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关于皋兰山的相关资料
自从2000多年前匈奴人在黄河边叫响“皋兰”后,这座大山就成了兰州沧桑岁月的见证。 皋兰山--兰山公园“皋兰山是一座曾经被人们误读了的大山!”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匈奴人仰望的大山皋兰山最高点营盘岭,收割后的小麦地里,犁头翻开的土壤如同被打开的亘古书页,暴晒在阳光下面,展现着它们隐藏的秘密。不远处就是皋兰山的最高点,那里竖立着一个简陋木制三脚架,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皋兰山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形若蟠龙,“高厚蜿蜒,如张两翼,东西环拱州城(兰州城),延袤二十余里。”皋兰山是兰州城区的屏障。 2000多年前,游牧在黄河岸边的匈奴人曾经无数次地仰望过这座高山。 战国时期,匈奴趁秦灭六国之机,大举南下。逼近黄河一线后,站到黄河边上看到山非常高,所以取名叫皋兰。 其实,对于皋兰的来历人们有三种说法: 其一,皋兰是匈奴语译音。匈奴谓天为祁连,而皋兰、乌兰、贺兰诸山名,都和“祁连”发音相近,有高峻之意; 其二,出自羌语河的称呼; 其三,近代有人认为,皋兰来自山上的一种兰草。 “实际上,皋兰、乌兰、贺兰等指河,是匈奴人的称呼,现在蒙古仍有将河叫皋兰的。皋兰山就是河边的大山。应该得到确认的是:匈奴人在黄河北岸为皋兰山取名的说法是成立的。”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金钰铭说。 五泉山位于皋兰山北坡,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民间传说,这五眼泉是名将霍去病用铜鞭戳出的,故名五泉。 “这仅仅是一个传说,霍去病并没有来过兰州!”金钰铭说,“这是一段被误读了的历史。” 《史记》、《汉书·武帝纪》中记载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河西战役时说:霍去病率军一直向西,抵达张掖,然后在皋兰山同匈奴展开大战。人们往往把这个皋兰山当作兰州皋兰山,从而混淆了霍去病西征的线路。金钰铭说:“实际上,汉代在今天的甘肃境内应该有两个皋兰山。一个是兰州的皋兰山,另一个就是张掖附近的合黎山,这座山当时也被称之为皋兰山。”霍去病同匈奴激战的皋兰山应该是张掖的合黎山。 从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在皋兰山脚下设置了兰州,历史上从此有了兰州这个名称,至今已经有1427年了。兰州就是因皋兰山而得名。 “从匈奴人命名皋兰山后,皋兰山也就成了兰州沧桑岁月的见证。” 编辑本段兰州先民生活的遗迹走在营盘岭上,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一层层的梯田环绕在山间,碧绿的玉米,淡灰的蔓菁,收割了的小麦,散布在田间。在那个破旧三脚架南面,是一块平缓的斜坡,1981年这里发现了一处半山文化类型的墓葬,它们创造了彩陶文化的顶峰之作。 “1981年4月初,兰州市皋兰山公社三营四队平田整地时,发现了一批陶器,这里是一处新石器的半山类型的墓葬,距离花寨子遗址大约五公里。”参与此次野外调查采集的省文物考古所的周广济说,“这次我们共采集到陶器20件,器型基本完整,形制制作比较新颖,是半山早期的文化面貌。” 在兰州市博物馆二楼展厅内,收藏着两个营盘岭出土的锯齿纹的彩陶罐。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李晓林介绍说:“这些彩陶造型优美,其中一个图案为漩涡状的锯齿纹图案,红黑白相间的纹饰,展现了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中期类型,距今在4650年到4350年之间。这个遗址的发现给我们展现了那时兰州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 那时皋兰山顶林木茂盛,小溪流淌,黄河就在距离山下不远的地方。先民们选择了向阳面水的地方生活,人们把房屋修成长方形或方形,为了采光将房屋门开向东方,室内修了灶。人们一边种地,一边捕鱼打猎,生活极其艰难,此时的制陶业已经相当发达,给先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皋兰山西面的伏龙坪曾经发现过不少的汉墓。 1987年10月,城关区伏龙坪北缘的山嘴上发现了一座东汉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普通的墓地中人们意外发现了几块用来垫铜镜的纸张。这就是伏龙坪东汉残纸,那些纸共有三张,都在一个铜镜中,呈圆形,直径大约17厘米,柔韧性比较好。纸上有“妇悉履……奈何当奈何……”等文字。这是继甘肃敦煌、居延、武威旱滩坡之后,中国古纸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这块残纸是发现的文字最多的墨迹纸,为研究造纸术和书法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金钰铭说。 