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田杏鲍菇种植技术
【冬闲田杏鲍菇种植技术】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因其具有杏仁的香味和菌肉肥厚如鲍鱼的口感而得名。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现将冬闲田杏鲍菇种植技术总结如下。
品种选择As2796”:该品种系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育成的半气生型、优良杂交品种,应用中表现出高产、优质、耐热的特点,该品种栽培量占浙江省杏鲍菇栽培量的90%,鲜菇质量优良,菇体组织细密、色泽白、无鳞片、整菇率高等。
浙农1号”:该品种由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选育,子实体外形大而圆整,菇顶圆或稍平,菇体白,有少量鳞片,菇盖直径为2.2―3.3厘米,菇柄直径2―2.3厘米,单菇重15克左右,菌褶色较深,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呈半匍匐型,短而整齐,基内菌丝。
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不快,子实体生长适温为16℃―18℃,19℃―20℃时生长由正常转为薄皮,温度升至23℃时开始出现死菇。
该品种在5℃能正常出菇,很适应气温偏低的半山区、山区单季晚稻收割后冬闲田栽培的优良品种。
采用合成培养料的配方,堆料时以每平方米菇床计,用干稻草12.5―13.5公斤,菜子饼粉0.8公斤,石膏粉0.45公斤,过钙0.45公斤,复合肥0.45公斤,石灰粉0.45公斤,每亩所需原料可按每亩冬闲田单层栽培面积390―400平方米进行折算。
建堆在晚稻收割前25―30天进行(9月底)。
冬闲田栽培杏鲍菇原料堆制一般采用常规堆制法。
原料进堆料场à干稻草淋浸水预湿12―18小时à建堆铺草料(堆宽2.5米,顶高1.5―1.6米,四边高1.2―1.3米)à逐层垂直建堆。
石灰在第一次翻堆时加入,其余的菜籽饼等辅料建堆时逐层加入。
从第三层开始调水,逐层泼浇入堆内。
堆料后每隔5天翻堆一次,并控制好堆料湿度。
建堆的目的是使料堆能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堆好的优质培养料标准为稻草的原形尚在,呈黄棕色和棕褐色而韧性不强,无严重氨气味与其他腐败气味,含水量60%―65%,用手抓捏不成团,无水滴流出,但手掌留有潮湿痕迹。
晚稻收割后及时整理田块,整畦做栽培床,每亩地杏鲍菇栽培有效面积一般为390―400平方米。
搭棚方式有拱棚式、屋脊型狭棚式、屋脊型宽棚式等。
若采用拱棚式、单层栽培床栽培,拱棚搭高约1.7―1.8米,棚中央棚宽一般为4米,长10―15米。
棚中心作宽1.6米的栽培床,中心栽培床两边各留宽40厘米、深25厘米的操作道。
两边操作道另一侧各作60厘米宽的栽培床,棚边各留20厘米的空隙。
为充分利用空间,可采用层半式栽培床,则棚高度应在2.1米以上,上层栽培床离棚顶高1.5米,上下两层栽培床间距60厘米。
拱棚覆盖方式采用三明治”式,即中间草帘,里外各一层薄膜。
一般在10月中下旬进行,铺料要做到厚薄均匀,厚约20―25厘米,培养料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
选用优质菌种,所选菌种要求菌丝生产正常、不结块、不吐黄水、无杂菌、无病虫害。
当料温降至28℃左右时,可进行播种,每1瓶(500克)麦粒或谷粒菌种播种面积8平方尺。
播种时将菌种从瓶中挖出打散,均匀撒播于料面或料间隙中,再用清洁木板压实打平料面,以有利菌种与培养料接触,保温保湿促进菌种萌发定植。
播后1―3天以保湿换气管理为主,温度控制在28℃以下,尽快促使菌丝恢复萌发。
3~7天,菌丝基本萌发,并开始吃料,即可结合换气和少通风。
7―11天,菌丝已开始横向吃料,通风量逐渐增加,促进料内菌丝粗壮生长。
播种后10―15天,料层内菌丝纵深生长1/2以上,即可覆土。
选择当年未施用杏鲍菇培养残料的田地,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将土打碎,直径在1―1.5厘米。
土质要求湿而不粘,干而不散,疏松透气,保水力强,有一定肥力,pH值7.2左右的壤土或沙壤土作覆盖土。
覆土之前,必须彻底检查是否有潜伏的杂菌和害虫,尤其是绿霉菌和螨类。
覆土前一天,料面要统一喷雾一次1:1等量式500―800倍的波尔多液。
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调至所需湿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