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求大侠帮忙翻译下这两段文言文啊!

第一、田制上第二、田制下 水利田 屯田第三、乡党土断、版籍并附第四、赋税上第五、赋税中第六、赋税下第七、历代盛衰户口 丁中第八、钱币上第九、钱币下第十、漕运 盐铁第十一、鬻爵 榷酤 算缗 杂税 平准均输附第十二、轻重食货一田制上唐 周 秦 汉 後汉 晋 宋 後魏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谓之治政。夫地载而不弃也,一著而不迁也,安固而不动,则莫不生殖。圣人因之设井邑,列比闾,使察黎民之数,赋役之制,昭然可见也。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逾僭兴矣。降秦以後,阡陌既弊,又为隐覈,隐覈在乎权宜,权宜凭乎簿书。簿书既广,必藉众功,藉众功则政由群吏,政由群吏则人无所信矣。夫行不信之法,委政於众多之胥,欲纪人事之众寡,明地利之多少,虽申商督刑,挠首总算,亦不可得而详矣。不变斯道而求理者,未之有也。夫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封,大夫不得专地。若使豪人占田过制,富等公侯,是专封也;卖买由己,是专地也。欲无流粤,不亦难乎!陶唐以前,法制简略,不可得而详也。及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使禹平水土,别九州,其分别疆理所在,具州郡篇。冀州,厥土惟白壤,无块曰壤。厥田惟中中。田第五。兖州,厥土黑坟,色黑而坟起。厥田惟中下。第六。青州,厥土白坟,厥田惟上下。第三。徐州,厥土赤埴坟,土黏曰埴。厥田惟上中。第二。扬州,厥土惟涂泥,地泉湿。厥田惟下下。第九。荆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第八。荆河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高者壤,下者垆。垆,疏也。厥田惟中上。第四。梁州,厥土青黎,色青黑,沃壤也。厥田惟下上。第七。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第一。九州之地,定垦者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顷。虞夏殷三代凡千馀载,其闲定垦,书册不存,无以详焉。周文王在岐,今扶风郡岐山县。用平土之法,以为治人之道,地著为本,地著谓安土。故建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故丘有戎马一匹,牛三头,甸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同百里,提封万井,戎马四百匹,车百乘,此卿大夫釆地之大者,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六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国。天子之畿内,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戎卒七十二万人,故曰万乘之主。」小司徒之职,「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郑玄曰:「均、平也。周犹遍也。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以上地,所养者众也。男女五人以下,则授之以下地,所养者寡也。正以七人、六人、五人为率者,有夫有妇,然後为家,自二人以至于十为九等,七、六、五者为其中。可任,谓丁强任力役之事者,出老者一人,其馀男女强弱相半,其大数。」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此谓造都鄙也。釆地制井田,异於乡遂,重立国,小司徒为经之。立其五沟五涂之界,其制似井之字,因取名焉。谓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昔夏少康在虞,思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旅之众而田一成,则井牧之法,先古然矣。九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四井为邑,方二里;四邑为丘,方四里;四丘为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则方十里,为一成。积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洫。四甸为县,方二十里,四县为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为一同也。积万井九万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万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二万七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万二千四百夫治浍,井田之法,备於一同。今止於都者,釆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国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於王。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一县之田税入於王。二十五里之国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於王。地事谓农牧衡虞也,贡谓九谷山泽之材也,赋谓出车徒给徭役也。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任土者,任其力势所能生育,且以制贡赋也。物,物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而授农牧衡虞,使职之。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疆地。谓廛里者,若今云邑居里矣。廛,民居之区域也。里,居也。圃树果蓏之属,季秋於中为场。樊圃谓之园。宅田者,致仕之家所受之田也。士相见礼曰:「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士读为仕,仕者亦受田,所谓圭田也。孟子曰:「自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贾田,在市贾人其家所受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田,畜牧者之家所受田也。赏田者,赏赐之田。公邑谓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家邑,大夫之釆地;小都,卿之釆地;大都,公之釆地,王子弟所食邑也。疆五百里,王畿界也。皆言任者,地之形实不方平如图,受田邑者远近不得尽如制,其所生育职贡,取正於是耳。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爰,於也。更谓三岁即改与别家佃,以均厚薄。