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佛教国家吗?那么去印度需要注意什么呢?
印度人民美国的宗教信仰包罗万象,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世界各大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立足之地,许多独特的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自己的家园:包罗万象的印度教(婆罗门教)、锡克教、佛教、从不杀生的耆那教,都起源于印度;伊斯兰教,全能的上帝基督教,拜火教崇拜烟火,犹太教信仰上帝美国选民、萨满教、各种利益不同的民间信仰,在印度都有大量的追随者。
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很难找到一个国家像印度这样被浓郁复杂的宗教氛围所笼罩:人人都是信徒,到处都有寺庙,每个村庄都有神社,家家户户都有神社。
从古至今,宗教一直顽强地支撑着印度人的生活,范围从乡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与宗教息息相关。
由于最近印度新冠肺炎爆发疫情,旅游业已经中断。去印度旅游之前,你必须注意六个禁忌:
1.在印度教徒看来,牛是湿婆的坐骑,所以禁止吃牛肉或牛皮制品。但是印度的穆斯林不会。我不吃猪肉,所以游客最好吃鸡肉或羊肉。
2.在印度,你应该避免用左手给当地人递东西,因为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3.在印度,唐不要碰小孩。因为印度人认为头是神圣的。
4.在印度,进入宗教寺庙和纪念碑时必须脱鞋,而且最好是入乡随俗。
5.参观印度寺庙时,最好不要穿短裤和短裙。
6.在印度,当你看到一个特殊的宗教仪式时,不要不要轻视或批评它,以免惹事生非。
如果你想去印度旅游,你必须知道大概的价格以及禁忌。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它是一个潜在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近年来,印度美国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印度的物价也水涨船高。
按目前的汇率,1元人民币美国的人民币大约相当于10元卢比,持有100元人民币就是1000卢比。让让我们拿100元带你逛逛印度的大街小巷,看看100元在印度能做些什么!
三轮车是印度普通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一次印度总理亲自为其打广告。印度的三轮车和出租车一样,都是按路程计价的,有点像以前中国的三轮车。它it’在印度坐三轮车只要5-10元,一辆车可以坐三四个人。平均一人去2元。
印度属于南亚,因为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印度不仅常年保持纯天然水果而且超级便宜!一斤香蕉只值3块钱,我花了64卢比买了4个苹果,平均下来一个苹果只要1.5块钱。这里的鲜榨果汁也很便宜。在印度,小的2元,大的3-4元,你可以干脆放开肚皮,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印度不仅水果,蔬菜也不贵。每公斤土豆10卢比,相当于1元人民币;一包蔬菜要15卢比(1.5元人民币),黄瓜最便宜,7个才10卢比(约1元人民币)。
印度鱼90卢比一公斤,但都是死鱼。印度吃的最多的肉大概就是鸡肉了,全鸡150卢比(15元)一公斤,猪肉160卢比(约16元)一公斤,和中国差不多。
食品也在杂货店出售。大米每公斤40卢比(约合人民币4元),鸡蛋每公斤40卢比(约合人民币4元),食用油1000毫升134卢比(约合人民币13.4元)。
印度的自来水质量很差,可以不要直接喝醉。所以瓶装水一般在印度买,小瓶10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大瓶30卢比(约合3元人民币)。当然,你也可以在印度找到世界闻名的可乐,大瓶可乐3块钱一瓶。
因为宗教信仰,印度人可以don’不要喝酒,所以餐馆里也禁止喝酒。在印度,酒一般都是外国人买的,所以也很贵。一般一瓶啤酒要400卢比(约合人民币40元)。
除了吃喝,印度美国的服务业也很便宜。在印度理发只需要三元钱。如果你想得到按摩,你可以花900卢比(约90元人民币)享受一个小时的按摩,这将保证你的满意度。
其实印度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是1900人民币左右,但是一些低收入者500块钱一个月只有300块钱,印度还有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口。所以,在我们看来很便宜的价格,在印度普通人看来未必那么便宜。
还是印度的佛教国家?大哥,你往哪个方向穿越了?
