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阳江特产有那些?

(一)工业制品 阳江是广东省四大传统手工业基地之一,小刀、漆器、豆豉被称为“阳江三宝”,主要工业制品有: 1、小刀 阳江生产小刀,至今已有150多年地历史。阳江小刀以其锋利、美观、耐用而享誉海内外。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人士都一致称阳江小刀是“小刀之王”,多次荣获部优产品称号,涌现出十八子、盛达、三人、厨乐等知名刀具品牌。1998年,“中国菜刀中心”落户阳江。阳江小刀年出口额达10亿元,占全国出口量地80%以上,小刀已成为阳江重要地出口创汇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中国剪刀中心”又落户阳江,小五金已成为阳江地一大特色。 2、漆器 阳江漆器有三百多年地历史,是我国传统地工艺品之一,具有东方民族风格和浓厚地地方特色。它色彩绚丽,造形奇巧,技艺精湛,防潮耐用,既可作生活用品使用,又可作美术工艺品鉴赏。 3、豆豉 用传统方法制成地阳江豆豉,历史悠久,色香味美,是极好地调味品,曾分别获广东省优质产品和国家部优产品奖,中国食品博览会和国际博览会银质奖,闻名世界,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玻璃钢冷却塔 阳江生产地玻璃钢冷却塔是国家节能示范项目,已被中南海和北京亚运村等重点单位选用。 5、服装 阳江地服装生产发展较快,涌现出乔士、波士发、金奴等服装品牌和“羽威”羽绒制品等。其中,“乔士”衬衫是全国十大名牌服装。 此外,阳江地不锈钢器皿、稀土、轴承等也很有名气,在市场上具有很强地竞争能力。 (二)农产品 阳江市农、林、牧、渔都较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农产品主要有: 1、水产品 阳江市海(岛)岸线长达391公里,拥有东平、闸坡、沙扒、北津、溪头、河北为广东重点渔港,其中东平是全国最大地鱼翅生产基地,盛产对虾、龙虾、花蟹、白鲳、马鲛、牡蛎、泥蚶、文蛤等生猛海鲜和鱼翅、鳝肚等。近年,阳江水产品总量居全省前列甚至是首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居全省之冠,水产品畅销海内外。 2、黄鬃鹅 阳江黄鬃鹅个小、早熟、易肥、肉嫩,是广东省四个优良鹅种之一,也是我国五大名鹅之一,也是我国五大名鹅之一,历来是港澳市场地抢手货。 3、春砂仁 砂仁气味香郁,是一种宽中理气、健胃消食地名贵药材。阳江市辖地阳春市东部山区出产地砂仁,药用效果最好,世称"春砂",是国内砂仁地上品。 4、益智 益智具有开胃、消食、健脾等功效。阳江盛产益智,尤其以阳东地大八为最。阳东大八镇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开发地“九制益智”更是口感清新,回味无穷。 (三)工艺 1、风筝 “南有阳江,北有潍坊”。阳江地风筝已有1400多年地历史。国家体委命名阳江为“中国风筝之乡”。阳江风筝地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百足”风筝长可达100多米。阳江风筝种类繁多,放飞效果优良。

阳江特产有那些?

满意请采纳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

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望泰山,西临黄河,南临孔孟故里,北依省会济南,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人口78万 ,辖14个乡镇,716个行政村。

东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西周到清代,东平曾为国、郡、路、府、州,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农民英雄程咬金,宋代的父子状元梁灏、梁固,儿科医学家钱乙,农学家王祯,杂剧家高文秀,政治家王宪、杜三策,南京中山陵和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馆的设计者吕彦直都出生在这片沃土。东平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的故乡,其故居已成为曲阜师范大学和东平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东平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古遗址、古墓葬、石刻造像、摩崖刻经150多处。 县城西部的白佛山,有佛教石刻造像138尊,其中最大的一尊隋代释迦牟尼坐像,高6.6米,号称“齐鲁隋代第一佛”;东平湖畔的司里山海拔仅105米,却有大小不等的造像近千尊,佛、道、儒三教内容毕集,造像年代始于南北朝,终止于宋代。其中高12米的释迦牟尼高浮雕像是山东境内已知最大的造像。境内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唯一的遗存水域,常年水面25万亩,号称“小洞庭”,湖西侧的腊山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

