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什么区别?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2点不同: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什么区别?

一、两者的概述不同:

1、中国经济的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2、日本经济的概述:泡沫经济后成长率一蹶不振,21世纪初期有回温现象,但是失业率并没有显著下降,多数成长率还是来自大企业的资方获利。

二、两者的特点不同:

1、中国经济的特点:

(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

(2)注重搞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3)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

(4)坚持以人为本,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2、日本经济的特点:

(1)金融效率低下,泡沫经济期间由于融资过剩而后续实际抵押品(房产和土地)价值遽减。银行因此负担巨大不良债权至今。

(2)创业困难,比起欧美在日本创业较难.要探究原因,许多人会举出因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机关借钱.没有创业经验的人要向金融机关借钱相当难.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万一创业失败就必需背负大量负债.针对这问题,日本政府于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创业及种种经营支援的体制.但是效果还是未知数。

(3)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常见问题日本社会也发生;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会一书探讨日本此种怪现象,可能来自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结构,越中下层的人越遭到冲击,而富人阶级却没有遭到冲击甚至因而获利,导致阶级拉大,衍生出价值观崩坏和职场伦理瓦解等文化现象。

扩展资料:

中国经济的的发展趋势:

1、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2、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

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

3、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

4、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5、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7、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

百度百科-中国经济(特定名词)

百度百科-日本经济

中日贸易总体情况及特点分析1、一季度中日贸易再创新高,日本对华出口增长高于进口。据日本财务省统计,一季度中日贸易总额378.12亿美元(不含香港),比去年同期增长17.8%,其中:日本对华出口165.82亿美元,进口212.30亿美元,分别增长22.7%和14.2%;贸易逆差46.48亿美元。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日形成"中国特需"效应。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9.7%的高增长,钢铁、汽车、房地产领域投资过热导致相关矿产资源、建材、生产性机械设备的需求旺盛,对日产生"中国特需"效应,拉动钢铁、机械设备、机床、汽车零部件、木材对华出口激增。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型商品需求增长强劲,今年起中国停止对日出口原油,大幅削减对日出口煤炭、木材、石油制品数量。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使双方贸易依存度进一步加深,即日本继续成为中国第一出口市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国。中日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中国对日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机电产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出口保持增势,原料性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继续下降。根据日方统计,日本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机械机器(动力机械、办公机械、音像机器、半导体部件)9407亿日元,占全体41.2%,比去年同期增长28.1%;纤维制品4855亿日元,占全体21.3%,增长4.5%;食料品(肉类、小麦、玉米、蔬菜等)1716亿日元,占全体7.5%,增长7.1%;金属及金属制品(钢铁,铜、铝合金制品等)1014亿日元,占全体4.4%,增长28.8%;矿物性燃料(原油、煤炭液化石油气等)740亿日元,占全体3.2%,比去年同期下降12%;化工产品670亿日元,占全体2.9%,增长9.9%。原材料(大豆、木材、铁矿石等)390亿日元,占全体1.7%,增长1%。统计显示,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的主打产品,服装鞋帽类轻工产品和食品等传统对日出口产品所占比重不同程度下降,我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3、随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投资拉动型"贸易特点进一步突出,两国经济融合度加深。据日方统计,日本对华出口的大类商品是:电器机器(重电机器、音像器材、半导体部件)4512亿日元,占全体25.3%,比去年同期增长16.4%;一般机械(办公机器、金属加工机械、建筑矿用机械)4219亿日元,占全体23.7%,增长33.4%;化工产品2284亿日元,占全体12.8%,增长18.7%;金属及金属制品(钢铁、非铁金属)1764亿日元,占全体9.9%,增长28.7%;精密机器922亿日元,占全体5.2%,增长46.4%;运输机械(机动车、轿车、汽车部件)1083亿日元,占全体6%,下降5%。其中,汽车零部件577亿日元,同比增长17.3%;钢铁196.3万吨,同比增长25.2%。汽车24,867辆,同比下降21.9%。日本扩大汽车、家电、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对华直接投资,带动日本机电设备、零部件产品对华出口大幅增加,同时,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低制造成本的产成品、零部件对日出口也大幅提升,成为日本企业获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25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