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物价高的原因
大连物价缘何这般高?
近些年来,到过大连的外地人,在为大连的美景所陶醉
的同时,也震惊于大连的物价之高,尤其是中低档的日用消
费品,如衣着、食品等,价格比有些大城市高出一倍甚至几
倍。再进一步比较,大连市民的收入却并不比这些大城市高,
不免令人不可理解。据初步调查表明,大连市物价与市民平
均收入相比的“相对物价”水平之所以如此高,既有市场发
育与市场管理不同步等客观原因,也有市民传统消费心理、
消费习惯不“健康”等主观原因。
一、大连是个开放的消费大市场。
1?地产消费品远不足以支持市民消费。大连作为一个传
统的工业城市,在日用生活消费品领域,几乎没有一个品种
的生产量能满足当地消费需要。比如,大连素称“服装城”,
但本地的中低档服装生产却没有形成与之相称的规模,服装
消费全靠外地供应,广州、上海、沈阳等城市成为大连最大
的服装供应基地;另外,像蔬菜、水果等生活消费品,大连
本地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生活所需,一大半要靠外地调进,
所以自冬季到秋季,大连市场菜果供应由南往北循环转,如
西瓜,冬季供自海南,随着季节变化,依次是江南、山东、
沈阳、黑龙江,然后再转回海南。
一些政府补贴的生活消费品生产管理失控,其中相当一
部分生产量流向了外地,大连反而要高价引进外地产品,这
里面的“损失”造成的影响要以双倍来计。比如,瓦房店的
黄瓜,在生产旺季,每年约有一半左右的产量流向外地。
地产量不足或相对不足,全靠外地产品支撑的市场,其
市场物价会受产地价格影响,基本处于不可控制状态。比如
猪肉,如果吉林生猪一涨价,大连猪肉则跟着飞涨,食品方
面历次价格暴涨均缘于此;再者,外地进货所需的高额运费
及不易贮运品种的较大损耗,均要转嫁于市场价格之上,这
是大连市场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
2?批发市场没有形成相应规模。相比较而言,大连几乎
没有一个与市场消费量相适应的大规模的批发市场。比如,
大连的服装消费量之高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但却没有一个
大规模的服装批发市场,现有的服装交易市场也是以零售为
主,其进货反而要依靠外地的服装批发市场,比如沈阳五爱
市场、广州服装市场等。
缺乏大规模的批发市场,不能从市场供应量这一根本环
节上平抑价格,此外,批发环节的费用也让别人赚了去,其
相应付出的税收等费用只是为别的城市产生效益,从根本上
来说,是大连市民支撑了这些城市的市场发展。
3?零售环节管理失控。大家都知道,前几年做服装生意
的人赚“爆”了,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批发零售之间的差率过
大。几乎随便一件衣服,从广州拿回来,都是翻番甚至几倍
地加价。大连市物价相对较高,批零加价率过高是重要原因。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一方面是批零差价大,一方面
零售商又感叹不挣钱,究其原因,中间环节收费尤其是市场
摊位费过高是主要原因。这几年,大连市马路市场退路进厅,
使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观,但由于许多市场建设单位追求尽
快收回投资,将摊位费定得过高,迫使零售商提高批零加价
率,更为市场物价的抬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价格波动连锁反应过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
是相互关连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情况下,猪肉涨价,
鸡蛋价格也会跟着涨;粮食调价,其他生活消费品价格也相
应全面上扬。只有某种产品地产量大,或本地有大规模批发
市场供应,批零环节管理到位,这种产品才会对平抑物价起
到作用,比如,大连的鸡蛋市场即是如此,即便有短期上涨,
也会很快回落。
但遗憾的是,大连由于相当数量品种的日用生活消费品
地产量不足,又没有上规模的批发市场供应,不管是本地还
是外地,市场上一有点风吹草动,马上就是全面反应,并且
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逐渐把市场的全面物价抬到了一个较
高的水平。
二、流动人口数量大造成相对供不应求。
近年来,大连市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飞速发展,吸引了大
批外地的,尤其是各地民工前来谋生就业。据有关人士估计,
外来人口大致要占市区人口数量的20%左右,如此庞大数量
的外来人口每天要吃饭、穿衣,并且市场供货渠道相对狭窄,
助长了市场价格的上扬。尤其是旅游旺季,大批游客进入大