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馀夫,亦以口受田如比。比,例也。必寐反。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口二十亩。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淳,尽也,泽卤之田不生谷。各以肥硗多少为差。硗,硗确,谓瘠薄之田。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勉强劝之,令习事。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三晋,韩赵魏三卿,今河东道之地。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於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於内,而使秦人应敌於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闲,国富兵强,天下无敌。汉孝文时,民近战国,皆多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游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本,农桑也。末,工商也。言人已弃农而务工商矣,其食米粟者又甚众也。残谓伤害。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几,近也。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言年载已多,而无储积。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万之众,国胡以餽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今敺人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帝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诏曰:「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度谓量计。以口量地,其於古犹有馀,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於末以害农者蕃,蕃,多也。为酒醪以靡谷者多,靡,散也。靡读曰縻。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竹仲反。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也。」晁错复说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食读曰嗣。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捐,谓人饥相弃捐也。瘠,瘦病也。言无相弃捐而瘦病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苟御风霜,不求靡丽。饥之於食,不待甘旨;旨,美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服,事也。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闲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价而卖,本直千钱者,价得五百。亡者取倍称之息,取一偿二为倍称。称,举也。今俗所谓举钱。於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於贵粟;贵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为赏罚。」帝从之。其後务敦农本,仓廪充实。孝景元年,制曰:「闲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陿,无所农桑系畜;或地饶广,荐草莽,草稠曰荐,草深曰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後元三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闲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孝武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於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於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後时。」宿麦,谓苗经冬。仲舒又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音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名田,占田也。各为立限,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可足也。塞并兼之路,然後可善治也。」竟不能用。元狩三年,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举吏人能假贷贫人者以名闻。及末年,帝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於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甽,垄也,音工犬反,字或作畎。岁代处,故曰代田,代,易也。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并两耜而耕。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於甽中。播,布也。种谓谷子。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耨,鉏也。因隤其土以附苗根。隤谓下之。音颓。故其诗曰:「或芸或籽,黍稷儗儗。」音拟。小雅甫田之诗。儗儗,盛貌。籽音子。芸,除草也。籽,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必寐反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能读曰耐。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亩,於古为十二顷。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古千二百亩,则得今五顷也。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缦田,谓不甽者。音莫干反。善者倍之。善为甽者,又过缦田二斛以上。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太常主诸陵,有民,故亦课田种。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为法意状。民或苦少牛,无以趋泽,趋读曰趣,及也。