编辑本段“兰山烟雨”下的兰州士人皋兰山顶一片片不规则的梯田种植着各种蔬菜,因为刚下过雨,山间云雾相绕,有几分“兰山烟雨”的遗韵。 《兰州城关区史话》的主编千同和说:“每逢风雨飘洒,或者雨后初霁,山间云雾四起,山上楼台亭阁若隐若现,疑为天上宫阙。有时在早晚时分也有白云轻烟,缠绕山腰,形成兰山烟雨。”兰山烟雨明代称之为“皋兰山色”,清代康熙年间始称“兰山烟雨”,它也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兰州古景点之一。 皋兰山顶的三台阁一带地势开阔,是居高临下眺望兰州城区风光的好地方。如今,站在皋兰山顶大豁岘附近,市区景色一览无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早已不复当年的古色古香的境况了。 明代是今日兰州文化的奠基时期。明初,为巩固西北边防,明政府从江南和山西等地迁移了大量的人口,充实兰州。大批移民带来各自不同的习俗文化,推动了兰州本土士人群体的形成。在明初关陇士人文化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兰州士人文化却奇迹般地发展起来。许多文人墨客,或在今三台阁附近(明初所建,原为魁星阁)登高望远,或在皋兰山的北坡五泉山上品茶,或者站在城墙上遥望皋兰山,他们吟诵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 明代探花黄谏,在其《游五泉山》中写道:水结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可知当时兰州五泉山一带正在大兴土木。清代诗人宋琬曾写了《寄兰州司马赴紫垣》:“城郭皋兰北,衙斋面翠微。雪中千帐驻,树里五泉飞。……”宋琬是山东人,曾在陇西等地当官,兰州是必来之地,皋兰山给他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人们不仅吟诵皋兰山,许多人更把皋兰山作为隐居之地。明代著名学者段坚、清代著名学者秦维岳都曾归隐在皋兰山下。段坚是著名的理学家,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造就了兵部尚书彭泽等一大批人才。 “段坚晚年在五泉山依岩做洞,筑东园南村别墅,读书讲学。卒后,葬在五泉山东龙口与红泥沟之间的塔子坪,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有三通碑,今已变为民居了。” 倡导修建五泉书院的著名文人秦维岳是兰州后五泉人,曾任布政使、按察使等职,后修《皋兰县续志》,长期担任五泉书院山长。秦维岳晚年隐居在后五泉的听雨山房,他的诗集被人们称之为《听雨山房诗钞》。 今天,读着秦维岳的诗文,仿佛还能依稀见到一个孤单的身影,在兰州后五泉山的一个小四合院中埋头读书,偶尔在夜雨中传出阵阵诵读声,点缀着皋兰山的夜色。 而主持修建五泉山的刘尔更是人所周知的名士了。 编辑本段流淌的人文气息在关于皋兰山的诗文中有不少和生态有关。金钰铭说:“兰州作为我国西北的军事交通枢纽,在历史上是一个林木非常繁茂的地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盛唐时,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出陇右。” 宋元时期,兰州地区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明代兰州的植被也非常好。明代到清代中期,皋兰山曾是森林茂密之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兰县的残碑记载:“采用本山松柏木料八万三千余根”。 “……绝顶青青立马看,山色东连关紫气,河声北注陇云寒。天晴万树排高浪,日落双桥枕碧澜。见说古来征战地,骠姚曾此走呼韩。”这是明代诗人周光镐写的《咏皋兰山》,这首诗中给人们记载了皋兰山植被的情况。 到清代早期,兰州的植被也未遭大的破坏。今天的皋兰山、水磨沟等地方,依旧是林木茂密。清代诗人秦维岳在诗《水磨沟》中写道:“浩门湍急一沟横,两面青山左右迎。行列平冈湾折处,绿杨影里望柴衡。” 皋兰山的大豁岘,据说是刘伯温斩龙脉的地方。刘伯温斩龙脉的传说实际上是对明初西北紧张局势的反映。 民间认为自刘伯温斩龙脉之后兰州风水大坏,明清以来,兰州甚少出大官,官职最高的仅仅是个兵部尚书,更没有顶尖的学术大师。因此人们在皋兰山顶修建了三台阁(魁星阁)等,以便聚集兰州文脉。 “明代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绿洲丝绸之路彻底衰落,经济的衰落必然造成文化的衰败!”金钰铭说
什川古梨园位置在哪里
皋兰路附近美食推荐
第一段:推荐一家口味地道的兰州拉面店
皋兰路上有一家名为“兰州牛肉拉面”的小店,拉面皮筋道有嚼劲,汤头清鲜爽口,牛肉切丝均匀精致,独特的辣椒油还能增加一份香辣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此外,店内还有一些地道的陇菜美食,如岷县涮羊肉和兰州烤肉,也不容错过。
