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全文在哪找?
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三盼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1 月10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1月10日消息 最近一期《领导决策信息》杂志刊登该刊首席时政观察员文章《2006中央一号文件三盼》。文章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修改后将作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它将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全面开启。全文如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5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2005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会议研究了“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据透露,《若干意见》修改后将作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它将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就在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当天,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废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这是中国农村面貌即将迎来新一轮巨变的标志性事件。它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今后,中国农民将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的利益将得到更多的维护和发展。而2005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国务院明确表示:未来政府将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率先在全国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这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表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全面开启。
一盼:架构解决“三农”问题全新政策体系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分析,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在“三农”问题上提出一系列突破性表述,这将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的第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八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从近几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连续几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新形势下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部署。
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不到4%,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2003年一年内,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路,将“三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在时隔18年之后,再次把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接着,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并推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这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使广大农民深受鼓舞,全国农村兴起了新一轮大发展、大改革的热潮。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2004年中国农业走出了多年的徘徊。粮食生产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总产量达到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2003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这一年,财政支农也创下历史新高,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超过2000亿元。
虽然2004年我国农村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但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最主要的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2005年农村工作的主题,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出台了27条惠农政策,除强调稳定、完善和加强行之有效的政策外,还提出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得低于70%等一系列新政策。根据2005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超过3000亿元,全国有28个省份在2005年免征农业税。而200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也迈出新步伐,粮食生产达到9600亿斤以上,比上年增产291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增长约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这是新时期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定下了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第一次关于“三农”问题的系统性、综合性表述。继2004年、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后,一个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新体系正在浮出水面。
二盼: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全面转向农村
财政支农力度加大是近年来“三农”工作的一大亮点,但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
在我国,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都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不足财政收入的1%。与此相对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8万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2万多亿元。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调查,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建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至4900元,全国大概需要4万亿元。一些专家建议,如果每年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里拿出10%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那么15年就能投入3万亿元。
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建设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有关专家指出,这“三个高于”反映出国家政策上的一个重要转向,表明中央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主要是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六小”工程。据财政部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财政部已安排2006年支持“三农”资金3226亿元,这是最基本的保证,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而有关专家预计,如果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2006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有可能突破4000亿元。
三盼:以废止农业税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006年1月1日,在我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被正式废止。此举被视为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的一个标志。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农业税条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取消农业税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如何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是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推动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已经明确,2006年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这当中,国务院日前决定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宣布2006年至2010年5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就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项重大行动。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的体制,实际上农民以税费和杂费的形式承担了大部分教育成本。此次改革将从根本上克服这种倾向。其核心突破有三方面:首先,政府大幅增加投入,完全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责任。其次,改变过去各级政府责任不明晰的问题,明确实行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改革后,省级政府在投入上将承担更多责任,县级政府将主要承担“管理责任”而不是“投入责任”。其三,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未来政府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专家指出,这是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对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作出的最大一次改革,也是继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惠农之举”,其减轻农民负担的效应甚至大于税费改革。同时,这也是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试验,将对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从一号文件看2015年财政支农新思路
一边是财政收入转入中低速增长面临增收难,一边是“三农”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亟须高投入。面对农业发展和财政运行中的新形势,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优先保证农业农村的投入,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政收入增速仅为8.6%,为1991年之后财政收入增速首度跌入“个位数”。面对日益凸显的财政收支压力,一号文件仍然提出了“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并释放出提高财政补贴效能、转换资金投入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等支农新思路。
根据一号文件部署,2015年财政支农资金重要投向之一,就是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普遍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补贴资金,存在着“散”、“乱”等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据了解,我国现行很多农业补贴政策属于“黄箱”范围。“黄箱”受到WTO的规则限制,其综合支持量不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而“绿箱”则不受WTO规则限制。因此,需要调整部分补贴方式转到“绿箱”去,使得补贴结构和效果更加优化。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等。
“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农业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此表示。他说,多头管理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碎片化”,如果不加以整合统筹使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难以有效保障。
文件中“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的表述格外值得关注。因为,导向性确保补贴起到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而效能则保证资金被充分使用,确保政策功效最大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了财税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严格执行棉花滑准税政策。
“运用财税政策调控农产品进出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这既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又和农民的增收问题联系紧密,还对外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白景明对此表示。
一号文件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转换投入方式。根据文件部署,今年要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下放审批权限,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
同时,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4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