泽,雨之润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音晚犁。挽,引也。史失光姓。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庸,功也,言换功共作也。义与佣赁同。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而缘反地,离宫,别处之宫,非天子所常居也。壖,馀也。宫壖地,谓外垣之内,内垣之外也。诸缘河壖地,庙垣壖地,其义皆同。守离宫卒,闲而无事,因令於壖地为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辅公田。令,使也。命者,教也。令离宫卒教其家田公田也。又教边郡及居延城。居延,张掖县也。时有甲卒也。是後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至孝昭时,流民稍还,田野垦辟,颇有畜积。孝宣地节三年,诏曰:「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种,五谷种。孝元初元元年,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建昭五年,诏曰:「方春农桑兴,百姓戮力自尽之时也。故是月劳农劝桑,无使後时。今不良之吏,覆按小罪,徵召证按,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使失一时之作,亡终岁之功,公卿其明察申敕之。」孝成帝之时,张禹占郑白之渠四百馀顷,他人兼并者类此,而人弥困。阳朔四年正月,诏曰:「夫洪范八政,以食为首,斯诚家给刑错之本也。先帝劭农,薄其租税,宠其强力,令与孝弟同科。闲者,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趋末者众,将何以矫之?方东作时,其令二千石勉劝农桑,出入阡陌,致劳来之。书不云乎,『服田力啬,乃亦有秋』。其勗之哉!」孝哀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後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後,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钜万,而贫弱逾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後,须,待也。遂寝不行。孝平元始元年,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农桑。二年,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顷。盖纪汉盛时之数。据元始二年户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每户合得田六十七亩百四十六步有奇。王莽篡位,下令曰:「古者设井田,则国给人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於是「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馀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於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百姓涕泣於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自诸侯卿大夫至於庶人,抵罪者不可胜数。经二年馀,中郎区博谏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已久。周道既衰,而人不从。秦顺人心,改之可以获大利,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弊。今欲违人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生,而无百年之渐,不能行也。」莽知人愁,乃以许卖。其後百姓日以凋弊。後汉之初,百姓虚耗,率土遗黎,十纔一二。光武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覆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馀人,坐度田不实下狱死。顺帝建康元年,定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九十四步。据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九十,每户合得田七十亩有奇。荀悦论曰:「昔文帝十三年六月,诏除人田租。且古者十一而税,以为天下之中正。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富强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税,而人输豪强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於三代,豪强之暴,酷於亡秦,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於豪人也。今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富强也。孝武皇帝时董仲舒尝言,宜限人占田。至哀帝时,乃限人占田不得过三十顷,虽有其制,卒难施行。然三十顷又不平矣,且夫井田之制,不宜於人众之时,田广人寡,苟为可也。然欲废之於寡,立之於众,土地布列在豪强,卒而革之,并有怨心,则生纷乱,制度难行。由是观之,若高祖初定天下,光武中兴之後,人众稀少,立之易矣。既未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为之立限。人得耕种,不得卖买,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且为制度张本,不亦宜乎!虽古今异制,损益随时,然纪纲大略,其致一也。」崔寔政论曰:「昔圣人分口耕耦地,各相副适,使人饥饱不变,劳逸齐均。富者不足僭差,贫者无所企慕。始暴秦隳坏法度,制人之财,既无纲纪,而乃尊奖并兼之人。乌氏以牧竖致财,宠比诸侯;寡妇清以攻丹殖业,礼以国宾。於是巧猾之萌,遂肆其意。上家累巨亿之赀,斥地侔封君之土,行苞苴以乱执政,养剑客以威黔首。专杀不辜,号无市死之子。生死之奉,多拟人主。故下户踦岖,无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为之服役。故富者席馀而日炽,贫者蹑短而岁踧,历代为虏,犹不赡於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岁小不登,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其所以伤心腐藏、失生人之乐者,盖不可胜陈。故古有移人通财,以赡蒸黎。今青、徐、兖、冀,後汉青州,今北海、济南、淄川、东莱、东牟、高密、平原等郡地。徐州,今东海、琅邪、彭城、临淮、广陵等郡地。兖州,今陈留、灵昌、濮阳、东平、济阳、济阴、鲁等郡地。冀州,今魏郡、邺郡、钜鹿、清河、常山、赵郡、博陵、信都、景城等郡地。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近郡,凉州,今安定、彭原之北、天水、陇西并其地。