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的是儒、释、道,其中道?指的是由老子所创的道教,它在中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如今它的信徒已经遍布全世界,而道教流传了许多教义,其中就包括道家九字真言,许多人还不知道,下面有就来跟大家解释一下。
道教的九字真言,又叫六甲秘祝?,它最早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登涉》之中,书中说经常默念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能够辟出一些贪邪杂念。其实所谓的道教九字真言,其实就是一种咒语?,因为真言是佛教词汇,在梵语中是陀罗尼?,即咒语?。
道教的这九个字后来被佛教著名的密宗大师莲花生传到了西藏,成为藏传密宗的一部分,并且藏传密宗根据这九个字,研创出了手指秘名,也就是通过双手十指变化成不同的形状,来表达着九个字的意思。
后来日本弘法大师所创的日本东密教受中国道教影响,在抄录这个九字真言时,将阵列前行?误抄成阵列在前?,而在日本沿用至今。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日本的九字真言出自密教,即:灵、镖、统、洽、解、心、裂、齐、禅,而这个九个字又分别对应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那道教的九字真言到底有何用呢?其实这九个字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能够防身除魔的咒语?,不过要想这个咒语能够奏效?,只能先拥有强大的念力?才行,而拥有念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坐,让自己的心能够就完全静止下来,能够做到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行。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兴明朝,也灭明朝
1、释义
此为九字真言,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登涉》。
临,指的是身心稳定,临事不动容,保持不动不惑的意志,这是体魄的修炼
兵,指的是体内蕴藏的能量,表示返老还童的生命力,它象征了行动的快速如风。
斗,则是心灵与宇宙的共鸣,不但要勇猛果敢,还要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涌出强烈的斗志。
者,意味着自由,既能支配自己的躯体,也可以支配别人的躯体。它是善于借鉴利用环境,操控万物的灵力。
皆,是我们俗称的第六感——直觉。
阵,代表了奇门遁甲。
列,指的是道心,道心惟坚,坚决裂开阻碍自己修炼的障碍。
前,是对元素的控制,这点和西方的秘术原理相通。
行,意味着光明超人的境界。
2、简介
九字真言,又名六甲秘祝,密教称为奥义九字,系由"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九字所成之咒术。典出《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九字真言为中国道家的秘术。传入日本后,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并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而成为日本修验道之山伏所重视的咒法。
说到明朝,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 汉族政权 ,明朝的覆灭大概让很多人 意难平 , 我认为,在明朝的兴起与覆灭之中,“九字方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 九字方针 还要从朱元璋为这个王朝写入的底层基因说起。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唯有明朝是依靠彻底的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而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自称“ 起于淮右布衣 ”,也是唯一一个真正从 社会底层 奋斗而来的 开国皇帝 。
因此无论是朱元璋的奋斗史,还是明王朝的开国史,都有着 小农所特有的务实 ,甚至是 保守色彩 。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起义之初,儒士朱升就为他提出了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九字方针。朱元璋在此后的皇权争斗中也不折不扣的贯彻着这一方针:
朱升
他在每占领一城后,便下令 修缮城墙,稳扎稳打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凭借新筑的坚城洪都,朱元璋部将朱文正顶住了 陈友谅 60万大军的进攻,坚守 85 天,为朱元璋调集大军歼灭陈友谅主力争取了宝贵时间。
陈友谅
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取大都后,立即按照朱元璋指示 新筑城垣 ,派兵巡逻古北等古长城隘口并分守卢沟桥等地,加强 大都及周边地带防御 。
对北方 蒙元残余势力 ,朱元璋也采取以尺寸进取之策,力争 夺取一地即巩固一地 ,逐渐向 辽东 和 青海 方向延伸。明军在 高筑墙、广积粮 的防御政策指导下, 置卫所、修城池、屯重兵和守隘口 ,经近 30 年努力,终于在北部边境建立了比较完备巩固的 防御体系 。