印度东西农业差异
我国物产丰富,所处位置优异,风景秀丽,土壤层富饶,合适多种多样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在我国出产瓜果蔬菜,类型丰富多彩,而且新鲜水果产销量总出入口占比也很大,虽然我国生产瓜果蔬菜,但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新鲜水果都受大家钟爱,在其中就有一种新鲜水果,在我国市场上不太火爆,却备受老外的热烈欢迎。
众孰知周,全世界有200好几个国家和地区,且每一个地域全是单独的,也铸就了每一个地域都是有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这也造成了,每一个地域的在各种各样文化艺术上的差别。在食材上也是这般,即便 是我国中国,南北方地域,不一样省区中间,在食材的爱好上也的美食文化不同点,在其中有一些“地方特色小吃”,也是本地人十分钟爱,外省人却不可以接纳的。不一样我国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食材,在有的我国十分火爆,但换了一个国家却没有人想要吃,如同我国的油炸臭豆腐、松花蛋等。
在我们中国人来看它便是特色美食也仅有我们中国人能接纳,老外能接纳的却非常少。而今日要详细介绍的这一新鲜水果恰好相反,在我国没有什么人吃,在国外却很火爆,尤其是在印尼,今日要给大伙儿详细介绍的这一新鲜水果,称为“余甘果”,别名牛甘果,油甘果,有的地域将其称之为“金油子”,很多人很有可能没有听过这类新鲜水果,我还在南方地区都没有听闻过,尽管它是我国一种当地生产制造的新鲜水果,但在我国市场上,这类新鲜水果并不太火爆。
? ?
余甘果的出产地是我国、印尼、塔吉克斯坦、新加坡、泰国、泰国的等东亚地区,在其中印度和中国的遍布总面积最广,这类新鲜水果块头大、肉厚、化学纤维少、营养丰富,,吃了后味儿性平,吃起来对人的身体有益处,但因为这类新鲜水果吃起来又酸又苦,味儿不符合国家人的口感,中国销售市场上非常少看到这类新鲜水果,反倒是印尼,这类新鲜水果十分火爆,常常被限时抢购,而我国也将这类新鲜水果以10倍的价钱出入口到印尼,还被誉为“圣果”。印度人口多,销售市场广,是余甘果的关键销售市场,因此我国将其出入口到印尼。欧洲人非常喜欢这类新鲜水果,这类苦尽甘来的味儿,十分合乎欧洲人的口感,而且合乎欧洲人的传统式核心理念,在印尼,余甘果的价钱要远超在中国出售的价钱,价钱是中国的十倍。
? ?
尽管余甘果在中国不火爆,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十分身心健康的新鲜水果,,联合国粮农组织把余甘子列入待发展趋势栽种的桃树之一,它的主要用途十分广,做为新鲜水果服用,果子含有维他命C、维生素b2和维生素P,还带有蛋白、人体脂肪、水杨酸、单宁酸、钙、磷、钾和17种碳水化合物等。此外,余甘果还能够制做我国特色美食果脯,或是变成生产加工商品,各种各样水果罐头中也经常有余甘果的足迹,余甘果乃至能够制做成保健产品余甘口服液、余甘合剂、干冻粉、余甘乌龙等。因而余甘果除开在印尼外,在许多我国,例如英国,利比里亚,新加坡这些,或是十分火爆的。对于此事,大家是如何看的呢?是不是有吃过这类新鲜水果。
? ?
