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期的水果滞销问题?
攀西经济区的水果再次遭遇“黑手”!日前,某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四川攀枝花凯特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8月12日,当地政府人士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营销”。而事实上,攀西地区的果蔬遭遇“卖惨营销”,早已不是新闻。攀枝花芒果、凉山会理石榴、凉山盐源苹果等,都曾有过被“卖惨”的经历。
明明这些地方的水果很畅销,却被一些网络账号扭曲为“大量滞销”,这真是咄咄怪事。而据当地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这类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卖惨营销”,背后主要是“一些大型团购电商和个人带货在搞鬼”。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些是纯粹博取流量,通过“卖惨”的方式来吸引眼球;另一些则是为了赚取舆论的同情心来带货。
很显然,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这类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它可能直接伤害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水果品牌形象。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水果产业,能够真正通过“卖惨”博取同情来获得长远发展。此外,“卖惨”“滞销”对应的就是“低价”,这实际也是对正常的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扰乱。因此,对这样一种屡禁不止的不良营销风气,或者说“毒流量”,显然应该有更加有效的治理举措。
我们注意到,面对这种充斥在网络空间、跨地域的悲情营销、虚假营销,水果产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以及果农,似乎都难以给予有力的“反击”。如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督管部门也只是“第一时间联系公众号运营方,责令其‘删除上述悲情营销内容’,并对其进行政策讲解、法律宣传”,这很难说能够真正让“卖惨营销”者长教训。这一现状,启示在对类似病态营销的治理上,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协力合作。比如,相关行为是否已经构成造谣、欺诈,警方或可介入调查。此外,网络平台也应该对这类账号有更严格的惩处。唯有真正提高“卖惨营销”的成本,才能让参与者有所忌惮。
另外,要让这种“卖惨营销”无路可走,消费者的觉醒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消费者有同情心、爱心,这是好事。但是,要警惕同情心和爱心被利用。要知道,现在很多领域似乎都流行着悲情化的营销套路,动不动靠“讲感人故事”来博取同情。如果一碰到“感人”的故事就忍不住爱心泛滥,失去理智,不仅容易上当受骗,还可能给虚假营销推波助澜。比如,媒体此前就报道过同一位老大爷频繁出现在各地苹果、菠萝、桃子等滞销的悲情营销之中。因此,面对那些指向带货的“悲情”故事,作为消费者,就应该多些分辨和警惕。这不是要排斥爱心,而是因为,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爱心,才能够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人。否则,就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农产品领域成为悲情营销的重灾区,这背后或也显示出,在很多人心中,我们的农业其实依然未能真正摆脱抗风险力低下的“原始”形象。正因为现实中,农产品滞销现象,从水果到蔬菜,都还挺常见,因此“悲情营销”才能够以假乱真。在这个角度而言,“悲情营销”“卖惨营销”的屡禁不止,也未尝不是对某种真实而脆弱的农业产业生态的映射。由此也可以说,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变得更强,重塑大众传统印象中的农业形象,的确需要加倍努力。
为什么今年水果会这么贵呢?
进口水果骤减没法填补空缺:这个季节的水果,大部分从云南、海南等地拿货,论零售价,当季水果都因限产而导致涨价。据杭州果品批发市场的销售商洪良刚介绍,沃柑从2块一斤涨到5块5一斤,蜜瓜从6块一斤涨到10块一斤,青芒从2块一斤涨到5块一斤,最离谱是指甜瓜,前一阵,甜瓜的价格从3块一斤涨到了10块一斤。
在海南做产地水果采购的陈英(笔名)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上年海南的冬天特别长,受冷空气影响,我们这里的莲雾、贵妃芒和荔枝的产量都减少了许多。”水果的价格,关键受产量的影响,产量大,卖得划算,产量小,卖得就贵一些。
为何越南水果不出口中国呢?每年中国都会从越南进口一些水果,但是越南缺漫天要价,一边卖水果一边涨价,最终中国都是气的立即取消了每一个水果订单,导致现在越南的热带水果滞销,没人选购,都已经烂在了地上。并且越南的海产如今也无人选购,积存卖不掉,开始向中国人求助了。
如今越南的两大特产,水果和沙丁鱼积存卖不掉,开始向中国求助。中国是越南的大顾客,每年都会从越南进口很多的水果和海产。可是越南人不仅没有感激中国,反而是在背后狠狠的捅了中国一刀。之后对中国游人心态更为极端,还取消了中国在越南的免签资质。
这一下,再也不会国人会买他的账了。丧失中国这样一个大顾客,是他们自身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当事情发生以后,再想让中国来帮助他们那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都会自发的去遏制,不会选购。因此越南想要在中国得到帮助是不可能的,而国人也再也不能为他这样的机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3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