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魏晋风华

我常常看见有人在文章中写魏晋风度时会用到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叹服之余又会想,什么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华

说起魏晋风度,鲁迅曾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写道“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代。”文学的自觉时代,指的是文学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成为了个人的行为,以抒发个人生活的体验和感情

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个动乱与分裂的时代,这段时期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多达几十个,差异与融合是其特点,分裂割据下的地域文化各有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和民族融合的趋势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群名士出现了。他们白衣翩翩,飘然高逸,放浪形骸,他们素手执琴,崇尚隐逸,超凡脱俗。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庄之学、清谈、丝竹、酒和药。名士其中有人入仕为官,也有人隐逸山林。有人说魏晋时期的隐士是消极避世的,但入仕为官者又高洁到哪去?当时的曹魏王朝政治局势十分险恶,士人的生活危机重重以致难以自处,面对日益强盛、专权乱权的司马氏集团,他们无法与之对抗,保持名节还是为了富贵苟且求饶?隐士们选择了消极反抗。他们不是《儒林外史》麻木冷漠的官吏,无法做到视若无睹,他们有一颗嫉恶如仇的心,不愿染上一身官场的污浊,加之十分鄙视司马氏父子的丑恶行径,他们只好以文人的方式反击。

仔细看“魏”姓图腾,由“禾”、“女”、“鬼”三部分组成。左边的“女”形体像蛇一般,象征炎帝支隗氏的母系任姒;右边的“鬼”像一头双身龙,象征炎帝氏族,中间的“禾”代表他们的农业发明。

在古代西北氏族中,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庄稼五谷丰登,一群女巫会头戴一顶由一串禾草扎成的高帽子,在巫师的指挥下尽情狂舞,整个部落的族人也紧随女巫之后虔诚舞蹈。

这种傩舞祭神的习俗,被称为“魏”,巫女所戴的头饰也称“魏”,于是,擅长傩舞的人群便聚居形成部落,并以“魏”作为部落名和族徽。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为“魏”地。

等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为了巩固周朝的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周武王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姬高分封到毕地。姬高在封地建立了国家毕国,因此,当时的人也称他为毕公高。他的子孙后代也以国名“毕”作为自己的姓。

后来,毕国被西戎攻灭,毕公高后代毕万出逃,投奔晋国,在晋国担任大夫。晋君灭霍、耿、魏三国时,毕万立了大功,因此获封于魏地。此后,毕万后裔便以邑名“魏”为姓。“魏”姓便沿用至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3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