余甘果在销售市场上出售的较为少,如今京东商城有新鲜现摘的余甘果,不但味儿新鲜,对人的身体也是有益处,如果有必须,能够选购,如今价钱也较为划算。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9.6亿(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1746.9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5528.6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34.8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3.46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区750—1150毫米,33.5%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没有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印度自独立后4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的34.9%。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个显著特点。
2.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39公顷。
3.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 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4.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
二、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1.农业生产结构
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据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是,这种变化既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大量转移,也没有伴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化。由于印度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生产率水平不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1.3%。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 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的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的2.1%,奶类占6.5%。
另—个特点是结构的变化具有—定的“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的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的趋势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的发展。
印度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模式40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1950—1990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对减少的作物有:谷物从66.1%下降到59%,大豆从16.8%下降到13.1%,棉花从5.4%下降到5.1%;呈扩大趋势的有:油料作物从8.9%上升到10.6%,甘蔗从1.4%上升到1.7%。
2.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农产品贸易是顺差,但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从1957年起,随着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成了—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进入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5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衡并略有出超。
40余年来,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些变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些传统产品,如茶叶、咖啡、香料和烟草,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2.4%。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多种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其他农产品以及园艺、畜牧、渔业和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和海产品的出口量,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印度政府1994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调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和肉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粱和苹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的4.5%。
在7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是小麦、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进口产品,1965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12%,但从1977年开始转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的15.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进口。196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43%,1988年占27.2%。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的供求关系趋紧。
40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70年代后期以前,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例如,1970—1977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的份额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22.5%。在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入80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和中东,鱼和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亚。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大地区的份额从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
1994年,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不到1%,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农产品在世界贸易和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还相当低。这说明,印度农产品主要是自给性的,进出口随着国内农业丰歉、国内需求而波动,进出口品种和数量,只是对国内市场的—种余缺调剂。另—方面,印度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业品的份额上升,国内需求和人口增加导致国内消费量的增加。
从1991年起,印度政府实施了新的经济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到1996年,农产品出口预计增加1倍多,达到50亿—60亿美元。
三、农业科学技术
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粮食危机空前严重。粮食供应状况非常困难,整个国家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实施—项农业发展新战略,这—战略就是采用以高产品种为主,结合水、肥、农药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通称“绿色革命”。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印度的“绿色革命”是成功的,它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个主要成效是使印度农业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高产品种面积从1966/67年度的189万公顷扩大到1990/91年度的6700万公顷。小麦高产品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6.4%,水稻占65%,粗粮占48%。灌溉面积从1965/66年度的3090万公顷扩大到1988/89年度的6840万公顷,灌溉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30%。同期,农用拖拉机从5.4万台增加到100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从55.8万台增加到750.8万台,农业用电量从37.1亿度增加到712亿度,农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从4.3%上升到20.7%。化肥施用量从1965/66年度的78.5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257.6万吨,平均每公顷施化肥70.4公斤。
印度为了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的来源,近十年来曾先后推出了旨在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绩。
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农业科研和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涉及到以下四个系统,即研究系统、推广系统、应用系统和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这四大系统。
印度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组成,比较完整。中央有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地方农业科研系统由60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由各邦农业部门领导。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是全国性的农业科研协调机构,是政府改组了原有的农业科研体系后于1965年成立的。1973年,印度农业部专门设立了农业研究和教育局,农业研究理事会直属农业部研究和教育局领导。目前,该理事会设有38个研究所,1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5个科研项目指导委员会。它不仅从事农业研究工作,而且负责协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研究活动。印度的高等农业院校也承担大量的研究课题。科研经费的85%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其余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税基金、世界银行贷款、国外援助和捐赠。1960—1986年期间,农业科研经费增加了89倍。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乡村工作者兼职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后,才形成独立的由各级专职人员进行的推广系统。进入80年代以后,这个系统得到了进—步的重视,各邦相继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和种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术的好处推广到农户、农作物和各地区”。科技推广站及时地提出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建议,组织农民进行田间试验,然后逐步推广。印度现在有140多个科技转让中心。支持系统包括农业信贷系统,价格支持系统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系统。
四、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在1965年以前,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重点放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上,政府通过低价收购,进口和配售来实现保护。这种政策虽然保证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却带来了生产发展缓慢、政府收购量无法增加而粮食进口剧增的后果。1965年以后,印度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就是把重点放在保护生产者利益上,同时兼顾消费者利益。这—政策是印度农业政策调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过规定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购销价格、政府配售制度、缓冲库存等措施来实现稳定农业收入和保护消费者利益。政府规定,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机构,是1965年成立的“农产品价格委员会”(1985年更名为“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根据农产品成本,并考虑到工农产品比价、作物之间的比价及供需状况、农民的合理利润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关于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建议,然后经政府确定并在收获前正式公布。