幽州,今上谷、范阳之北,东至辽东并其地。皆土旷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垦发。小人之情,安土重迁,宁就饥馁,无适乐土之虑。故人之为言瞑也,谓瞑瞑无所知。犹群羊聚畜,须主者牧养处置,置之茂草,则肥泽繁息,置之硗卤,则零丁耗减。是以景帝六年,下诏郡国,令人得去硗狭,就宽肥。至武帝,遂徙关东贫人於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陇西,今陇西、天水、金城、会宁、安乡等郡地。北地,今安定、彭原、安化、平原、灵武、五原等郡地。西河,今银川、新秦、西河、昌化等郡地。上郡,今延安、咸宁、洛交、中部等郡地。会稽,今浙江东晋陵郡以东,直至信安、永嘉郡地。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後加徙猾吏於关内。今宜复遵故事,徙贫人不能自业者於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仲长统昌言曰:「远州县界至数千,而诸夏有十亩共桑之迫。远州有旷野不发之田,代俗安土有死无去。君长不使,谁能自往缘边之地。亦可因罪徙人,便以守御。」晋武帝泰始八年,司徒石苞奏:「州郡农桑未有殿最之制,宜增掾属令史,有所循行。」帝从之。苞既明劝课,百姓安之。平吴之後,有司奏:「王公以国为家,京城不宜复有田宅。今未暇作诸国邸,当使城中有往来之处,近郊有刍稿之田。今可限之,国王公侯,京城得有宅一处。近郊田,大国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城内无宅城外有者,皆听留之。」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其官第一品五十顷,每品减五顷以为差,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代。宗室、国宾、先贤之後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量其官品以为差降。自西晋则有荫客之制,至东晋其数更加,具赋税上篇。宋孝武帝大明初,羊希为尚书左丞。时扬州刺史西阳王子尚上言:「山湖之禁,虽有旧科,人俗相因,替而不奉,熂许气反山封水,保为家利。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蘇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斯实害理之深弊。请损益旧条,更申恒制。」有司检壬辰诏书:「擅占山泽,强盗律论,赃一丈以上皆弃市。」希以「壬辰之制,其禁严刻,事既难遵,理与时弛。而占山封水,渐染复滋,更相因仍,便成先业,一朝顿去,易致怨嗟。今更刊革,立制五条。凡是山泽,先恒熂爈力居反。种养竹木杂果为林仍,及陂湖江海鱼梁鰌鮆七由反,即移反。场恒加工修作者,听不追夺。官品第一、第二品,听占山三顷。第三、第四品,二顷五十亩。第五、第六品,二顷。第七、第八品,一顷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皆依定格,条上赀簿。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少,依限占足。若非前条旧业,一不得禁。有犯者,水土一尺以上,并计赃,依常盗律论。除晋咸康二年壬辰之科」。从之。时山阴县人多田少,孔灵符表请徙无赀之家於馀姚、鄮、莫侯反鄞银音三县界,垦起湖田。馀姚,今会稽郡县。鄮、鄞则今馀姚郡地。帝令公卿博议,咸曰:「夫训农修政,有国所同。土著之人,习翫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徙居他县。寻山阴豪族富室,顷亩不少,贫者肆力,非为无处。又缘湖居人,鱼鸭为业,小人习始既难,劝之未易。远废之畴,方翦荆棘,率课穷乏,其事弥难,资徙粗立,徐行无晚。」帝违众议,徙人并成良业。後魏明帝永兴中,频有水旱。神瑞二年,又不熟,於是分简尤贫者就食山东。敕有司劝课田农曰:「前志有之,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凡庶人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死无椁,不蚕者衣无帛,不绩者丧无縗。教行三农,生殖九谷。」自是人皆力勤,岁数丰穰,畜牧滋息。景穆帝初为太子监国,曾令有司课畿内之人,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垦殖锄耨。其有牛家与无牛家一人种田二十亩,偿以耘锄功七亩,如是为差。至与老小无牛家种田七亩,老小者偿以锄功二亩。皆以五口下贫家为率。各列家别口数、所种顷亩,明立簿目。所种者於地首标题姓名,以辨播殖之功。孝文太和元年三月,诏曰:「去年牛疫,死伤太半,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有牛者加勤於常岁,无牛者倍佣於馀年。一夫制理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馀力,地有遗利。」时李安世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理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窃见州郡之人,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彊宗豪族,肆其侵淩,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人获资生之利,豪右靡馀地之盈。无私之泽,乃播均於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於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後虚诈之人,绝於觊觎,守分之士,免於淩夺。」帝深纳之,均田之制起於此矣。九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於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馀,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於桑榆地分杂莳馀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诸有举户老小残疾无受田者,年十一以上及疾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诸还受人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诸土广人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人种莳。後有来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人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贫後富。再倍之田,放此为法。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闲,亦借其所亲。诸宰人之官,各随近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职分田起於此。

