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珠海第三轮发展机遇,珠海可以有哪些作为?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当时空转换到2005年,珠海正站在历史的分界线上。制定珠海长远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谋划未来25年宏伟的发展蓝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珠海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建市以来,珠海的城市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9年)为特区发展创业阶段:城市发展主要集中于现中心城区范围(拱北、吉大、香洲、前山),工业分布于中心城区的各个组团内,城市产业基本配套,功能基本完善。
第二阶段(1989-1999年)为第一次外扩阶段:城市发展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开始向中心城区以北(唐家湾)、以南(南湾、横琴)、以西(三灶、临港)扩张,向南向北以发展工业为动力,带动了城市的增长;向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实施西部大开发。由于适逢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导致外部需求不足与资金短缺,工业化与城市化规模均未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为第二次外扩阶段:城市发展重点转向中心城区以外尤其是西部地区(金湾、斗门),并以发展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2004年全市城市用地规模约170平方公里,总人口157.37万人。城市化水平香洲为95%,金湾为60%(含平沙、红旗两镇原农场职工和农业工人人口),斗门为37%。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甚至拖慢了工业化步伐。
二、城市空间布局:东西双城八个组团五个新家园
根据珠海城市发展的总体构想,要走内涵提高与外延扩展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大幅提升东部的城市品质,做强唐家湾组团、南湾组团,构筑城市东部反哺西部框架,逐步实现双城架构。
从城市格局现状与建设基础看,在近一段时期内仍需依托各组团发展。未来城市发展应提升中心区的职能,带动西部地区、辐射东部海岛,形成东部沿海以金融、会展、流通等高端服务业及高层次生活服务为主的城市带、西部沿海以双港带动的大型、重化产业为主的城市带、中部内陆以一般产业和配套居住为主的城市带,建立由“香洲中心区、金湾和斗门中心城区、八个组团、五个新家园”组成的多层次城市空间发展体系。
(一)香洲中心区,包括现有的新老香洲、吉大、拱北、前山、南湾等片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用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以迎接新功能的进入为主线。香洲、吉大、前山地区逐步推行“退二进三”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及旧城改造进行城市功能置换,弱化一般工业,强化城市生活服务与旅游服务设施,优化环境品质与文化品味;南湾、拱北地区以区域性交通、流通、服务等功能为主,直接承接并负责中转区域交通与区域政策所带来的效应。重点发展唐家湾城市组团,建设以前山河为依托的南湾城市组团。
(二)金湾中心城区,包括红旗镇中心镇区和西湖片区,是金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服务中心。人口规模40万人,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斗门中心城区,包括井岸、白蕉镇中心镇区、新青工业园、白藤湖度假区等,是斗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服务中心。人口规模达30万人,用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斗门中心城区逐步向南拓展,未来与金湾中心城区共同成为珠海西部地区的城市中心。
(三)唐家湾组团
包括唐家湾镇与淇澳岛,以“文教科技、大流通”为主要职能,形成一个生活环境优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及区域性流通会展基地。人口规模20万人,用地规模25平方公里。
(四)横琴组团
包括现横琴开发区和横琴镇,以“合作服务、大平台”为主要职能,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区参与各方交流的窗口、连接利益的纽带和实现共享服务的平台。人口规模20万人,用地规模30平方公里。
(五)临港组团
包括临港工业区、南水镇与平沙镇的北水,以“重化工业、大港口”为主要职能,依托珠海港,建成有区域性地位、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重化工基地及港运枢纽。人口规模15万人,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
(六)温泉组团
包括平沙温泉及其周边临海地区,以 “居住休闲、大旅游”为职能,依托海滨与温泉,建成有区域影响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并为周边区域提供高端房地产产品。人口规模10万人,用地规模10平方公里。
(七)雷蛛组团
位于珠峰大道以北,结合五山镇发展,以“综合服务、大物流”为职能,依托高速公路、铁路货站,建成物流集散基地,并为周边农业地区提供生活服务。人口规模10万人,用地规模10平方公里。
(八)三灶组团
以“特色制造、大空港”为主要职能。主要发展空港运输、飞机制造等空港产业,是区域性的专业功能区之一。人口规模30万人,用地规模40平方公里。
(九)万山组团
主要包括万山镇和东澳岛,近期主要发展旅游业和海洋渔业,未来将培育发展成为新一代区域性的集装箱远洋运输港及仓储基地。
(十)桂山及外伶仃组团
包括桂山镇、担杆镇,重点发展海岛旅游业、储运中转与海洋补给等产业。
(十一)“五个新家园”