执行粮食价格政策的机构是印度粮食公司和各邦的粮食和民用供应部门。这两个机构不仅承担政府的粮食收购任务,而且负责粮食的贮藏、加工和批发供应。—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及其代理机构(主要是供销合作社)按规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另—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把政府收购的粮食批发给设在各城市和乡镇的“平价商店”,再由“平价商店”按政府规定的价格零售给持供应卡的居民。这种收购和供应不仅是政府保证粮食平价供应和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对生产者进行价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之后,价格支持的对象逐渐扩大到黄麻、大豆、油料等20多种农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种植业的生产结构,促进平衡发展。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依赖于价格补贴,价格补贴是支撑印度农业生产的基点,也是价格政策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粮食价格补贴主要是经营补贴和缓冲库存补贴。随着粮食配售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粮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万吨,到1991年增加到2060万吨;每吨小麦的收购价格从1977/78年度的1125卢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卢比),结果是财政补贴越来越多,1980/81年度粮食补贴共计65亿卢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亿卢比。小麦补贴占小麦批发价的58%,大米占40%。1990/91年度,小麦平均补贴1.12卢比/公斤,大米0.8卢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费,必然造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农产品补贴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大农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团分享,而广大城乡贫民所得的份额很小。
2.农业信贷政策
印度农业贷款来源于各类机构(例如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和私人放债。在印度独立初期,私人放债是主要的来源。以1951年为例,私人贷款占农民贷款总额的92.8%。针对这种情况,印度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和发展农村信贷合作机构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贷活动。为实施这—政策,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逐步形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领导下的信贷合作社系统。这个系统在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的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总额的6.6%。在各种贷款机构中居主导地位。但是,仅依靠这个系统的贷款,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的贷款仅占农民贷款总额的20.1%(其他贷款机构占9.1%),农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贷。
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绿色革命”的广泛开展,农业投资需求激增,农业贷款供求之间的差距随之迅速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对14个商业银行实行了国有化,后来又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民的服务合作社机构,这些机构参与农业信贷,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从此,印度农业信贷政策发生了另—重大变化,即从单独地依靠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农业贷款,转变为依靠商业银行等多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极大地扩大了农业贷款来源。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领域的地位仅次于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 1986年占农民贷款总额的28.8%。不仅如此,贷款的方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优先向农业和农村小规模工业贷款,积极参加各种扶贫计划,直接向具体的项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农、佃农和农业劳动者)提供贷款。1987年,商业银行对项目受益人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44.5%。多种农业贷款机构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农村中的高利贷势力,1988/89年度,机构贷款已占农民贷款总额的57.4%,而私人贷款下降到42.6%,其原来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
尽管印度的农业信贷政策在扩大农业资金来源、推动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解决—些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信贷机构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机构过分强调获利原则,—些贷款用于非生产性用途,—些贷款到期不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资金的供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扶贫计划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
由于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特别是小农、边际农和无地农民仍未摆脱贫困。据政府的全国抽样调查资料,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虽然农村贫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数字并未减少,均为2亿多人。
农村贫困是困扰广大人民的严重问题,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主要向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倾斜,注意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中的—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愈显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渐认识到,农村贫民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从70年代后期起,印度经济计划和政策的重点转向缓解农村贫困,并实施了—系列扶贫计划。主要有: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无地者就业保证计划,农村青年自营职业培训计划,农村妇女和儿童发展计划和干旱地区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始于1979年,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并成为印度政府“六五”计划直至“八五”计划中扶贫部分中的中心内容。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改善农村贫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农村贫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收入来源,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贫困线以上。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分别由财政和贷款两方面解决。
印度“八五”计划中的扶贫计划,强调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干旱地区发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和其他民间组织促使广大人民参加扶贫计划,要进—步提高受益人的偿还能力,注意培养受益人的技术能力,注重“在册种姓”和“在册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取得了较大成绩。据印度国家银行关于评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扶贫效果的抽样调查(在10个县抽样调查1000户)得出的结论是: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贫困差距。在所调查的县份中,按平均计算,每个家庭增加的就业的数量为78日/人;平均每户增加的收入1372卢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过了贫困线。
4.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业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实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它的类型很多,主要的有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经营生产资料供应的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信贷、种子、化肥、农药等,销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合作社成员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售出。它们又分好几类,有的还从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有的只销售某些特殊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烟草等,以减少风险,获得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从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纺以及稻谷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农村也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合作社,它们主要生产农业投入品和机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化肥生产合作社,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20%。
印度的农业合作社有以下特点:(1)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理事会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多为5年,大会通常每年召开—次,审议合作社的工作;(2)民办官助。政府对合作社十分重视,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包括培训、补贴和资金援助,帮助合作社发展生产、加工、销售等事业;(3)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发展农村工业,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润丰厚,同时还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牛奶的收购、加工和分配系统也很有特色,在推进发展奶业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营养水平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印度在发展合作社中也有—些问题。主要是:(1)基层合作社的规模小,力量薄弱,服务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预比较多。政府—方面对合作社投资,同时又从合作社拿走—定的红利;据说,经济状况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预也越多,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3)地区之间以及社与社之间的差距很大,多数农产品不分级,加工深度不高,农民不能获得应有的利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8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