求大侠帮忙翻译下这两段文言文啊!

1.形容农田的诗句

1:三农田野耕(宋·晁说之·《陈情》)

2:田野蜚螟蛾(宋·敖陶孙·《一日复一日》)

3:田野稻粱乾(宋·金君卿·《和人悯道傍冻馁者》)

4:草草田野食(宋·张耒·《春雨》)

5:吾行田野间(宋·洪迈·《道中得雨》)

6:田野久已疏(唐·韦应物·《休沐东还胄贵里示端》)

7:田野无人声(宋·潘良贵·《法清晚步分韵得夕字》)

8:崎岖田野间(宋·刘焘·《宿华严院》)

9:田野无闲人(唐·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10:那知田野间(宋·真德秀·《浦城劝粜》)

11:聊相羊兮田野(宋·程公许·《仙谷词送别西宪杨少卿奉祠东归》)

12:中视田野功(宋·蔡襄·《新作春野亭》)

13:田野顿昭苏(宋·舒岳祥·《日食》)

14:田野有饥色(现代·陈独秀·《感怀二十首》)

15:欢声田野间(宋·曾几·《喜晴》)

16:不独班春行田野(宋·吕希纯·《潇洒亭》)

17:恐田野之芜秽(先秦·宋玉·《九辩》)

18:田野何由睹圣明(明·舒頔·《有怀诸公》)

19:啾啾田野雀(明·唐时升·《和饮酒二十首初夏天气微热方不欲饮偶龚仲和》)

20:我行田野间(宋·连文凤·《稻花》)

21:田野乐有余(宋·詹初·《归田》)

22:侧闻田野间(宋·方回·《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韵赋十首》)

23:田野富农桑(宋·石介·《过潼关》)

24:旌旗委田野(明·刘基·《感时述事(十首)》)

25:一来田野中(唐·韦应物·《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

26:田野四时歌乐土(宋·林岊·《盘石》)

27:田野如泛浮(唐·孟郊·《越中山水》)

28:老稚满田野(宋·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

29:讵匪田野幸(宋·曾巩·《九日九日》)

30:不意田野姿(宋·韩维·《答曼叔客居见诒兼简里中诸君》)

31:朝跻遍田野(宋·赵蕃·《有怀二首》)

32:浮云带田野(宋·王安石·《舟中读书》)

33:收刈田野乐(宋·曾巩·《追租》)

34:不胜落田野(宋·周文璞·《石林》)

35:田野欢声凑(宋·姚述尧2·《念奴娇》)

36:自居田野间(宋·李吕·《赠上官法师》)

37:牛羊满田野(唐·韩愈·《病中赠张十八》)

38:脱质去田野(宋·梅尧臣·《鹿》)

39:老于田野最相宜(明·杨基·《寄诸葛同知彦飞》)

40:桑麻言言兮田野孔治(宋·王令·《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

41:淮田野人分屏置(宋·王洋·《寄何宣仲》)

42:懽呼溢田野(宋·许应龙·《送杨郎中守嘉兴》)

43:我居田野间(宋·赵蕃·《闻舂》)

44:下直身田野(宋·晁补之·《秋夜西岗联句》)

45:朝廷休戚视田野(宋·罗与之·《书感》)

46:田野辛勤事总知(宋·真德秀·《长沙劝耕》)

47:常若田野居(宋·张耒·《庭草》)

48:误看田野作江湖(宋·敖陶孙·《醉归》)

49:我昔在田野(明·童冀·《归园田(三首)》)

50:田野布衣空有赋(明·易恒·《庐州武昌二邸失守由太仓蹈海之燕感赋(时至》)

51:田野醉芳樽(唐·李白·《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52:田野遂我私(宋·苏辙·《游景仁东园》)

53:田野聊安居(明·张宇初·《负暄(二首)》)

54:田野低干越?(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55:吾家在田野(唐·陆龟蒙·《村夜二篇》)

56:逍遥田野间(明·揭轨·《甲辰三月归西村》)

57:田野正辛苦(宋·邓牧·《九锁山十咏·龙洞》)

58:但愿明年田野(元·段克己·《水调歌头》)

59:但使田野传(宋·晁补之·《感遇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以将穷山海迹胜绝》)

60:岁暮田野空(唐·白居易·《羸骏》)

2.描写农田的诗句

《江上值春雨》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江皋正月雨,平陆亦波澜。半是峨嵋雪,重为泽国寒。

农田淹浸尽,客棹往来难。愁杀骚人路,沧浪正渺漫。

归田园居 其二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劝农 其二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人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鸲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3.关于土地的古诗句

1、况土地分张又百年。[宋] 无名氏 《沁园春·道过江南》

释义:况且分配土地的制度已经有百来年了。

2、龙神土地亦安。[宋] 释祖钦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释义:龙和神以及土地都觉得安宁。

3、巫师骂土地。[宋] 释妙伦 《偈颂八十五首》

释义:巫师也在责备土地。

4、农人土地窄。[唐]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释义:农民家里面的土地比较少。

5、湟中土地昔湮没。[唐] 郑嵎 《津阳门诗》

释义:蝗虫从中的土地都被淹没了。

6、名随土地贵。[唐] 徐铉 《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释义:名字也会随着土地名贵起来。

