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花海三日游线路”感受内蒙古第二届绿色食品博览会的直接影响
开幕式盛况
现场
内蒙古第二届绿色食品交易会暨首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扎扎举行。
金风沁人心脾,稻香四溢。2009年8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呼伦贝尔市农牧局、扎兰屯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第二届内蒙古(扎兰屯)绿色食品交易会暨首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扎兰屯天白山广场民族歌舞表演场举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商报、中国企业报等40多家新闻媒体的60多名记者参加了会议。记者将对本次旅博会暨首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论坛进行报道。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金,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张德春,蔬菜质量监督所副所长、 农业部检验检测中心、国外引进特色蔬菜开发利用研究员、自治区农牧厅厅长陶科及我市领导德余庆、赵、
开幕式由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栾主持,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表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对本届绿博会暨首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年来,我市一直在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实现美丽与发展的双赢。呼伦贝尔市在大力培育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把具有资源、环境、商品和绿色特色优势的扎兰屯市作为重点培育和强力推进对象。扎兰屯在绿色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面,走在呼伦贝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前列。呼伦贝尔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4个产品都在扎兰屯。我们将以此次旅博会和论坛为契机,为CITS出境旅游搭建一个互利共赢的平台,更好地推动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本届绿色食品博览会暨首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以“穿越森林草原,共享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绿色食品产业为核心内容,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其水平和规模远超前三届。论坛期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知名绿色产业专家围绕地理标志保护、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林业生态及相关领域进行专题演讲。
本届绿博会展览场地分为三个展区,展位300个。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及周边地区的300余家参展商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参加了此次展会活动。来自内蒙古、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家的12个盟市、68个县区的代表团,以及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公司、沃尔玛、雨润集团等400余家大型商业流通采购商前来洽谈采购。
本届青博会暨首届农产品G
1、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支持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鼓励和引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培育和研发适合不同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品种,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开辟贫困地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或登记的绿色通道,鼓励贫困地区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开展标准化生产。在贫困地区推广食用农产品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扩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产地与消费地监管信息共享、协调对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2、提升农产品规模化供给水平。支持贫困地区深入挖掘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产业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扶持贫困地区提升农产品储藏保鲜、分拣分级等能力,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初加工率。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贫困地区县域、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产业园区集聚。(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3、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指导贫困地区以省、地级市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单元统一制定区域性扶贫产品标识,采取共享共用共推等方式,合力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辨识度。组织各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运用新媒体平台资源,广泛宣传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经验做法,推介农产品品牌。依托全国“质量月”、“中国品牌日”等专项活动,鼓励贫困地区开展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品牌展示和推介。加强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和相关合作社的信用监管,对市场主体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6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