连旅游消夏,造成市场供应相对紧张,这也是越到旅游旺季
大连市场相对物价越高的主要原因。
另外,大批外商或其他驻连机构人员,他们的收入比一
般市民要高得多,基本是高消费阶层,也为市场物价的上升
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三、市民消费观念尚待修正。
受传统习惯影响,大连市民的消费观念有失偏颇。一方
面只以价钱来定论物品和人的档次,相对轻视质量。另一方
面,只追求表面形式的“高”消费,攀比风气过浓。人人都
要面子,但过分要面子就变成了“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些
不成熟的消费观念从侧面助长了市场物价的上升。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来,大连市民的消费心理逐渐趋
于成熟,使许多“高价宰客”的人没有了市场,在一定程度
上削平了物价峰尖。
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要受到方
方面面的影响。要从根本上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物价水平,
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抓好生产,理顺进货渠道,
减少收费项目,更需要市民有成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合理确定消费水平,以质量为前提决定
价格取舍。
“买菜省钱36计”火爆网络 看百姓如何精明消费
2010年11月11日09:49中国新闻网 字号:T|T
高房价催生“房奴”,高养育成本催生“孩奴”……菜价的不断攀升又催生一批“菜奴”。近日,蔬菜价格节节升高让菜篮子有些沉重,“省钱”就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最近网上流传火热的“买菜省钱36计”,引来不少网友的共鸣。记者采访了解到,大连工薪族也有自己的记账省钱方式。
“菜奴”心声
一算账,伙食开支涨幅超15%
一把菠菜3元、一把蒜苗6元……在市场买菜的刘**数了数钱包里的钱,懊恼地发现,还没买上鱼肉,带出来的一百元已所剩无几。“现在1斤生姜要7块多,快赶上肉价了。”刘**表示,菜篮子越挽越沉,自己都成了“菜奴”。
在超市忙于采购的王女士也颇有同感。王女士告诉记者,昨天无意中查看电子账册,一看吓一跳。他们家伙食费这一栏,去年前10月的支出是6370元,今年这项开支已达8100元了,“涨幅超15%”。
据最新数据显示,在全国重点监测的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里,54种蔬菜的月均价格为每公斤3.23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8.8%。作为普通工薪阶层,刘**和王女士都要负担房子、车子、孩子的重担,如今又被逼入“菜奴”的队伍中,她们郁闷又无奈。
“菜奴”攻略
1 避开早高峰价格便宜两三成
记者昨天在市内一早市了解到,一般上午7-9点属于菜市场买菜的高峰期,这时候蔬菜新鲜但价格也最贵。“芸豆早上卖6元/斤,下午稍微便宜一点,如果商家剩一小堆时,这个时候价格最优惠,和早上比能便宜两三成。”一位女士告诉记者。随后,记者看见一位老师傅正在建议朋友不要周六周日购买螃蟹,记者了解得知,平时螃蟹的价格多数在20元/斤左右,而到了周末价格涨至25元左右。
在大连某本地论坛上,网友“gujianning”提出,“多看天气预报,如果明天下雨,今天就多买点菜,不会错的。 ”这一点也被经验人士认同。
2 丰衣足食自己动手
“买菜省钱36计”中写道“自己在花盆里种几棵葱,用的时候摘一点,种得好的话可以吃上几个月。 ”不少老年人喜欢在家里养花,有一些换下来的花盆,就用来种一些大蒜,小葱等。李奶奶说:“现在大蒜,大葱太贵了,种几棵在花盆里长得都挺好的,随时吃随时拔,又省钱又新鲜。 ”
一些年轻人受“开心农场”游戏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学种菜了。最近,张**除了在网上种菜外,还买了几个小花盆,种上了小葱和蒜苗。她说,一般家里每天买葱和蒜大概要0.5-1元,现在自己种,每个月也能省下十几元。
“菜奴”个案
吃食堂、网购、记账是省钱秘笈
一位私人企业白领杨女士向记者介绍了她平时的省钱攻略。她表示,每月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减去房租也能剩2000元左右。因为还想每月攒点钱,所以她平时在花费上是“虽然算不上精打细算,但是我也会十分注意。 ”