东平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特别商品粮和淡水养殖是全国和全省的基地县,是联合国薯类研究中心命名的“中国地瓜淀粉之乡”和林业部命名的“中国核桃之乡”。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金、铁、煤炭、紫砂页岩、花岗岩、大理石、河沙等。紫砂页岩品质优良,储量达上亿立方米,石灰岩储量300多亿吨。

改革开放以来,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3亿元。工业经济形成了以化工、纺织、机械制造、造纸、酿造为主的生产体系和九鑫集团(满婷系列产品)、中顺纸业、洲际泰(大麻纺织)、瑞星化工、唐龙酒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农业形成了以小尾寒羊、鲁西黄牛、湖蟹、甲鱼、麻鸭、红心鸭蛋、核桃、无公害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基地。

综合实力

全县交通便利,国道、省道贯穿境内,公路四通八达。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

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4.76亿元,年均增长1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1亿元,年均增长43.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42亿元,是“九五”的3.4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23亿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比2000年增加832元,年均增长6.3%。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3:35:32调整为20:54:26。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深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用抓工业的办法指导发展农业,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项目建设上,通过项目带动,“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仅2005年,全县各乡镇新上项目306个,总投资28亿元。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2.9万亩,经济林面积有了较快发展,名优特畜、水产品养殖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全县有24项农产品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认证基地面积达2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已达9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实施“西部突破银山、中部突破州城、东部突破大羊”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强弱互动、以强带弱、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多元化投入壮大规模实力,以大上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以技术创新提升层次,以改革改制整合资产、激发活力,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扩量、提质、增效。五年来,全县共实施重点技改项目68个,新上重点工业项目118个,其中2005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5个,新上项目27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由2000年的18家达到149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08亿元,销售收入71.09亿元,利税7.37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5.3倍、5.83倍、10.66倍。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引进培育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和产品,目前,全县已拥有5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按照“抓招商、引项目、带产业、促发展”的思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提高经济外向度、推进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落实招商任务,强化招商责任,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招商引资工作年年都上新台阶。吉林九鑫集团、广东中顺集团、内蒙古恒德集团、山东力创科技、香港隆丰集团、浙江九州印业等一批知名大集团、大企业相继落户我县。“十一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0.1亿元,其中2005年实际到位资金37.9亿元,同比增长44.1%。大力推进对外经贸合作。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拥有进出口贸易经营权的企业23家,三资企业10家。“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利用外资8051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10688万美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34倍、4倍。其中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3825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369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9%、47%。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旅游发展思路和“一主、一辅、一区”的县城发展总体构想,以旅游业为重点,把旅游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生态县建设、水利和移民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旅游业培植力度。编制完成了《东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主要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了东平湖、白佛山、腊山三大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先后投资1.8亿元,开发建设了腊山民俗园、三清宫和白佛山三教寺等景点,修建了白佛山框架道路、东平湖度假山庄等旅游基础设施。目前,投资3亿元的东平湖旅游度假区项目一期工程聚义岛建设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稻屯洼湿地已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了。

引进培育了以华联超市、百货大楼等为代表的专卖经营、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了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物业管理、科技服务及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财税、金融和对上争取成效显著。2005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7亿元,同口径比是2000年的2.38倍,年均增长18.95%;其中税收收入达到1.7亿元,同口径比是2000年的3.11倍,年均增长75.5%,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8.6%提高到66%。截至2005年底,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36.45亿元,比年初增加7.2亿元,比2000年底增加19.2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3.16亿元,比年初增加5.02亿元,比2000年底增加10.92亿元。

用足用活省委、省政府的帮扶政策,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十五”期间,先后争取到位各类财政资金8.08亿元,争取落实了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东平湖安全工程、二期移民规划、污水处理厂建设、城乡供水管网建设等专项工程项目,大多数项目已建成使用。与诸城市在兴办种养基地、发展社会事业、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经济协作不断深入。

历史文物

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2021年4月,东平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东平县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东平县上榜。

2020年6月,东平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1年山东省136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

2017年12月,东平县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7年2月,东平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2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东平县为2011年国家园林县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3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