第二段:推荐一家物美价廉的烤串店
皋兰路的“古法烤串”是一家物美价廉的小店,肉质鲜嫩,食材新鲜,调料丰富。其中,牛肉、羊肉、鸟蛋和烤茄子是最受欢迎的几个口味。此外,店家还提供了各种凉菜小吃,诸如凉皮和拍黄瓜等,能够满足不同口味的顾客需求。
第三段:推荐一家美味可口的小吃店
皋兰路的“阿城酱猪蹄”是一家经营多年的老字号小吃店,主打瑶柱素煲汁酱猪蹄和麻辣豆花。其猪蹄选用优质肥瘦相间的蹄膀,煮至骨髓化,口感软糯鲜美,汁浓味美,可以喝上几碗。豆花口感细腻,配上自制的香辣酱汁,味道十分可口。店内还有各种传统小吃,如牛肉面和酸辣粉,价格实惠,值得一试。
什川古梨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什川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是黄河文化孕育的杰作。数千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时蒙恬“西北斥匈奴”,辟为古战场;汉将霍去病“鏖战皋兰”,建筑长城烽燧;宋代建城堡一座,屯兵驻守,故称什字川堡,后易名什川,沿用至今;明弘治八年重修城堡。清《皋兰县志》将什川“梨苑华光”列为金城十景之一。清代知县曾赞誉什川道:“一席地兮一带川,树木花光四季妍。桃杏雨,杨柳烟;朝暮人争峡口船。驼石古,水车圆;石门晓月几千年。楼台真如画,魁阁耸山巅;景中景,天外天;谁言此地无神仙?桃源犹不远,仿佛在眼前。”
什川东距兰州约20公里,西距皋兰县城20公里,总面积40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现辖9个行政村,有20288口人,气候湿润,风光秀丽,盛产瓜果蔬菜,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境内梨园面积已逾万亩,百年以上的古梨树3939亩、11939株。现存古梨树翠盖参天,生机盎然,置身梨园如入“绿色氧吧”,令人心旷神怡。日本早稻田大学植物学家称之为“植物界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什川镇2012年12月24日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于2013年4月12日由世界吉尼斯正式授牌并颁发“世界第一古梨园”认证证书,于2013年5月21日由国家农业部授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皋兰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生态古镇优势,按照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生态开发“五位一体”和“一河两翼”的布局,坚持“保护、开发、丰富、提升”的原则,建设以什川百年古梨园为核心,什川至县城至兰州总长40公里梨花谷为两翼、石洞寺森林公园为拓展的梨花之都。已成功举办了11届“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建成休闲度假园55家,特色“农家乐”110家,日接待能力达3万人次。已初步形成了以梨园美景观赏、库区风光游览、特色餐饮品尝、民俗风物欣赏、设施农业观光、开心农场体验等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会议度假和文化娱乐、观赏性项目与参与性项目融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区。园区也屡获“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亿万读者喜爱的旅游景区”、“游客最喜爱的特色旅游景区”、“游客最喜爱的旅游项目”、“兰州最美丽乡村”等殊荣。
门票:免费
景点位置:兰州市皋兰县
交通:梨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全程约25.2公里。
自驾车:走盐场堡至什川公路,40分钟左右到达。
公交:公交坐至盐场堡,有到什川的班车,票价7元,
吃饭娱乐:园内有很多农家乐,可以烧烤,休息,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人均消费50元左右。
什川镇:地理环境:什川镇位于皋兰县城南部,东南与榆中县接壤,西南邻兰州市城关区,西连忠和镇,北接水阜乡、石洞镇。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40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上车村,距县城20公里,距兰州城关区21公里。什川原名什字川堡,因明弘治八年(1495)所筑堡位于上峡至河口,东山至泥湾的什字交叉处,故称什字川堡,后人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8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