4.描写关于土地的诗句有哪些

1、《点绛唇·厚地高天》

近现代:王国维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译文:置身于高天厚地之间时,我会渐渐地觉得自己平生似乎事事都不顺。不过好在我还有个小船般的书斋,在其中可以信马由缰,任我发挥。

姑且在这浮幻的人生中,暂时获得真正的自我。天地如此之大,我独自坐在经霜后的树林中,看那些红叶纷然坠落。

2、《送周主簿任南城》

明代:罗玘

烝黎恋门阀,不厌土地薄。

神泉粗可酿,出境配灵药。

译文:连山抱着如环,经过水环绕城墙墙脚。军州自古设置,小城镇旧附郭。老黎恋门第,不满足土地薄。神泉大体可以酿造,出境配灵丹妙药。

3、《津阳门诗》

唐代:郑嵎

湟中土地昔湮没,昨夜收复无疮痍。

戎王北走弃青冢,虏马西奔空月支。

译文:湟中土地过去湮没,昨天晚上收复无创伤。戎王逃弃青冢,敌人的骑兵向西逃奔空月支。两逢尧年难道容易偶然,希望老头颐养丰皮肤肌肉。

4、《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宋代:范成大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译文:家乡土地山丘哪个地方都可以栽种楸树,我扛着锄头带着壶老酒整天悠悠然搞得像传说中的醉仙刘伶。即使人真的有千年铁门槛显赫和长久的家世那样福禄长寿,最终也就是落得一个土馒头似的坟丘。

在这凡俗世界里最终如同佛家说的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人的四大形骸只是一个皮囊,最终归葬本原,回归故乡。蝼蚁这样的小虫,和乌鸢这样的大鸟又何必分出大小厚薄,我呢,只需要对着秋风拍掌赏菊感受这秋天的美好。

5、《登夏州城楼》

唐代:罗隐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译文:我独自一人倚偎高楼怅然远望,无限寒意的边城戍旗飘扬猎猎生风。万里山河都是大唐的土地,在这土地上千百年来有多少戍边英雄为国献身捐躯。

