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鼠养殖的基本特点
【麝鼠养殖的基本特点】1979年我国人工麝鼠养殖获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麝鼠养殖高潮,遍及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经自然扩散、人工引种散放和养殖,我国麝鼠数量也越来越多,分布十分广泛。麝鼠俗称青根貂、麝香鼠,是一种较名贵的经济动物。
20世纪初,加拿大、美国就开始人工驯养,随后,东欧诸国也先后引进与饲养,我国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养殖。
1954—1960年间,黑龙江、新疆捕捉到野生麝鼠到内地放养,同时也从国外引种向青海、贵州、江苏、浙江等省散放饲养,并获得了成功。
1979年我国人工家养麝鼠获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养殖高潮,遍及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
经自然扩散、人工引种散放和养殖,我国麝鼠数量也越来越多,分布十分广泛。
麝鼠的毛绒丰厚,光泽性和弹性强,具沥水性和不湿性,板皮结实,其制品美观、保暖、品质优良,是国家指定收购的裘皮。
麝鼠肉占活体重的47%一50%,蛋白质含量20.1%,脂肪含量仅有3.9%,矿物质丰富,肉质细嫩,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肉类食品。
雄鼠分泌的麝鼠麝香,含有与天然麝香相似的麝香酮、降麝香酮、烷酮等主要成分,其减慢心率的作用比天然麝香还明显,具有抗炎、耐缺氧、降血压、消炎、抗应激及雄性激素等作用,是天然麝香理想的替代品,还可制作高级香水。
麝鼠养殖具有投资少、饲养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前景好的特点。
养殖麝鼠规模可大可小,可利用废弃的池塘、河面散养,也可利用果园、树林圈养,还可利用庭院、阳台或平顶屋面进行笼养。
麝鼠是草食性动物,饲料来源广,饲养成本低,饲养方法简单,只要注意定时给食、清洁卫生和防病治病,就能成功养殖。
人工饲养麝鼠,每年1对种鼠需投入15—20元,幼鼠需5一10元。
每对种鼠一年能繁殖12只左右,毛皮收入240余元(毛皮市场流通价一等皮25—30元,二等皮20—25元,三等皮10—15元)。
雄性麝鼠在发情期内(3一10月),可活体提取麝香6—7g,每克售价目前在140元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麝鼠皮呈现旺销势头,年贸易量约为1000万张,我国目前年均收购量仅30万张,出口8万张左右,国内外需求量很大。
1.分类与分布 麝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麝鼠属、麝鼠种,有14个亚种。
原产于北美洲,分布很广,现在美国、加拿大、欧洲一些国家、日本、蒙古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
我国麝鼠来源一是1945年以前从前苏联自然扩散到黑龙江上游地区。
二是从195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土畜产品进出口总公司从原苏联引种放养;1958年又从前苏联沿海边区引进,散放在贵州、湖北、河北(白洋淀)。
现分布于新疆、黑龙江、陕西、贵州、青海、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山东等23个省、自治区。
2.形态和品种特征麝鼠躯体呈圆筒形,椭圆肥胖,身长约35~40cm,尾长23~25cm,成龄体重大约在1~1.5kg。
是田鼠亚科中体型最大者。
头小扁平,眼球外鼓,视觉较差,耳朵短小,鼻腔发达,嗅觉灵敏,齿式为:(1·0·0·3)/(1·0·0·3)×2—16枚,牙齿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可根据牙齿的变化鉴定年龄。
麝鼠的颈短而粗,与圆胖的躯干没有明显界限。
躯干部较大,胸腔比同体积的其他兽类偏大,因其食草,胃肠图卜2.麝鼠的外观发达,腹部比胸部大得多。
背部、腰部和臀部丰满,宽而圆。
麝鼠四肢短而灵活,内侧生有硬毛,前足有四指,趾爪锐利,趾问无蹼,能抓拿食物。
后肢比前肢长而强壮,趾间有半蹼,趾边有硬毛,下水即张开,在水中游泳时起驱动作用。
麝鼠的尾很长,在潜水、游泳时能起到舵”的作用。
麝鼠毛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3种类型。
针毛长而稀少,光滑耐磨,富有弹性。
绒毛细、短而密,质地柔软,颜色青灰。
背部呈棕黑色或栗黄色,腹部呈棕灰色或苍黄色。
夏秋季节被毛色泽较淡,冬春季节则深些。
3.生态和生活习性麝鼠营半水栖生活,喜欢栖息在水草茂盛的低洼地带、沼泽地及湖泊、河流和池塘的两岸,以浅水、稳水和漂筏甸子最多。
靠近水源的草丛丛林间也有栖居的。
洞穴分布于河、湖、池的岸边,也有在水漂筏甸子上筑巢的。
洞穴由洞道、盲洞、贮粮仓、巢室等部分组成。
洞道弯曲、多分支,分上下两层纵横交错,呈网状,有多个出人口,口径10~15cm,洞道长10~15m,有数个盲道,贮粮仓2~3处,还有2~3个通向水域的通道,通过此通道可以下水活动和采食。
麝鼠爱活动,但由于较为肥胖,四肢短小,身体伏地,因此,活动半径受到一定限制,区域性很强,而且活动时间、次数、路线都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
多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具有一定的夜行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