平时要是有需要购买的东西时,主要在网上购物或等到商场促销打折再买,平时还和同事们经常组织办公室团购。而到了周末,就尽量不出屋,做宅一族,这样也省得将钱花在不必要的东西上。“现在菜涨价比较厉害,但是我自己做饭较少,大都在单位食堂吃套餐,每月伙食费用在200元钱左右。 ”到了月底,她都会回顾一下这一个月以来的消费账单,反思有什么是不该花的,然后下个月加以注意。她强调每月消费记账对于省钱、理财十分重要。见习记者徐千惠
-贴心提醒
市场篇
菜贩看人叫价,了解行情很必要
“卖菜竟然也有‘潜规则’,以貌取人!这还真是‘看人下菜碟’啊! ”亲身经历过一件让自己啼笑皆非的事情之后,一向大大咧咧的李**也不得不开始精打细算起来。
一天中午,李**到家附近的菜场买菜。“青椒怎么卖? ”“3块一斤。 ”李**买菜一向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一番挑拣之后,称重、付钱、找零。正当李**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位大妈过来了:“青椒咋卖? ”“2块。 ”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菜场内每天都上演这样的“潜规则”。
一位摊主告诉记者,很多时候他卖菜的价格都是临时定的,看人叫价是难免的。譬如上班族和年轻人来买菜都是行色匆匆,往往挑品相好的菜买,很少还价,有的甚至连价格也不问,你说多少钱他就给多少。而对于那些看起来比较“难缠”的较真儿买家,往往直接说最低价,“一看就是转了好几圈儿,打听过行情的主,省得讨价还价”。而对那些回头生意,摊主更是有优惠照顾,时不时免费送几根葱之类的。
超市篇
有特价,但不是样样都划算
在超市里一些特价蔬菜的售价往往比菜市场里的便宜,超市比菜市场菜价贵已经成为历史。
尽管几乎每个大小超市都经常用特价菜吸引顾客,但整体蔬菜价格不见得比菜市场便宜,去超市买菜之前,还是要关注市场,了解行情。
晚上超市关门前,会有不少特价菜,不少人喜欢在这个时间段“抄底儿”,能省下不少开支。“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并不是适合所有菜。 ”白领赵**是一个讲究生活品质的人,在她那里,人的健康要比金钱重要,而蔬菜的新鲜也要比价钱重要。
赵**的秘诀是:生菜、菠菜、茼蒿等时令的绿叶类蔬菜不要等晚上去超市买,它们不仅白天被人挑来拣去卖相不好,放一天也不新鲜了,而且晚上买回去的话,必定是第二天才会吃,放了一夜的鲜嫩叶子,肯定蔫儿了黄了;土豆、南瓜、花菜等对保鲜期要求不是太高的菜品完全可以晚上逛超市“抄底儿”,卖力些挑挑拣拣的话,能挖出新鲜,淘出便宜。
网上火爆的买菜省钱攻略(节选)
1 赶早改为赶晚,避开买菜早高峰,中午利用休息时间采购,价格比早晨便宜30%左右。
2 多看天气预报,如果明天下雨,今天就多买些菜,下雨天菜价会涨。
3 变分散为定点,盯着一家品种多的菜摊买,并经常在同一家买,这样菜价便宜,还能让摊主送点葱。
4 自己在花盆里种几棵葱,用的时候摘一点,种得好的话可以吃上几个月。
5 晚上8时后去超市买特价菜,除了蔬菜,还有很多荤菜可以选择。
6 下班路上买菜往往最便宜,最好能找到菜农自己卖的菜。
7 炒着吃的改成烧汤,红烧的改为炒着吃,比如将白萝卜做成丸子,当荤菜吃。
面对涨价“三大族群”应时而动
淘淘族 记者采访的不少年轻人都表示,“月光族”的生活方式已过时,省钱方法现在是大家的热门话题。正在挑选结婚钻戒的曲**说,本来在商场看好一款6000元的钻戒,但为了省钱,最近常到典当行逛,只要质量可靠,价格可以比商场便宜20%-30%。而白领韩女士以前从不去早市,一般都是去大型超市买菜。现在她几乎隔个两三天就去一趟早市,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海囤族 所谓“海囤族”,就是大量囤积各类生活用品,以应对通货膨胀。
记者近日在路上经常看到一些妇女手里拎着几大桶豆油。一位妇女告诉记者,一桶油60多元,超市店庆,每桶油便宜十元,多买点反正也放不坏,这几个月油价再上调也不用担心。毕女士和她的同事则热衷于囤卫生纸,每次逛超市都买上几提。而李老伯好喝上两口,最近白酒涨价,4个儿女不约而同地多买了几瓶给父亲囤着。
囤货风也波及到大连一些餐饮业户,一位米线店老板告诉记者,食品涨价对餐饮影响特别大,店里囤了2箱食用油,一箱盐和两箱调料,到时候涨价了也能周转一下。
DIY族 棉价上涨衣服贵了不少,不少女士选择买布做衣服,董女士和她的好朋友王女士就是这样的人。董女士对记者说,“做一套内衣自己动手只花20多元,找别人做一件羊绒外衣加上布料也才花200多元。 ”
物价上涨,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到渍酸菜、晒萝卜干的行列中,另外,自己动手做辣白菜、做果酱、做葡萄酒的人也多了起来。市民任女士动手做了几十瓶黄桃罐头,她告诉记者,自己动手既省钱又有乐趣,而且制作过程也挺简单。 见习记者谭红霞
(半岛晨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4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