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农作物旱灾情况汇报

 虽然自3月3日以来我区普降小到中雨,3月22-25日各县均降了20毫米左右的小到中雨,使我区大部分地方的土壤墒情得以改善,旱情得以一定缓解。但与前期各地干旱发生的强度相比,旱情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除。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份我区平均气温仍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受旱灾影响,目前我区农业生产形势较为严峻。一是受旱范围广、旱情严重,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二是夏收作物长势较差。小麦、油菜一、二类苗比例小,三类苗比重大,夏季粮油减产已成定局。三是影响春耕生产,目前春播进度慢于去年同期。

农作物旱灾情况汇报

 一、我区去冬今春农作物受灾情况

 据3月29日农情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10.7万亩,占秋冬季作物播种面积368.61万亩57.2%;其中成灾面积129.53万亩,占总面积的35.1%;绝收面积10.8万亩(其中茶园死苗3.33亿株)。受灾最严重依次为沿河县、思南县、石阡县、印江县、德江县、松桃县。受灾作物种类主要是茶叶、蔬菜、小麦、油菜、马铃薯。预计粮食损失23291吨,农业经济损失39955.5万元。

 (一)夏粮生产受灾(经济损失4320万元):

 1、小麦(含杂粮)全区播种面积60.2万亩,受灾54.4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0.5%;成灾9.35万亩,绝收0.48万亩.因干旱小麦分蘖减少,幼穗萌发小,造成穗小,产量低,预计小麦与杂粮减产1.4万吨,减收2520万元。

 2、秋洋芋:全区播种面积9.7万多亩,受灾面积6.97万亩,占播面的17.9%.因干旱苗弱、苗不齐,预计减产3成,损失粮食2091吨,减收200万元。

 3、春洋芋:全区计划播种100万亩,现只完成96.06万亩,其主要原因是长期干旱土地翻犁困难,约36万亩播期同比延迟20天以上,同时,因干旱出苗不齐,苗弱,预计减产7200吨(折主粮),减收1600万元。

 (二)经济作物损失35635.5万元

 1、蔬菜生产,全区计划冬春蔬菜种植面积51.9万亩。受灾面积17.96万亩,占播面的34.6%;成灾面积6.25万亩,占播面的12%;绝收面积1.32万亩。其原因是干旱造成土地翻犁困难,已育的蔬菜长势不好,春季难以移栽,已栽的在小棚因缺水长势不良。全区冬春蔬菜预计损失9260万元。

 2、油菜生产。全区完成播种面积98.6万亩,受灾面积77.81万亩,占播面的78.9%,成灾面积23.57万亩,占播面的30.3%。因干旱油菜分枝比常年减少1-3个,个别沙

 壤土根本没分枝,预计今年油菜产量减少1.23万吨,经济损失达4674万元。

 3、果园面积。全区有果园面积3.5万亩,受灾面积0.97万亩,成灾面积0.13万亩.预计经济损失1300万元.

 4、中药材生产。全区有杜仲、百合、黄柏等13种中药材8万余亩,受灾面积1.83万亩,占22.87%,预计损失360万元.

 5、茶叶受灾情况:根据我委5个灾情调查组深入灾区调研,各县农业局及茶办统计汇总分析:全区茶园总面积61.4万亩,受灾面积54.4万亩,占88.6%;成灾面积32.1万亩,占总面积的52.3%;共有幼龄茶园面积36.2万亩受灾,成灾面积12.9万亩,占幼龄茶园的'35.6%。平均损失率23%,茶苗死亡3.33亿株,茶苗受灾损失4995.6万元。受干旱影响,育苗4220亩,成灾1200亩, 平均损失率15%,经济损失576万元(育苗业主损失)。投产茶园13.78万亩,平均损失率35%,预计春茶产量下降30%左右,经济损失14469.9万元(企业与农民受损)。预计茶产业经济损失20041.5万元。

 新植茶园受灾以土地整治项目受灾最重,如江口县恕溪乡地娄村、闵孝镇长坡村等部分区域成片死亡3400亩;德江县幼龄茶园成灾2.11万亩,0.63万亩死亡;石阡县新植茶园5.8万亩受灾,成片死苗面积较大。从土地类型上看,土地整治项目栽茶比耕地栽茶死苗严重,其原因是新垦土地砂性重,结构已被破坏,保水性能差,也与定植质量不高有关。