5.形容农田的诗句

1:三农田野耕(宋·晁说之·《陈情》)2:田野蜚螟蛾(宋·敖陶孙·《一日复一日》)3:田野稻粱乾(宋·金君卿·《和人悯道傍冻馁者》)4:草草田野食(宋·张耒·《春雨》)5:吾行田野间(宋·洪迈·《道中得雨》)6:田野久已疏(唐·韦应物·《休沐东还胄贵里示端》)7:田野无人声(宋·潘良贵·《法清晚步分韵得夕字》)8:崎岖田野间(宋·刘焘·《宿华严院》)9:田野无闲人(唐·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10:那知田野间(宋·真德秀·《浦城劝粜》)11:聊相羊兮田野(宋·程公许·《仙谷词送别西宪杨少卿奉祠东归》)12:中视田野功(宋·蔡襄·《新作春野亭》)13:田野顿昭苏(宋·舒岳祥·《日食》)14:田野有饥色(现代·陈独秀·《感怀二十首》)15:欢声田野间(宋·曾几·《喜晴》)16:不独班春行田野(宋·吕希纯·《潇洒亭》)17:恐田野之芜秽(先秦·宋玉·《九辩》)18:田野何由睹圣明(明·舒頔·《有怀诸公》)19:啾啾田野雀(明·唐时升·《和饮酒二十首初夏天气微热方不欲饮偶龚仲和》)20:我行田野间(宋·连文凤·《稻花》)21:田野乐有余(宋·詹初·《归田》)22:侧闻田野间(宋·方回·《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韵赋十首》)23:田野富农桑(宋·石介·《过潼关》)24:旌旗委田野(明·刘基·《感时述事(十首)》)25:一来田野中(唐·韦应物·《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26:田野四时歌乐土(宋·林岊·《盘石》)27:田野如泛浮(唐·孟郊·《越中山水》)28:老稚满田野(宋·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29:讵匪田野幸(宋·曾巩·《九日九日》)30:不意田野姿(宋·韩维·《答曼叔客居见诒兼简里中诸君》)31:朝跻遍田野(宋·赵蕃·《有怀二首》)32:浮云带田野(宋·王安石·《舟中读书》)33:收刈田野乐(宋·曾巩·《追租》)34:不胜落田野(宋·周文璞·《石林》)35:田野欢声凑(宋·姚述尧2·《念奴娇》)36:自居田野间(宋·李吕·《赠上官法师》)37:牛羊满田野(唐·韩愈·《病中赠张十八》)38:脱质去田野(宋·梅尧臣·《鹿》)39:老于田野最相宜(明·杨基·《寄诸葛同知彦飞》)40:桑麻言言兮田野孔治(宋·王令·《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41:淮田野人分屏置(宋·王洋·《寄何宣仲》)42:懽呼溢田野(宋·许应龙·《送杨郎中守嘉兴》)43:我居田野间(宋·赵蕃·《闻舂》)44:下直身田野(宋·晁补之·《秋夜西岗联句》)45:朝廷休戚视田野(宋·罗与之·《书感》)46:田野辛勤事总知(宋·真德秀·《长沙劝耕》)47:常若田野居(宋·张耒·《庭草》)48:误看田野作江湖(宋·敖陶孙·《醉归》)49:我昔在田野(明·童冀·《归园田(三首)》)50:田野布衣空有赋(明·易恒·《庐州武昌二邸失守由太仓蹈海之燕感赋(时至》)51:田野醉芳樽(唐·李白·《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52:田野遂我私(宋·苏辙·《游景仁东园》)53:田野聊安居(明·张宇初·《负暄(二首)》)54:田野低干越?(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55:吾家在田野(唐·陆龟蒙·《村夜二篇》)56:逍遥田野间(明·揭轨·《甲辰三月归西村》)57:田野正辛苦(宋·邓牧·《九锁山十咏·龙洞》)58:但愿明年田野(元·段克己·《水调歌头》)59:但使田野传(宋·晁补之·《感遇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以将穷山海迹胜绝》)60:岁暮田野空(唐·白居易·《羸骏》)。

6.有关田地的诗词

有关田地的诗词是:

池塘多放聊添税,田地深耕足养家。 宋·谢谔

尽有池塘堪著月,且无田地可输官。 元·明本

田地稳时行便到,工夫尽处见方亲。 宋·郭印

诗句工夫驴背上,醉乡田地酒旗边。 金·赵秉文

缚遣推囚名御史,狼藉囚徒满田地。唐?元稹

富者有银犹可苏,贫者无银卖田地。宋?丘葵

从今也莫察渊鱼,做到不忍欺田地。宋?刘克庄

今日官家有恩例,给与牛羊赐田地。明?周忱

好畤可以家,多买腴田地。明?释函是

提携好音乐,剪铲空田地。唐?元稹

世人遗子孙,孰不曰田地。明?谢一夔

丁男征戍无生计,妇姑开荒种田地。明?李时勉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唐?白居易

人间那有闲田地,抱瓮青山许息机?清?丘逢甲

面前自有好田地,天下岂无平路坡。宋?邵雍

东家归人买田地,西家归人置歌妓。明?沈周

汉将屯田地,阡畦半未荒。清?郭柏荫

自耕数亩荒田地,独守寒庐夜夜灯。明?龚用卿

世间大有平田地,因甚须由捷径过。宋?邵雍

绕坛旧田地,给授有等伦。唐?元稹

抛将松竹无田地,领取生涯有死关。明?成鹫

蓦然踏著故田地,倒裹幞头孤路行。宋·释觉阿上人

7.关于农田的古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佚名《长歌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颜仁郁《农家》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张籍《野老歌 / 山农词》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 / 伤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观田家》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8.形容农田的诗句有哪些

1、《江上值春雨》

年代:唐代 作者:齐己

江皋正月雨,平陆亦波澜。半是峨嵋雪,重为泽国寒。

农田淹浸尽,客棹往来难。愁杀骚人路,沧浪正渺漫。

2、《落梅风·咏雪》

年代:元代 作者:张鸣善

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

3、《归园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稻田》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5、《观田家》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97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