除了北方,朱元璋还下令各地政府和驻军,普遍改筑旧城、增加新城、强化守备。其中,山海关、居庸关“ 垒石为城,以壮幽燕门户” ,襄阳城 “跨连荆豫、控扼南北” ,宜春城 “东屏豫章,西控长沙” ,桂林城 “西南之会府,用兵遣将之枢机” …… 坚城要塞遍布各地 。
在筑城建堡的同时,明王朝还对城墙、护城河、团楼和敌楼等筑城形制进行了严格规范,形成标准流程,提升 整体防御效能 。朱元璋可是把九字真言中的“高筑墙”贯彻到底了啊。
出于多疑的性格,朱元璋想将 军权 控制在自己的 家族 之中,于是分封自己的 儿子 为诸侯,管理军事要地。
配合分封制,明王朝还在各边镇卫所实施 军户制和屯田制 ,解决兵员和粮饷问题。
朱元璋
军户制 是一种强制兵役制度,民众一经为军,则其家 世代为军 ,且住在指定的 卫所 。
而 屯田制 是根据军护制来制定的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士兵逃亡,要让士兵甘心卖命,那除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外,最重要的是让士兵有饭可吃,所以就有了 屯田制 。
元末 天灾连年,战乱频繁, 人口大减 ,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明朝在全国大力恢复农桑,也在边镇周边划定地界,开垦田亩, 以农养兵 。洪武年间,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 屯田备边 方针政策,收到了 “耕作以时,训练有法,遇敌则战,寇去则耕” 的效果。体现了九字方针中的 “广积粮 ”决策。
在对外交往中,朱元璋告诫群臣诸将,对于邻近的国家,“不为中国患者,不可擅自兴兵。”(《明太祖实录卷六八》)他还开列了 朝鲜 、 日本 、安南等十五个“ 不征之国” 的名单,唯恐后世子孙不听祖训、擅自起兵。体现了九字方针中的“ 缓称王” 决策。
可以说,朱元璋统一全国后的政策, 依然延续着当初起兵的“九字方针”:
高筑墙,演变为修城建堡、固守边塞。广积粮,落实为大兴屯田、且耕且战。缓称王,延伸为睦邻友好、不起边衅。
普通农家 要长保太平,自然既要修篱笆、筑围院,也要勤耕织、种五谷,还得睦邻里、和为贵。朱元璋出身平民,深知 民生之多艰,百姓之疾苦 。
因此在他眼中,自己亲手缔造的 大明王朝 ,其实是一个 小户农家的放大版 。在他强势帝王的外表之下,仍然是一种小国寡民、男耕女织的 小农心态 。开创新朝、登基称帝, 他自然就会把皇帝万世一姓、臣民各安本分当作自己的 终极理想 。
但是,这种决策有错吗? 当然没有,可以说 没有这项决策就没有明朝的建立 。
在明朝初年,特别是 洪武时期 ,的确实现了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的目的。但是,这是一套静态稳定、缺乏弹性和极易失衡的 理想状态 。
小农之家一遇灾难之年就会破产,小康生活 难以持久 ,而以此为统治逻辑的大明王朝抗御风险的能力当然更加不容乐观。朱元璋以开国雄主之尊统御诸王、朝臣和镇将,自然得心应手、如臂使指,但他死后, 藩王统兵、建城立寨 的边防策略首先迅速 变质反噬 。
即位的建文帝 朱允炆 缺乏老皇帝的资历、手腕和魄力,面对手握重兵、镇守边关的叔叔们,非常紧张, 意欲削藩 。对皇位的垂涎和对削藩的恐惧,让燕王 朱棣 铤而走险,纠合精兵 南下作乱 。
结果, 靖难之役 虽然取得了成功,也造成了明王朝政治军事力量的严重内耗,让虎视眈眈、伺机反扑的 北元势力 卷土重来,几十年间,相继夺占了 开平、大宁和河套等重镇, 严重压缩了明王朝的生存空间。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也说到了这点,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明朝第一功臣于谦为何否决杨俊北伐奏疏?无奈的选择,永恒的寂灭
明成祖朱棣当然是一代英主, 在位期间 亲征漠北、远航西洋、迁都北京 ,但也可以说,这是他为了掩盖篡位和杀戮逆行,缓解 合法性焦虑 的 卖力表演 。
空耗国力、劳民伤财,徒然营造了 宣威域外、万国来朝的虚幻盛景 ,却并没有改变明王朝 保守内向的国策 ,也没有实际拓展 明王朝 的生存空间。
永乐朝 结束,没过多久, 向东向南 来看, 郑和船队 远渡重洋的征程就宣告终止,宝船拆除、海图焚毁,中华民族错失了走向海洋的历史机遇; 向西向北 来看,明王朝连续丧城失地,京师外围轻易被 蒙古瓦剌 攻破,几乎重演 宋室南渡 的噩梦。
土木堡之战
私以为,成祖以后,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将祖先的大业败了个精光,而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我们一直在说,明朝的覆灭与 太监势力 的壮大、与 厂卫 的实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在这些引发明朝衰落的决策背后,要探究其根本原因, 为什么 会出现这些决策?
东厂公公
不就是因为皇帝的 多疑 、因为出身的 低微 对朝臣的不信任?所以才有了锦衣卫的出现,才有了太监的壮大?
而明朝朱元璋贯彻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政策背后蕴含的 小农心态 ,蕴含的 保守基因 ,写入整个明王朝。
这九字方针如九字箴言,它开启了明王朝的盛世,也为这盛世埋下了覆灭的基因种子。。。
在这浩瀚宇宙,有幸与您相识于文字,
我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7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