在平沙、斗门、莲洲、横山、六乡集中建设五个新家园,按城市居住区的标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配套完整的生活服务中心,作为农业人口聚居地,为周边农业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同时,结合河流、山体、农田等自然界限,在城市组团间结合基本农田的布局,尽量留有足够的生态绿地,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三、三区产业定位明确
由于全市各地区资源优势不同,环境容量不同,城市建设成熟程度不同,产业基础不同。珠海市规划部门提出,要根据全市各区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从全市一盘棋的战略高度,优势互补,协调布局城市产业,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东部城区继续发挥环境效应,提升土地价值,做优城市品牌。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土地环境容量大、区域交通设施完善的特点,抢抓机遇,快速壮大产业经济。
(一)香洲区产业发展布局
充分利用城市环境与重大交通设施的资源优势,全面承担区域中心城市的各项服务职能,弱化一般工业,着力发展以金融、商贸、旅游、会展、信息、文教、流通服务及房地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珠海城市品牌。
(1)在科技创新海岸建设4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科研产业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研发产业,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2)结合金鼎工业园区,建设5平方公里的高科技生产制造产业区。
(3)结合产业升级整合南屏工业园区用地,部分用地可转为商贸、流通、生活服务功能,其余项目应引导向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
(4)利用上冲城市出入口的地利,建设1平方公里的物流产业园区。
(5)建设占地50万平方米的沥溪工业园区,用于发展一般工业。
(6)继续抓好珠海保税区及珠澳跨境工业区的建设,做好服务,提升效益。
(7)结合珠三角城际轨道金鼎站场地区的开发,建设会场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珠海会展中心,以整合全市相关资源,提升会展、资讯、旅游服务业品质。
(8)配合情侣北路填海区土地整备开发,在唐家湾畔建设规模更大、配套更完善的珠海市国际会展中心。
(二)金湾区产业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珠海港与珠海机场的“双港”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大型工业,建设大型专业产业区,以发展重型产业、重化工业和大型旅游为主,为壮大珠海的经济实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1)在高栏港地区建设50平方公里的港口产业区,重点发展油气仓储、集装箱运输、能源、重化及其加工产业。
(2)通过土地整合与功能置换,扩大三灶科技工业园,整合联港工业区,建成30平方公里的空港产业区,重点发展飞机制造、电子产品、医药分装及物流产业。
(3)结合海滨温泉资源,建设10平方公里的温泉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及高端房地产产业。
(4)按照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平沙等地区落实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
(三)斗门区产业发展布局
利用临近铁路、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整合工业用地,扩大工业园区,成片发展传统制造业、加工业、物流产业、旅游业,积极发展“三高”农业,为珠海经济稳步增长提供保障。
(1)建设12平方公里的新青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通讯制造产业。
(2)建设10平方公里的白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无污染普通制造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3)在五山地区结合铁路货运站建设15平方公里的物流产业区,重点发展仓储、分装、运输服务等产业。
(4)按照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斗门镇、莲溪镇、六乡、鹤洲北等地区落实2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
四、城市交通网络“八纵六横”
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及交通网络建设方面,珠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规划思路是: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作用,建成集疏运网络畅通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未来珠海城市的交通布局为沿海以区域性设施联系为主、内部以东西向组团联系为主、对外以南北向联系为主的网络骨架,轨道交通系统由连接珠三角城际快轨和广珠铁路形成的网络与主要客运枢纽构成。
城市快速道路和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形成“八纵六横”,联系城市内部的各个组团。“八纵”(由东至西)为:京珠高速-金凤路-三台石路、105国道、太澳高速、沿江快速路、江珠高速-机场东路、机场北路、高栏港第二通道-平东路、珠港大道;“六横”(由南至北)为:横琴南-金琴路-珠海机场、港珠澳大桥-洪屏路-金海路-高栏港、珠海大道、梅华路-中山南部-珠峰大道、粤西沿海高速、中山横五线-莲洲-江门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7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