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
"三春"、"三夏"、"三秋"、"三冬" 是古代汉语中的词语,用来表示四个季节的不同时间段。它们通常是指一个季节的前三个月,或者一个季节的后三个月。具体含义如下:
"三春":是指春季的前三个月,也就是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通常是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开始计算。
"三夏":是指夏季的前三个月,也就是农历的四月、五月、六月,通常是从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开始计算。
"三秋":是指秋季的前三个月,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通常是从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开始计算。
"三冬":是指冬季的前三个月,也就是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通常是从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计算。
这些词语在古代诗歌、文学作品中经常用来描述季节变化和时间流逝。每个季节的 "三春"、"三夏"、"三秋"、"三冬" 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三秋在我国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三秋指代三年。这是很多人都认同的说法,古代不少著述也是直接将三秋默认为三年,陆机《挽歌诗》中就有“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2、三秋即秋季的三个月。根据我国古代对季节的细分,每一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小季节,所以,秋季包含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这三个月就合称“三秋”,其实也就是代指秋天。
3、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九月。很多人上学时都读过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里很明显三秋就是专门指代农历九月。
4、三秋指三个秋季,换算一下就是九个月。《孔颖达疏》中有云:“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秋天的别称
1、九秋
秋季三个月,共九十天,简称九秋。张协《七命》云:“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
2、金素
古人认为秋属金而色白,所以称为金素。谢灵运诗曰:“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
3、金天
按“五行”学说,秋天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汉代张衡赋:“顾金天而叹息兮,吾欲往乎西嬉。”
4、西陆
西陆为二十宿之一昂宿的别称,古人认为太阳运行到西陆,就到了秋天。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5、素秋
又叫素节,亦指重阳节。王绩《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诗:“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6、凄辰
秋天是肃杀无情的,所以秋季又称“凄辰”“凄序”“萧辰”。唐代岑参《暮秋山行》诗:“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4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