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农产品价格高吗
从根本上讲,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是市场化的,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供需关系是变化多端的,不可预测也是不可控的。因此不同地区之间农产品价格存在差距是非常正常的。
农产品的商品种类极其繁杂多样,不同品种、品相、品质、产地、规格、包装、品牌必然形成了价格的差异化,也属正常。
如果就菜、果、肉、蛋、水产品等生鲜品类来说,价格差异也有很多很多原因,没人能完全说明白,除了老天爷。我就试着说几种,大家看看复杂不复杂:
1、主产区和消费区,价格悬殊。某地产土豆,占全国产量一半,此地土豆必然便宜。而运到500公里以外,价格肯定高。然而也有的地处海边,海鲜却比内地贵很多,可能是旅游城市,比如三亚。
2、农产品运输到某一消费市场,当天到底有多少谁也不能预测,来多了货到地头死,赔本也得卖。不卖烂一半,住几天还不够人吃马喂。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时而出现一种现象,就是产地5块钱采购的,到了新发地发现严重供过于求,4块也得批出去。对于全国很多地方都出产的大路货商品不足为奇。
3、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零售价格,与该地区门店或摊位租金水平、居住成本、员工工资水平、市区内运输成本等密切相关。高端住宅区、繁华商业区菜价贵点没毛病。
4、零售市场竞争关系也影响价格。一个小区5000人,附近有3个菜市场、5个超市、20个生鲜店,供大于求,比着降价打折。
5、天气影响。台风啊下雪啊,产地的蔬菜运不过来,库存不足,涨价是必然。而产地运不出去,产地价格便宜。
6、产地收购商控制货源故意抬价、销地批发商恶意囤积造成供不应求假象,借机赚取不义之财。
7、农民误判市场,大规模惜售,造成市场短缺,价格涨。后来又抛售,价格大起大落。
8、游资炒作。前些年的蒜你狠、姜你军,背后都有游资身影。
还有很多,不一一废话了。总之在我国现状条件下,农村卖不掉和城里买的高现象还将长期存在,但会逐渐好转。笔者寄希望于农产品产业大数据和消费大数据的完美对接,农村信息化的完善,新农人的崛起,可以开创城乡老百姓美好生活。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官员表示,在接连调控之下,物价整体水平已经开始回落,对于一些农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 国家发改委1称,近期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下跌。据对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价格的监测,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国内、橡胶、棉花、豆油、白糖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跌幅均超过10%。棉花跌幅最大,跌幅达23.6%。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籼稻价格跌幅平均为6%左右。 国家发发改委分析称,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快速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连续的物价调控措施,抑制了市场的过度投机,市场预期对此作出了反映。二是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影响。三是前期市场存在过度炒作行为,价格脱离了供求基本面,资金获利回吐,快速撤离。 据了解,随着期货价格的下跌,棉花、白糖、豆油的全国现货市场价格整体下降,部分平稳。但整体看,现货价格下降态势并不如期货明显。尤其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内蔬菜、水果、鸡蛋、肉类等基本生活用品价格下降态势并不明显。中部地区部分大豆价格价格甚至出现了上涨的局面。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官员表示,此前开始的和目前的价格调控重点首先是要把投机和通胀预期打消掉,此后还将通过“菜篮子”、“米袋子”的政府负责制、增加供给的手段平抑物价水平。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承认,进一步降低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水平并不容易,因为蔬菜等农产品的价格存在季节性波动、成本等诸多原因,因此,农产品的价格水平整体回落还需要一段时间。 农业部监测到的全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小麦、面粉、大豆、豆油、玉米等产品市场报价,均与昨天持平。部分小幅上涨的产品,被农业部监测报告评价为“成交清淡”或“市场观望浓厚”。 这意味,国家发改委的一系列物价干预政策,正在市场起到作用。国家发改委的物价督查小组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展开农产品价格大检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64898.html