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在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中,中国和东盟各自具有的优势分布有哪些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关系、潜力及合作模式选择(农产品贸易视角)》内容简介: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并未取得像其工业品那样迅猛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而这主要是由种类繁多的农产品贸易及非贸易壁垒所导致的。农产品贸易壁垒是致使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缓慢、减少贫困计划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扩大农产品贸易,刺激农产品出口需求从而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也已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就必须团结起来,实现南南合作。另外,农产品中有很多产品是工业原料,在我国农业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力图利用贸易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约束。

在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中,中国和东盟各自具有的优势分布有哪些

中国与东盟近年来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而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就正式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进程正式启动,两大区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利益上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农产品上。农业和农产品问题,一直是东亚经济体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过不去的坎。但是,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双方都把农业确定为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重点。

中国与东盟同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因而双边贸易关系可能以竞争性为主。但是,对于农业和农产品来说,其生产和贸易结构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中国的国土主要处于温带,而东盟国家基本上处于热带,这一农业气候差异导致双方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从而出现了农产品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本文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验证了上述的假说,并且列出了中国与东盟现阶段处于竞争、互补贸易关系农产品的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相似性小于市场相似性,出口产品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另外,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各自的总体水平,说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形式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两者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互通有无、互补余缺为主的贸易。

在互补贸易关系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农产品潜力应该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并且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已经出现了“过度贸易”,而中国与菲律宾和新加坡农产品贸易仍然表现为“贸易不足”。

另外,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机制条件下,互补的贸易关系应该能够促使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朝着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却没有呈现预期中的发展趋势,而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动。两个国家或者区域之间贸易量的波动可以由进口需求效应、结构效应以及竞争力效应三个因素加以解释。中国和东盟农产品总进口的增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者双边贸易的波动;另外,从出口结构调整来看,虽然中国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以适应进口需求变化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中国对东盟进口农产品结构变化的反应度要明显低于东盟国家对中国进口变化的反应程度;从农产品竞争力变化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初级产品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丧失,而东盟国家在此类产品中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中国出口到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为了实证分析三类效应(因素)对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了CMS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波动主要是受东盟国家进口需求因素的影响;而结构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金额增长波动也主要受中国进口需求的影响,但是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是影响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多少的次重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主要是受总进口需求的影响。而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削减关税,最终实现双边的自由贸易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也即通过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从而对各自总农产品进口需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本文认为: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是缓解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波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最根本和关键的途径。从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认为:目前中国政府积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和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并且把农业确定为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促进效应直接与合作各方的贸易互补程度成反比,而和贸易保护程度成正比。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而且两者之间现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程度很低,因此,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不是很明显,从这一点考虑把农业高保护程度的日本和韩国排除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亚自由贸易区所应该有的对农产品的贸易促进效应。排除了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而建立起来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对经济和贸易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也就是说存在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缺陷。因此,本文积极主张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同时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即“10+3”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现在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10+1”模式。

最后,基于中国与东盟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合作的领域:粮食生产与贸易、热带农业产业合作以及农业领域的投资合作。在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靠市场的方法,加大粮食的进口比例和幅度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之一。东盟国家是比较可靠的粮食进口来源地。

据媒体的最新报道,截止到5月2日,中国方面已向美国猪肉出口商发布了4万多吨猪肉订单。这是近半年以来,美国获得的最大的猪肉订单。除此之外,中国还加大了美国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的进口。于是国内各方争议不断,多数人表示,美国疫情如此严重,我们拒绝吃从美国进口的猪肉。

实际上,中国向美国购买4万吨猪肉,并不是中国方面现在才决定的,中国进口美国的猪肉是履行去年12月13日签订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这是中美对等的履约行为。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第一季度猪肉进口量为95.1万吨,同比增加184.5%,其中进口美国猪肉为16.8万吨,同比增长640%,是去年同期的三倍还多。如果再加上现在的4万多吨猪肉,这些都是中方正履行之前的协议,这与拯救美国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此外,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逐步落地,我国在第一季度也加大了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第一季度,我国自美进口农产品355.6亿元,增长1.1倍。其中,进口大豆781.4万吨,增加2.1倍,价值218.8亿元,增长2.1倍;进口猪肉16.8万吨,增加6.4倍,价值30.4亿元,增长16倍;进口棉花12.4万吨,增加43.5%,价值15.9亿元,增长17%。

与此同时,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4765.5亿元,下降23.6%;自美进口1914.6亿元,下降1.3%。大豆、猪肉、棉花等商品自美进口增长迅速。显然,中国方面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缩小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维持中美两国的贸易平衡,减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不是外界所传的是要去拯救美国农业。

资料显示,中美两国贸易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顺差,2018年中美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35.2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4784.2亿美元,增长11.3%;进口1551亿美元,增长0.7%。2018年中美贸易顺差达3233.2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中国拿了大量花花绿绿的美钞,却无法从美国购买到心仪的商品。最后无奈之下,只能购买美国国债,间接支持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美国来说,对于过高的贸易逆差肯定是不满意的,于是两国贸易争斗接连不断。

为此,中国方面也在努力进口美国农产品,以缩小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2019年,由于中美贸易战导致数据全面下滑。1-12月中美进出口累计5412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14.6%;其中出口4185亿美元,下滑12.5%;进口1227亿美元,下滑20.9%。2019年中美贸易顺差达2958亿美元。但是美国方面还不满意,要求中国方面大量进口美国的农产品。而我们中方也本着缩小贸易顺差的愿望,在去年底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至于美国进口的猪肉,是否安全的问题,我们想阐述以下看法:首先,很多人怀疑美国猪肉的安全性,实际上,中国除了进口猪肉之外,也多年进口大豆、玉米等美国的农产品,原则上你吃了美国的大豆和吃美国的猪肉是没什么特别大的区别的。同时,在动物中只有猫容易感染新冠肺炎,而猪感染新冠肺炎病例的病例没有。专家们认为,新冠肺炎通过猪感染到人的概率几乎接近于零。

再者,我们应该相信中国海关的把关检疫能力,若从美国进口猪肉存在安全问题,一定会拒之于国门之外。因此,进口美国猪肉和中国的猪肉一样,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同时,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正在落实之中,而协议内的东西一定要加大落实,这正是彰显大国诚信的绝佳机会。

最后,进口美国的猪肉是互惠互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国的养殖企业,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之前国内猪肉价格从10元涨到30多元,现在又回到25元。国内猪肉价格居高不下,民众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而进口美国猪肉,正好解决了国内猪肉需求,平抑物价。

近日,中国要进口4万吨美国猪肉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不敢吃美国进口猪肉,我们认为买不买美国猪肉可以由你自己决定。但是,这次中国进口的美国猪肉,主要是去年年底与美国达成的经贸协议,现在正在履行过程中,而且美国进口的猪肉也是会经过检疫检测的,食品安全应该不成问题。目前国内猪肉价格如此昂贵,美国廉价猪肉进口之后,会抑制国内猪肉价格。后面老百姓在购买国产猪肉也会便宜许多,如果国内猪肉能降价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88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