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稳增长政策措施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不搞什么
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不透支未来。
围绕“稳增长”出台的政策措施,既有应对短期问题的,也有着眼长远发展规划的。政策红利充分释放、效果完全显现,需要合理进程和节奏,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要坚定预期、保持耐心,用活、用足、用好相关政策,破解难点、打通堵点,推进政策落地稳、见效快。
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夯实人民对经济恢复发展的获得感。
稳是基础、是前提,进是方向、是目标。只要我们夯实“稳”的底盘、厚植“进”的优势,就一定能够稳住信心、赢得未来。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
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
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让“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我们不能以GDP论英雄,但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栽跟头”。
夏斌:2022年“稳字当头”要重点关注什么?
增产端稳牢固中国饭碗具体表现在哪些
答:1、经济要稳住。应对大风大浪,靠前发力,精准有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发展要安全。防止大起大落,迎难而上,兜住底线,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3、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从解决两难多难问题出发,常态化充实完善政策储备工具箱,能够根据情况适时及时出台,应对复杂困难局面有底气。
2021年的中国经济,在一系列“新挑战交织叠加”冲击下,在“超出政府预期”下走过来了,走得非常不容易。2022年,有些挑战可能没了,有些挑战在继续,有些挑战还会进一步发酵。同时,新的一年肯定还会出现现在难以预测的新的挑战,包括国际的与国内的。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的经济工作已做了全面的分析与部署。总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如何理解“稳”字?除日常意义上讨论的GDP增速外,笔者对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稳”字,另有两点学习体会。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这句话,好像是好长时间不怎么听到提了。也就是说,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 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稳字当头的基础。如果 社会 主义生产力得不到发展,那么我们对其他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缺乏基础。二是强调经济工作要“加强统筹协调”的思想,在这次会议公报中作出了反复强调,很突出。公报明确了经济工作不仅仅是要求有关宏观经济部门之间的决策要统筹协调,而且,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这里讲的“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是指各省市自治区,指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又包括了中央国务院非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如文化部、生态环保部,国家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都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出台政策都要有利于经济稳定,这样明确的提法和要求,恐怕是第一次吧。为此,还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 科技 知识学习”,在领导经济工作时,要“ 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
那么2022年“稳字当头”能“稳”在什么水平?概括国内外智库及著名机构分析者意见,按往年中国政府的调控空间和经验,多数预测中国2022年GDP增速为5-5.5%,但也有机构预测5%有压力、有难度。到底增长多少,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力度。
但是,要看到一个 历史 事实,自2003年以来近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 历史 事实是,差不多四年就下一个台阶。2003-2007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最高的2007年达14.2%。之后,每四年下一台阶。2008-2011年四年,平均增长9%多,2012-2015年四年,平均增长7%多,2016-2019年四年,平均增长6%多。去年2020年2.2%增长,加今2021年两年平均约5%多,是不是又开启了5%左右增长的年代?从现实各方面条件看,2022年中国增长压力确实是不小的。
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要依法整处,“开展冬季专项行动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治理力度,以工程建设特别是政府性投资和国企项目为重点,全面核查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支付……依法依规严惩欠薪行为,对失职失责公职人员予以通报和问责。”看了此新闻,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滋味。地方政府、国企欠钱不还,这明明是破坏市场秩序,最后上国务院专门开会求解决。而且,对这件事不是近期才知道,国务院整治欠民企钱不还的相关条例已出台两年了,为什么不能及时依法依规处理?为什么不鼓励民企、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走司法程序?为什么迟迟不曝光欠钱不还严重失信的国企和地方政府?在依法治国中对民营企业正常经营权这样的小事得不到起码的保护,要稳住经济发展则无从谈起了。
2022年稳经济工作涉及的问题和矛盾很多。以上三件事是事关2022年经济发展的大事、急事。尽管不是新问题,但也正因为是老问题始终没有较彻底解决,那么在新的“三重压力”之下,其事关全局性,其对稳定经济的敏感度就更加突出了。而如果能够较快地稳妥地解决以上三件事,即便短期内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恰恰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实质性地迈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3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