 茶园补植情况分析:因去冬以来的连旱损失茶苗面积应在82500亩。从全区育苗情况看,去年秋冬季育苗4270亩,应在今年秋冬季出苗。按损失率15%计算,全区应有茶苗7.26亿株,可栽18.15万亩。由此,如不再出现较大自然灾害,全区茶苗总体缺口在4000万株左右.但个别县差距可能较大,茶苗价格可能上涨。

二、春耕备耕工作进度。

 截止3月29日,全区共备杂交水稻种1211吨,占总需求量的82.3%,已销售1012吨,比去年同期减少7.5%;杂交玉米已备种1535.7吨,占需求量的96.5%,已销售1354.2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4%;已备各种农业生产化肥14.74万吨,占总需求量的65%,已销售8.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0.8%;已备农膜1200.4吨,占总需求量的82.3%,已销售938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4%。除杂交水稻种子有少量缺口外,其它种子、化肥、农膜等物资均能满足春耕生产需要。全区共犁田55.1万亩,犁土90.6万亩,进度与去年同期分别减少5万亩、7.2万亩;水稻育苗可栽大田18.6万亩,玉米育苗可栽大田58.4万亩;已种植洋芋面积97.5万亩,其中脱毒洋芋54万亩,同比减少0.6%;种植蔬菜面积29.6万亩,同比减少3.8%;花生播种6.2万亩,红薯育苗可栽大田45.4万亩。

三、已采取的抗旱救灾措施

 面对严峻的旱情,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抗旱救灾保春耕的要求,地区农委分别以2号、15号、21号三次下达抗旱救灾指导性文件,并三次分别派出旱情调查组、专家服务组、督促检查组到各县开展工作,积极研究部署。按照“救小季,保大季”的指导思想,积极抓好夏收作物田间管理和抗旱保春耕工作,千方百计实现“夏收损失秋收补”,力争全年农业有个好收成。认真落实各项救灾措施,全力开展以下工作。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政府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池之战、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后期出于民族大义,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军入关后疯狂的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势力和清军的嚣张气焰。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和总结。

一、天灾不断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二、政治腐朽,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福王朱常洵在洛阳所修的王府,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朱常洵就藩时,还得到万历帝上等良田四万顷。朱常洵还不满足。

他在洛阳,与民争利,百姓有了灾荒,舍不得拿出钱来赈济。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例如;1588年,在今安徽、江西、湖北交界爆发刘汝国领导的上万农民起义;1589年,李园朗、王子龙在广东始兴、翁源一带起义;1599年、1604年、1606年、1622年浙江、福建、南京、山东均有大规模的暴动。1627年,陕北澄县饥民暴动,由此拉开了有李自成参加和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

三、税收严苛和土地兼并

明中期以后,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不断提取太仓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面临破产。并且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朝廷不断地加派赋税,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激化。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皇帝在畿辅地区设立了许多皇庄。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四、组织制度体系缺陷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程度的急剧加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

五、军制的败坏

屯田制中的军屯制度到后来弊端暴露无遗,首先是克扣粮饷,明后期,将领克扣士卒粮饷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他们用脧削所得,过着糜烂生活,且向兵部官员、监视太监和纪功御史等人行贿,营求升迁或开脱罪责;其次就是军队的屯田多被军官、豪强和内监占夺,使得军队失去了粮食的来源,这就决定了霸占军田的人同士卒的矛盾必然激化,平时摩擦甚多,战时更不可能做到上下齐心;第三就是军纪败坏?,军纪败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杀良冒功?,

于是官军往往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滥施屠杀。史籍中所说,?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妇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第四时明末的兵变是统治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万历以来,军队由于缺饷而哗变的事件已时有所闻。天启年间,福宁、杭州等地也先后发生兵变,还有援辽军队哗变于河北玉田县的事。

六、改革失误

明中后期,随着吏治的全面败坏,驿递制也弊窦丛生。大小官吏往来于道路时,令驿站提供超过实际需要的供应,其超过的部分折成银子纳入私囊,如此便加重驿站人员的负担。后?在刘懋的主持下,朝廷颁布了新定的使用驿递规章,同时宣布裁减驿站经费。随着驿站经费的裁减,驿夫枵腹、驿马倒毙的现象愈来愈严重了。大批原来依靠驿递勉强维持生计的壮丁被迫逃亡,其中相当一部分加入了农民起义队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2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